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振飞的书卷气暨书法艺术]俞振飞
- 格式:doc
- 大小:17.11 KB
- 文档页数:5
2022-2023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学生版一、积累应用19分1.(6分)按要求填空。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4)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蟹六跪而二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荀子•劝学》)(6),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2.(1分)学校诗社刚成立,李老师想送给社员们一副对联表示鼓励和期望,以下选项中最合适的一联是()A.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B.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C.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D.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3.(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应针对不同领域的具体特征选择适宜的政府投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外部性领域,因为某些产业存在一定的外部性,需要政府采取投资补助等方式,有效引导市场投资。
①无法形成有效市场或市场机制不充分②市场失灵主要体现为公共产品的受益者不可识别或可识别度低③需要政府履行全部或部分公共投资的职能④在公共产品领域A.②④①③B.④②③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4.(7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4)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5)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7)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5.(3分)以下是虚词“以”的部分义项,请从下列选项中分别为其选择恰当的例句。
(1)介词,在。
【例】(2)连词,来。
【例】(3)助词,表方位。
京剧名家名段大全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它集中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剧目而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
而在京剧中,名家名段更是其中的瑰宝,每一个名家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表演,这些名段更是京剧艺术的精华所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京剧名家名段,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1. 梅兰芳《赤桑镇》。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赤桑镇》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个剧目中,梅兰芳饰演的孙思邈,以其深沉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孙思邈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2. 程砚秋《三岔口》。
程砚秋是京剧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三岔口》更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个剧目中,程砚秋饰演的李逵,以其雄浑有力的唱腔和刚毅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让观众为之动容。
3. 洪深《黄河船夫》。
洪深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黄河船夫》可谓是一段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个剧目中,洪深饰演的船夫,以其悠扬动人的唱腔和深情的表演,将船夫的命运展现得深沉动人,让观众为之动容。
4. 俞振飞《红楼梦》。
俞振飞是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他的《红楼梦》更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个剧目中,俞振飞饰演的贾宝玉,以其细腻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贾宝玉的柔情似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5. 尹吉阳《霸王别姬》。
