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俞老的书卷气纪念俞振飞先生诞辰110周年
- 格式:pdf
- 大小:568.81 KB
- 文档页数:2
俞鸿儒事迹作文素材《了不起的俞鸿儒爷爷》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超级厉害的爷爷,他叫俞鸿儒。
俞鸿儒爷爷是一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他一直努力研究,不怕困难,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勇敢。
爷爷为了搞科研,经常在实验室里待很久很久。
有时候,实验不成功,他也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比如说,有一次实验遇到了大难题,大家都觉得没办法继续了,但是俞鸿儒爷爷坚信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他不断改进方法,真的成功啦!俞鸿儒爷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耐心,遇到困难不能怕,只要坚持,就能实现梦想。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俞鸿儒爷爷学习,长大以后也为国家做贡献!《勇敢追梦的俞鸿儒爷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爷爷叫俞鸿儒。
俞鸿儒爷爷心中有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在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的成果。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爷爷付出了很多很多。
他每天都刻苦学习,不停地思考问题。
有一次,爷爷为了一个实验数据,熬了好几个晚上,眼睛都红了,但是他一点都不在乎。
还有一次,实验设备出了问题,爷爷亲自爬上爬下修理,累得满头大汗,可他还是笑嘻嘻的,因为他觉得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正是因为俞鸿儒爷爷一直勇敢地追逐梦想,不怕辛苦,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才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也要像爷爷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俞鸿儒爷爷的坚持》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俞鸿儒爷爷的故事。
俞鸿儒爷爷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
他做科学研究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
但是,爷爷从来没有说过“我不干了”。
就像有一回,实验做了好多遍都不成功,爷爷的同事们都有点灰心了。
可爷爷说:“咱们再试试,说不定下一次就成功了。
”然后,他们又继续做实验,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成功了!俞鸿儒爷爷的坚持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让我们一起为俞鸿儒爷爷点赞!《俞鸿儒爷爷,我敬佩您》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说一说让我敬佩的俞鸿儒爷爷。
俞鸿儒爷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模拟测试卷(人教山西版)一、古典之美(27分)(一)1.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课堂上,七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经典诗文·智慧光芒”进行了佳句竞答活动。
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10分)2.《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细细赏读,我们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更可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请仿照示例,从“动景与静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2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简约与深细相依。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写出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景。
但凝练而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作者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晓其意·体会内涵】3.古人重个人修养。
元方认为,和朋友相约,过了①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还不到,是很无礼的行为;子夏主张要广泛学习且②__________________志向。
纪念俞逊发先生诞辰周年音乐会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的作者袁xx,我代表合著者郑xx,首先感谢中华笛文化研究所、xx音乐学院、xx笛子沙龙等活动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能够让我们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这部著作的简要情况。
回忆起在俞先生去世的那一年,我就存有了为俞先生立传的见解,这个见解基于非常质朴的原动力,那就是对俞先生笛子艺术最单纯的爱好!八年前,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小城trento,正值漫天大雪之际,我利用两周的长假,就着trento大学物理系实验室的灯光,文学创作顺利完成了第一版也就是最本中的《俞逊发传》并刊登在网络上,构成了目前大家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
20xx年,我立志必须把这个作品健全之后出版发行;于是我和郑xx一起,查询资料、整理图片、专访名人、走访调查摄制、文学创作校订、联系出版发行,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终于,在俞先生诞辰70周年之际,我们完成了这部近18万字的《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
我们共采访嘉宾59人、收录234张图片、整理音像专辑与合辑共134部(收录专辑:48部,收录合辑:86部)、引用专著、学术论文、网络资料、采访录、音像资料等共计195份。
