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时演练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概览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46百家争鸣一、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三、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微点拨]孟子提倡的“仁政”有别于孔子提倡的“仁”。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四、道家、法家、墨家[微点拨]“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厚薄的无等差的爱。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2.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3.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4.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2014石家庄质检)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解析:B 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项错误;刘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为“礼”符合成为帝王的他对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故C项错误;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陆王心学的结果,故D项错误。
2.(2014保定一模)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
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解析:B 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旧贵族的权益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并没有否定旧贵族的权益,故D项错误。
3.(2014永州二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上述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B.仁政治国C.严刑酷法D.经世致用解析:B 材料大意是说现在天下的国君都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老百姓必将归附他。
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
消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严刑酷法是法家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出现的学术思潮,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时空坐标专题主旨(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易误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
【导与练】(通用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即时演练
一、选择题
1.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解析:D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意思是所谓大臣,必须要能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不应该再当大臣,“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的意思是作君主的犯了很大的过错,作臣下的就要告诉君主,臣下告诉君主多次要改掉曾犯下的大过错,但是君主从不听劝,这样的话,作臣下的就可以让其他更有贤明的人当君主,可见A、B、C三项与题干意思均不符,排除;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为王之道,首推的是崇高的道德,有德的人当之,故D项正确。
2.(2018吉林模拟)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
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
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解析:C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就是“齐物论”。
“相对论”是指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所以庄子的“齐物论”可以称为“相对论”,故C项正确;A、B、D三项思想均不能体现“相对论”。
3.(2018漳州月考)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
解析:D 材料大意是说英明的君主不会让他的臣子不受法律的约束,不会让法律的特殊关照他的臣子。
这体现了韩非子所说的“法”要有权威性、公正性,针对臣民,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是韩非子对“法”的认识,故A、C两项错误;韩非子法治观念还不具备现代法治理念,故B项错误。
4.(2018邯郸一模)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是秦亡汉兴的原因之一。
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 )
A.开明的文化政策
B.相对自由的文化政策
C.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
D.严厉的文化政策
解析:C 秦始皇重视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利用政权手段强行禁止其他思想的传播,汉武帝独尊儒术,利用功名利禄“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实行的是相对温和的文化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其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服务,可见思想领域也是不开明、不自由的,故A、B两项错误。
5.(2018海口调研)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解析:D 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故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均无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6.(2018乌鲁木齐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材料二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材料三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解析:第(1)问伏尔泰认为孔子是“最纯洁的道德”的代表,康有为则认为孔子“其用在与时进化”是改革的代表;两人各自的出发点结合其身份(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宣扬启蒙思想,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考虑。
第(2)问“观点”据材料三中“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专制之灵魂”归纳;“说明问题”从孔子思想的影响以及探索近代化的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孔子是道德的化身;材料二认为孔子是改革家。
出发点:伏尔泰借用孔子的思想抨击教权和专制统治,宣扬启蒙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观点:孔子学说的实质是树立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说明: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及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探索近代化历程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