尹吉阳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的《霸王别姬》可谓是一段经典中的经典。
在这个剧目中,尹吉阳饰演的虞姬,以其婉转动人的唱腔和婉约的表演,将虞姬的爱恨情仇展现得深沉动人,让观众为之动容。
以上就是一些京剧名家名段的介绍,这些名家名段无论是在唱腔、表演技艺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让人叹为观止。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这些名家名段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它们传承了京剧的艺术传统,展现了京剧的魅力与魄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京剧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让京剧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瞬间芳华今犹在言清卿说道,如果不是“文革”,我妈妈不会死,我后来走的也不是那条颠沛流离之路。
细雨迷蒙,终于停了。
一位中年男子,外罩一件套头的棕色绒布运动衣,站立在蜿蜒小街拐角处,在静静等候。
小街两旁,是有了些年头的老式别墅,虽是深秋,还是有顽强的绿色摇曳在墙头上方,展示着自己悄悄的越冬的生命力。
男子伸出手来:我是言清卿。
言清卿是言慧珠之子。
2007年11月,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京昆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言慧珠表演艺术教学成果研讨展演活动,作为言慧珠唯一的直系后裔,言清卿特意从深圳赶来。
我说,今天下了点小雨,打扰言先生了;前两天举办演出和座谈活动,上海的太阳是很好的。
言清卿答曰:好像就是为了迎接我妈妈的归来,挺温暖的。
也许是说到了言慧珠这个名字,周围小街以及别墅的轮廓,顿时都显得水墨画般地渍化起来,绿色也在透出丝丝缕缕的斑驳之意。
“妈妈的人格定位和历史定位”在沙发上落座。
记者还没有抛出一个讲话的“引子”,言清卿早已滔滔不绝地说将起来。
距离1966年母亲弃世,40多年过去了,距离1986年自己离去,也20多年过去了,一旦被电话告知,请他讲话,并表示愿意倾听他的讲话,一座关闭了这么许久的语言的水库,是什么样的闸门也不能够关住的。
天下情结,女依父,子肖母,言慧珠从来就是“喜怒大形于色,说话行事,从来不分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及对象,呼啸来去,旁若无人”的,儿子又怎能不酷似她呢。
言清卿说道,上趟回来,上个世纪了,到上海落地,就有人告诉我,这个不好讲,那个少讲讲。
“好格呀,那我就啥也不讲了呀,这趟好,公开、透明,首先是把我妈妈的历史定位定准足了,也把我妈妈的人格定位定准足了,就是中国京昆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
这就对了。
总不能想起要纪念她了,她是个‘什么’也弄不清。
我真是非常感激上海戏剧学院的领导,感激妈妈的老朋友们,感激妈妈的好学生们。
”他介绍此刻我们安坐此地的房屋,原本是言家族内人居住的,世事荏苒,现今已属某个朋友所有,他来到上海,就在这里借宿。
谁是昆曲名⾓昆曲的历史,是由众多的剧作家、演员、导演、⾳乐家等诸⽅⾯⼈员的通⼒合作⽽书写的。
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为昆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才难以计数,这⾥仅向⼤家介绍明代著名⾳乐改⾰家魏良辅和现、当代四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韩世昌、俞振飞、周传瑛和张继青。
魏良辅(1489─1566年),明代戏曲⾳乐改⾰家。
字尚泉,今南昌⼈,寄居于江苏太仓。
他精通南曲、北曲。
嘉靖(1522─1566年)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张梅⾕、谢林泉等⼈的协助下,吸收海盐腔、余姚腔、⼷阳腔的长处,融合了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对原来的昆⼭腔整理加⼯,形成⼀种委婉悠扬的新腔,称为“⽔磨调”。
昆曲的改⾰及之后《浣纱记》搬上舞台,使昆曲迅速流⾏,成为全国性的⼤剧种,魏良辅也被⼈奉为“昆腔主祖”。
他还著有《南词引正》,论述歌唱⽅法,要求做到“字清、腔纯、板正”。
韩世昌(1898-1977年),北⽅昆曲演员,⼯旦。
字君清,河北⾼阳⼈。
初习⼷腔武⽣,后习昆旦,并曾从陈德霖学习京剧,兼演帖旦和刺杀旦。
他嗓⾳娇脆,⾝段圆活⾃然,扮相优美,善于表现⼈物性格,刻画⼈物的内⼼世界。
代表剧⽬有《闹学》、《游园惊梦》、《思凡》、《胖姑》、《刺虎》、《刺梁》、《琴挑》等。
新中国成⽴(1949年)后,任北⽅昆腔剧院院长,培养了⼤批昆曲表演艺术⼈才。
俞振飞(1902-1993年),昆曲、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
名远威,号箴⾮。
江苏松江县⼈。