传记详细记述了俞逊发先生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讲解了他的重要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创作经历,也从多个角度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文学创作就是艰苦的,工作量就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份工作的艰苦与其领略到我们精神上的享用较之,简直就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文学创作过程也就是我们对俞先生介绍程度的提高过程:通过系统的资料追踪与整理,我们挖掘出俞先生的许多不可思议成就;通过名人访谈,我们了解到俞先生许多生活中感人的故事。
因此,俞先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愈发准确、愈发矮小。
俞逊发先生一生醉心于笛子艺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前途多么不明朗,他都没有一丝一毫中断笛子研究的念头;他天赋极高:听到滴水声,他能用“吐倚音”来模仿;站在寒山寺的大钟旁,他想到用“混震音”来表现钟声;看到乐器工厂车间里的一小截中间钻孔的废弃小竹管,他竟然用它发明了神奇的口笛……他质朴儒雅、古道热肠,待人彬彬有礼,对朋友更是心中有“义”,尤其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多方照顾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令人感动;他面对困难经常洒脱地应对,毫无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老校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讲话老校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讲话许(届浙东中学学友)尊敬的俞老校长的各位亲属尊敬的浙东中学时期的各位师长尊敬的波宁四中历任和现任领导同志们学友们:今年是俞老校长百岁诞辰之年,受老师之命,我怀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代表浙东学子表一表心意。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即年我考入浙东中学读书,至年夏天初中毕业,整整三年,俞老正是母校的第二任校长,他艰苦办学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给浙东中学带来新生。
世纪年代初,日寇侵华,波宁沦陷,学校被迫内迁,师生们在寿子鲲老校长的带领下过着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悲惨凄凉的流亡生活。
年月抗战胜利,学校奉命复学,从奉化浦口王诸暨牌头等地回归波宁,当时屹立在江北泗洲塘的浙东老校舍早在战火中遭日机滥施轰炸,毁于一旦,变成一片废墟,图书仪器设备也遭到浩劫。
在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缺师资,办学步履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当时寿校长因在极其动荡恐怖笼罩的流亡生活中办学积劳成疾已离开人世,复校和重建浙东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俞校长的身上。
俞校长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呕心沥血,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先是借地办学,借城区永丰路圣模小学和江北槐树路崇信小学部老校舍分别办起了浙东中学高中部和浙东中学初中部,当年月筹建,只争朝夕,月日就开学上课,从高一初一办起,年年扩大办学规模。
在高中部与初中部之间横隔一条姚江,当时没有公共汽车,连自行车也寥寥无几,为方便教师往返上课和学生来校上学,学校在姚江两岸专门备用了一只渡船。
办学伊始,百废待兴,各种教学生活设施因陋就简,办学十分艰难,生活非常清苦,可是大家在俞校长的领导下勒紧裤带,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熬过了复校和重建浙东校史上最艰难困苦的岁月。
复校问题解决了,但学校还是没有自己的校舍,俞校长又费尽心机,四处奔波,凭他擅长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开拓精神,经多方努力,在取得校董会的支持下,联络多方社会人士,难能可贵的争取到社会名流金廷荪先生的无私援助,矗立在新马路的仁济医院全部房地产捐献给浙东办学。
42 ┸ 海上解密1984,上海举行的那场盛大义演文/马信芳万里长城宛如一条长龙,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
“两京锁匙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距山海关4公里,长城由此入海,世称“老龙头”。
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长城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
澄海楼前有块唐代遗碑,上面四个大字:“天开海岳”。
此四字道出了“放眼天际,苍茫一碧,天适地设”的绝妙景观。
而老龙头修复后,这里新竖立起一块上海市各界赞助修复山海关长城纪念碑,碑上镌刻着上海各界为修复长城捐款超百元的170位个人和超千元的50家单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元和千元,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除了可敬的市民外,捐款者中有书画家王个簃、唐云、胡铁生、钱君匋、胡问遂、程十发、徐昌酩、富华、应野平、曹简楼、乔木、任政、赵冷月、单晓天……而赫然入目的更有一批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俞振飞、李玉茹、童芷苓、孙正阳、丁是娥、石筱英、邵滨孙、马莉莉、徐玉兰、傅全香、孟莉英、筱文艳、秦怡、王丹凤、乔奇、乔榛、向梅、孙泰、姚慕双、周柏春、严顺开、筱声咪、孙明……秦皇岛人在老龙头竖建起那块纪念碑,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30年前上海人的慷慨义举。
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崇祯年间的260余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
可历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和1933年日本侵华两次被毁,老龙头只剩下瓦砾残垣,几百年的海防要隘和军事要塞变成了一片废墟,伤痕累累。
其实,不仅龙头受损,整条龙身也是遍体鳞伤。
国人由此大声疾呼:救救长城!时间回到1984年,习仲勋、邓小平两位中央领导先后为此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一时间,神州大地掀起保护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