⽗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
6岁从⽗习昆曲,后从昆曲前辈沈⽉泉学表演,从蒋砚⾹学京剧⼩⽣。
曾任上海暨南⼤学讲师。
1931年⼜拜京剧⼩⽣程继先为师,成为专业演员,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等⼈长期合作。
1957年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
周传瑛(1912-1988年),昆曲演员,⼯⼩⽣。
原名根荣。
江苏苏州⼈。
4岁学艺,9岁⼊苏州昆剧传习所,师承沈⽉泉习⼩⽣。
出师后为新乐府、仙霓社全昆班的主要演员之⼀,兼任昆曲教师。
1940年加⼊国风苏剧团。
中国九大戏曲剧种1.昆曲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名家:1.俞振飞,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
2.周传瑛,以主演《十五贯》驰名。
3.张娴,昆曲当家花旦,后任教师。
如今全国各大昆剧团里所有演杨贵妃的闺门旦都是她的学生。
2.京剧京剧是“国粹”,中国第一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整理修改,好多优秀的京剧优秀剧目被保留下来。
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
京剧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最著名的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谭鑫培,马连良等。
3.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它发源于浙江上海,繁荣全国,流传世界。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粟庐曲谱》版本及流传浅疏俞宗海先生,字粟庐,别号韬盦,清末大曲家,得清代著名清唱家叶堂再传弟子韩华卿亲授,继承并发展了“叶氏唱口”,其法讲究出字重,行腔婉,结响沉而不浮,运气敛而不促,于音韵之阴阳、清浊,旋律之停顿、起伏,声音之轻重、虚实,节奏之松紧、快慢,要求尤为严格[1],被称为“俞派唱法”。
其子俞振飞根据俞粟庐先生生前口授唱法,整理订谱,是为《粟庐曲谱》。
一、《粟庐曲谱》的源起据俞振飞先生《习曲要解》,为俞派唱法订谱的最初动因是拍曲需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黄金大戏院作基本演员的俞振飞因为包银问题与公司产生矛盾并受到公司的无理威胁,故愤而辞职,由于没有了固定收入,生活顿入窘迫,在几位票友的帮助下,他和姜妙香一起被邀请为上海申新九厂的老板陆菊森注2和中华第一针织厂的老板吴中一教授昆曲和京剧,他拍曲,姜妙香教京剧[2]。
在教曲的过程中,“鉴于坊间流传各谱工尺腔板,每多参差,习者辄苦无所适从”,在陆菊森等建议下,于家传旧谱中挑选了六十出通行剧目,请吴中名书法家庞蘅裳精缮注1,亲自重新标注工尺板眼,作为拍曲教材。
这一整理工作从四十年代开始,期间断断续续,持续了七、八年之久,直到1953年《粟庐曲谱》正式出版,也不过完成了其中的二十九出。
二、《粟庐曲谱》的最早抽印本《粟庐曲谱》最早的出现形式是单册抽印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歇戏八年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于1946年秋首次恢复登台,由于多年不上台,唱皮黄恐嗓音不济,在俞振飞的建议下改唱昆曲,并与其共同演出了昆剧《游园惊梦》、《刺虎》、《思凡》、《断桥》等。
由于考虑到昆曲的观众少且为了方便观众欣赏,俞振飞将其整理的家传唱谱影印了四种线装单册,由梅兰芳先生题签,曲家徐凌云先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跋,随戏票附赠,是为《粟庐曲谱》的最早版本,徐凌云先生的跋中首次提出了“俞派唱法”[3]。
《粟庐曲谱》的最早抽印本自藏带梅兰芳钤印之《刺虎》本及徐凌云跋附:徐凌雲跋全文如下:吾國戲曲興自金元,盛於明清,近百年來京亂代起,崑腔衰落,此乃時代之遞演使然也。
昆曲专业书籍统计1 昆剧演出史稿史论专著陆萼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有2 昆剧演出史稿(增订本)台湾2002年版有3 昆剧发展史史论专著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有4 昆剧史补论史论专著顾笃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有5 昆曲理论史稿詹慕陶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有6 昆剧观摩演出纪念文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本书反映了1956年11月由剧协上海分会和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昆剧观摩演出”(俗称“南北昆会演”)活动盛况。
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有7 昆曲入门钱一羽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8 昆剧表演一得(1至3集)表演艺术著作徐凌云演述,管际安、陆兼之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至1960年版 1套全1套缺29 昆剧表演一得(合订本)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10 昆剧曲调上海昆曲研习社研究组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版11 昆曲津梁谢也实、谢真弗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有12 昆剧穿戴(1至2集)昆剧服饰史料辑集曾长生口述、徐渊记录整理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有13 昆曲脸谱金紫光著文,黎新、鲁田绘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14 昆曲身段试谱张元和著台湾蓬瀛曲集1972年印行有15 昆曲格律王守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有16 昆曲唱腔研究武俊达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有17 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白云生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有18 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资料汇编中国昆剧研究会、北方昆曲剧院合编,王蕴明、丛兆桓主编 1994年内部印行有19 昆曲清唱研究台湾朱昆槐女士著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年版20 昆曲漫谈台湾邱恕鉴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21 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王守泰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南套、北套各上、下册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22 昆曲音乐欣赏漫谈傅雪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23 我演昆丑表演艺术著作华传浩演述,陆兼之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1979年再版 2册24 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陈云发、高小华等八人口述,徐渊、桑毓喜记录整理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于2000年12月重印25 昆剧选浅注(1至4集) 顾篤璜编选,徐展、吴仲培注释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3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2002年12月重印26 韵学骊珠新注(上、下册) [清]沈乘麐原著徐展编注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于1964年内部铅印;苏州市文广局2002年12月重印27 川剧昆曲汇编刘泉编述,李远松、杨为记录整理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所1979年编印28 昆曲传统曲牌选北方昆曲剧院著名笛师高景池传谱,樊步义记录整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29 《十五贯》研究王世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散失30 湘昆曲牌选萧寿康编湖南省郴州地区戏剧工作室1984年内部印行31 兰苑集萃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编系1981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昆曲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及1982年5月举行的“两省一市昆剧会演”的资料专集。
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演出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8月15日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开幕式《桃花扇》编剧-郭启宏导演-宋捷李香君-杨春霞侯方域-蔡正仁 8月16日京昆名家、俞门弟子联合演出《连环记·小宴》吕布-尹建民(苏州昆剧院) 王允-汤迟荪(苏州昆剧院) 貂婵-王瑛(苏州昆剧院) 《虎囊弹·山亭》鲁智深-方洋(上海昆剧团) 卖酒人-张铭荣(上海昆剧团) 《水浒记·借茶》张文远-刘异龙(上海昆剧团)阎惜娇-梁谷音(上海昆剧团) 《长生殿·小宴》杨贵妃-张继青(江苏省昆剧院) 唐明皇-汪世瑜(浙江京昆艺术剧院) 《扈家庄》扈三娘-王芝泉(上海昆剧团) 王英-赵磊(上海昆剧团) 《雷风塔·断桥》白素贞-梅葆玖(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许仙-蔡正仁(上海昆剧团)小青-韩冬柏(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