上海人积极响应。
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文联,携手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起成立上海市“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捐款委员会,随即一场声势浩大的捐款和义卖、义演活动迅速展开。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观后感俞鸿儒,这个名字,你一听可能觉得挺陌生,但要是说到他为咱们国家科研事业做出的贡献,嘿,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啊,就像是咱们科研界的一股清流,默默无闻,却又力量无穷。
想当年,俞鸿儒老先生一头扎进了科研的大海里,那叫一个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他研究的,是那些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高超音速风洞技术。
这玩意儿,就像是给飞机、火箭这些大家伙做体检的医生,得精准到毫厘,不能有半点马虎。
俞老呢,就像是那个最细心的医生,一点一滴,精益求精。
你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咱们国家科研条件有限,啥都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俞老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现成的资料,但他有的是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他就像是个匠人,一点一滴地打磨着自己的作品,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也不放过。
这种精神,现在说起来都让人感动得不行。
我还记得有次听人说起俞老的故事,说他为了一个实验数据,能连续几天几夜守在设备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咱们现在说的“工匠精神”,在俞老身上,那可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啊,俞老不仅自己能干,还特别会带徒弟。
他总说:“科研这条路,得有人接着走。
”所以,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他的带领下,咱们国家的高超音速风洞技术,那可是突飞猛进,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说到这里,我就得说说俞老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了。
他这个人啊,特别低调,从不张扬。
你问他有啥成就,他总是摆摆手,说:“都是大家的功劳。
”但咱们心里都清楚,没有俞老的付出和坚持,哪有咱们今天的成果?所以啊,我觉得俞鸿儒老先生,就是咱们这个时代的“感动中国”人物。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他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咱们科研事业的道路,也照亮了咱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咱们现在的生活啊,离不开这些像俞老一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咱们国家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咱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李蔷华
1991年在第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舞台上与俞振飞等同台演出《贩马记》
李蔷华》。
面对镜头,蔷华先生讲
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淡然
回顾岁月的苦难和学艺的艰辛。
程
派青衣那股子外柔内刚的气韵,可
谓是深入先生的风骨之中,节目
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广大戏迷的关
注;2015年,上海市文联组织编撰
的“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立
雪程门漾秋声·李蔷华》在上海书
展亮相,蔷华先生不顾高温天气,
亲临书展,与热情的戏迷们见面问
候;2016年,正值上海市戏剧家协
《锁麟囊》剧照
《春闺梦》剧照(2011年)
当和内敛全部表现出来,还能让人感受到薛湘灵的气质、家教、出身。
就这几步,能看出她的深厚修养,而不是纯粹的展示水袖功夫。
这样的美感,已经化在李老师身上了,京剧艺术的美,无穷尽,值得我学习一生。
2017年8月再次去李蔷华老师家学戏,她给我完整地梳理了一遍《锁麟囊》。
尤其说了“找球”“三让椅”和“大团圆”的身段。
李老师起身亲自给我示范,一旁的关栋天阿哥叮嘱母亲要慢一点,李老师走起来很顺溜。
她说不耍水袖不好看,耍多了也不好看,。
江南俞五江南俞五□俞志发《文汇报·笔会》于2月27日发表了任溶溶老师的文章《路遇俞振飞大师》,文中有一段写到:记得“文革”前夕北京举行过京剧现代戏会演,会演后张春桥回上海做了一个报告,我去听了。
会上他把京剧界骂了一通,其中说到,京剧界到现在还用封建称呼来称呼人,把俞振飞称为“俞×爷”。
我已记不起是不是“俞六爷”……笔者手头正好有唐葆祥老师所著并赠送的《清风雅韵播千秋——俞振飞评传》和江沛毅先生编著的《俞振飞年谱》这两本书,根据书上记载,那是1965年11月,张春桥在“京剧革命”的一次大会上点了俞振飞的名,说:“身为共产党员,竟然还称‘五爷’!”俞振飞祖籍江苏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俞家是江南世家,书香门第。
他1902年7月15日出生于苏州范庄前义巷。
名远威,小名伯龙。
字振飞,后以字行,又作箴非、枕扉。
号滌盦、江南俞五。
俞振飞之所以号“江南俞五”,是因为在他之前已有四个姐姐。
大姐和二姐,是他父亲俞粟庐(有“江南曲圣”称誉)与松江王氏所生;三姐、四姐和俞振飞是俞粟庐与续弦苏州顾氏所生。
这样算下来俞振飞排名老五。
俞粟庐五十五岁时老来得子,因此在昆曲方面对他悉心培植,使其尽得家传。
加上天资聪颖、刻苦努力,俞振飞终成一代京昆大师。
俞振飞在众多名号中,更看重“江南俞五”所透出的一股文人雅士的书卷气,为此他还特地刻印一方。
这方“江南俞五”印章我们有时会在俞振飞的书画作品上看到。
至于“俞五爷”,也不是他自封的,是当时上海文艺界对他的称呼。
这称呼的叫开是从1932开始的,那年俞振飞31岁。
梅兰芳于那年春天举家南迁,移居上海。
潜心研习昆曲,由秘书许姬传转请先生拍曲。
初为之拍正《游园惊梦》等廿余出,继新授《认子》。
据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个重要的关键·》(第一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载:大概是一九三二年的冬天……有一天,你们昆仲三位(按:指许姬传、许源来、许伯遒),同了俞五爷来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