【总页数】1页(P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92.49
【相关文献】
1.一唱一做总关情——记纪念昆曲教育家、艺术家沈传芷百年诞辰演出 [J], 何真
2.纪念俞振飞百年诞辰 [J],
3.试论振飞先生在“俞派唱法”形成中的卓越贡献——为纪念俞振飞先生百年诞辰而作 [J], 吴新雷
4.在纪念俞振飞百年诞辰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J], 马博敏
5.如诗能歌似画起舞——观摩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 [J], 之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 要:越剧女小生塑造的男性人物,具有江南地区典型的外形俊秀、气质儒雅的特点,用女小生来扮演,具有一种独特的中和美。
这种中和美是越剧女小生通过适度的外形与音色的模仿、刚柔平衡的声音造型方式,达到在舞台上艺术化塑造男性人物和性格的要求。
关键词:越剧女小生;模仿;声音造型;中和美由女性来应工小生行当,不仅越剧中有,很多剧种中也有,但是与其他剧种女小生的点缀性色彩不同是,越剧女小生在数量上、舞台地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越剧小生几乎都是由女性出演,以至于越剧被称为女子越剧。
(1)最为重要的是,越剧女小生在艺术目标与审美旨趣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与男旦、坤生、越剧女老生等其他异性扮演形式追求的“形神兼备”,从外形和内在两方面都强调酷肖异性这一特征显著不同。
越剧女小生强调神似,不追求形似,其塑造的男性人物外形俊秀、文质彬彬。
可以说,越剧女小生扮演的异性既有男性的气质美,又适度保留女性的柔美,这种中和之美是越剧女小生独有的,并且对越剧形成的“诗情画意、优美抒情”的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女小生的外形、音色的适度模仿两方面讨论女小生的中和美。
一、外形的适度模仿女小生跨越生理性别,在舞台上成功进行艺术化的性别跨越时,模仿很重要。
模仿是性别跨越的第一步,但是演员的模仿应该有限度,女小生并不是模仿得越像越好,这一点和老生(包括花脸)情况不同。
老生在外貌上(挂上髯口)、形体上(突出老年男性的沉稳、老态)、声音上(苍劲有力)尽量向生活中的老年男性靠拢,以完全没有女相为目标。
(2)女小生并不以非常像男性为性别跨越的目标。
适度模仿既追求两性的区别,又并不刻意突出这个区别,使得越剧女小生具有中性之美。
越剧初期的化妆照搬京剧,化妆夸张、脸谱化,越剧进入上海之后,特别是1942年越剧走上改革道路后,结合传统水粉化妆法和电影、话剧的油彩化妆法的长处,形成了既生活化自然化又有适当艺术夸张的越剧舞台化妆法。
改革开放后,越剧又吸收国内外化妆和女性美容技术的手法,“自然、美丽”的化妆特点更得到强化。
[俞振飞的书卷气暨书法艺术]俞振飞
抗战之前,在大学里开课,讲授昆曲演唱与欣赏的主要是吴梅,先后担任过三个大学的教授,其次,即是比较年轻的俞振飞,在上海暨南大学开过昆曲演唱与欣赏的课。
俞振飞在生活上,在舞台上,都是充满书卷气,这和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首先,他在摇篮中听的催眠曲便是他父亲俞粟庐唱的昆曲。
再说,他的戏不是在戏曲科班中学的,而是在生活条件比较优裕的家庭中养成的爱好,当然和科班出身的表演艺术家有所不同。
在大学里讲课,更使他的书卷气有所丰富、充实。
那么,什么是书卷气呢?古人认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求学、求知的重要途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看来,书卷气者,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便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俞振飞从一名昆曲票友发展成一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其过程十分值得重视,既不是什么戏曲班的班主或戏院老板的聘请,也不是观众的怂恿,而是已经成名的梅兰芳、程砚秋这两位扮演旦角的表演艺术家的诚恳邀请。
为什么梅兰芳、程砚秋如此对俞振飞青睐有嘉?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俞振飞特有的或者说较浓厚的书卷气,认为他们演出《游园·惊梦》的杜丽娘,最理想的扮演柳梦梅的角色便是俞振飞。
所以他们终于说服了俞振飞,俞振飞下海了。
应该说,也有不少表演艺术家在书卷气这方面作过努力,但是俞振飞有得天独厚之处,他的书卷气如上所述,既是在家庭环境中所养成,又有后来本人的努力以及大学讲课的经历,这种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他这方面的优势。
文化的范畴很广泛,文化底蕴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对司马迁、班固甚有研究,如果对莎士比亚、易卜生精通,当然文化底蕴也相当深厚,但和昆曲的距离比较远。
《游园·惊梦》所唱的南北曲,原是和唐诗、宋词一脉相承的文学与音乐密切结合的艺术式样,因此,他的书卷气对他的艺术实践能直接发生激活的作用。
在 __,中华人民 __成立之前,戏曲从业人员被称为艺人,甚至加以侮辱,称为“戏子”,社会地位和新文艺工作者相差悬殊。
绝大部分人为了生活才走进戏曲圈。
俞振飞生活既不困难,而且在大学执教,他之所以被动地走上昆曲舞台,实际上也是书卷气有以致之。
他认为梅兰芳、程砚秋对他的理解、赏识非同一般,为之感动。
他视梅、程为知己、知音。
古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甚至说:“士为知己者死”。
俞振飞正是在心态上有了重大变化,于是从一名票友、大学教师而逐步发展成一代昆曲大师。
他扮演莫稽一类角色不一定光彩夺目,但演出《游园·惊梦》的柳梦梅却非常成功,因为柳梦梅是汤显祖悉心经营的充满书卷气的
人物,不仅表现在《游园·惊梦》中是如此,随后《拾画·叫画》中的柳梦梅身上的书卷气更为浓烈,似乎是为俞振飞量体裁衣般专门设计的角色。
至于后来他以《太白醉写》最为称著,更是书卷气的厚积薄发。
明代《牡丹亭》问世以后,《游园·惊梦》很快成为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也就是说昆曲舞台上的杜丽娘、柳梦梅难以数计。
而吴世美《惊鸿记》一直比较受冷落,屠隆的《彩毫记》也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要演好狂放豪迈的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并非易事,对俞振飞来说,由于他的书卷气得天独厚,虽然仍有难度,要跨越这一台阶则比较容易一些,于是进行了尝试,通过不断的实践,成了他的代表作,成了昆曲经典。
我曾有一篇长文,专门探讨《太白醉写》的特殊成就,这里不再重复。
单举其中一点例证:他整出戏演出过程中的三次大笑,笑得那么有层次、有节奏、有内涵,决不是出之于偶然得到的灵感,他对李白的《清平调三首》没有透彻的体会他笑不出来,也不可能获得轰动的效果。
可以说,他认定李白《清平调三首》并不是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而是用似是而非的曲笔加以讥讽的。
否则的话,“云雨巫山枉断肠”作何解呢?如果李隆基、杨玉环彼此恩爱非凡,
何必“断肠”呢?只能解释为比李隆基年轻二十八岁的杨玉环并未感到幸福,而是仍在思念原来的丈夫,唐明皇的儿子寿王,所以为被侵占而“断肠”。
但是“断肠”对事实无补,无法改变现状,所以“枉断肠”了。
而他也认定“可怜飞燕倚新妆”是讥讽杨贵妃是穿了新妆的赵飞燕, __的罪人。
正因为李太白此时此刻已经醉了,胆子也格外大了,或者说根本不考虑后果了,或者说他估计李隆基是聪敏人,即使发现了他李太白不太恭顺,也不会予以惩办,因为这样一来,李隆基自己扫自己的兴,也下不了台。
因此,他最后笑得肆无忌惮。
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俞振飞的书卷气。
以研究昆曲折子戏而著称的戏曲史理论家陆萼庭认为《太白醉写》正是由于俞振飞的提炼加工,成了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俞振飞的李白,在昆曲史上前无古人,到目前为止,也未发现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来者,更不必说能超越他的来者了。
吹腔《贩马记》何以成为他的代表作,成为京、昆都常演的剧目,俞振飞另有其外人难以明白的奥秘。
此戏主要情节为李桂枝为其父李奇平反冤狱,而李桂枝之丈夫赵宠则是当时褒城县令。
按规定情景,赵宠与李桂枝十分恩爱,洋溢着闺房之乐,俞振飞演饰赵宠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任何一次都不失之于轻佻或色情,这又和他的感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演出《贩马记》时,先后扮演李桂枝者,主要为其先后三位夫人:黄曼耘、言慧珠、李蔷华。
对俞振飞而
言,晚年演《贩马记》如此入戏,主要乃李蔷华对他无微不至之照顾、关切所产生之感激与尊重之流露,也不排除他对黄曼耘之怀念。
我之所以有以上这些想法、看法,更多的是来之与俞老的直接交往。
从香港回上海不久,夫人黄曼耘逝世。
俞老住在五原路寓所,仅一老家院照料生活,比较冷清,我在文化局工作,分工京昆,自然经常走访,极少有其他客人,所以我们经常有长谈机会。
我对昆曲演唱艺术一窍不通,走访变成了请教、讨教。
也许他发现了我对他的书卷气甚感兴趣,因此共同语言甚多。
说也奇怪,如今仔细回忆,居然全是谈的《太白醉写》。
诸如有一次演出时,李隆基扮演者见俞振飞扮演的李太白下跪后,居然忘记说“平身”,或吩咐高力士“金凳赐坐”。
戏无法继续演下去时,俞振飞认为狂放、豪迈的李太白十分可能、甚至必然会自我感觉良好地径自立起来,于是就立起身来,从容之至,毫无窘态。
因此,入戏更深,狂态毕露。
他认为乃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太白醉写》。
他作了如此这般的回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