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教案)显微镜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教案)显微镜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教案)显微镜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教案)显微镜知识总结

显微镜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显微镜的基础知识:

1.显微镜的成像:

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是指物体的长度或宽度或直径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3.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

4.物像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5.调节视野亮度的方法:

①增强或减弱光源亮度;②增大或缩小光圈;③反光镜使用平面镜或凹面镜

(二)使用低倍镜观察的步骤:

1.取镜与安放:(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1)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从侧面看着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防止两者相撞);

(3)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三)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

1.操作步骤:

(1)低倍镜观察(先对光,后调焦)(2)移动玻片,将要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3)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4)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5)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双眼要注视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约0.5cm)时或者粗准焦螺旋不能再向下转动为止时停止下降

(2)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典题讨论】

1、光照明亮的教室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但看不清内容物,为便于观察,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解析:光照明亮时,必须将视野变暗才可以清楚的看到细胞中的内容物,因此换平面镜和小光圈。本题答案d。

2“使用高倍镜前必须找到观察目标”,下列有关这句话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目标数量少,难以找到目标

b.高倍镜下视野暗,难以找到目标

c.高倍镜与玻片的距离较近,调节焦距时容易损伤透镜和玻片

d.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和在视野中寻找目标都不太方便

解析:低倍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必须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然后再换高倍镜。本题选项中b不合理。

3、将“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性能及成像原理。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适用及维护方法。 二、实验器材 1.显微镜、纱布、绸布 2.酵母菌示教标本 三、普通光学显微镜简介 微生物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结构。熟悉显微镜并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显微镜可分为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两大类。光学显微镜包括:明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立体显微镜等。其中明视野显微镜为最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其它显微镜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结构相同,只是在某些部分作了一些改变。明视野显微镜简称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可以分为机械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 图1-1 显微镜构造 1.目镜 2.镜筒 3. 转换器 4. 物镜 5. 载物台 6. 聚光器 7. 虹彩光圈 8. 聚光镜调节钮9.反光镜10. 底座11. 镜臂12. 标本片移动钮 13. 细调焦旋钮14. 粗调焦旋钮15.电源开关16.光亮调节钮17.光源 1.机械系统: (1)镜座Base:在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镜臂Arm:连接镜座和镜筒之间的部分,呈圆弧形,作为移动显微镜时的握持部分。 (3)镜筒Tube:位于镜臂上端的空心圆筒,是光线的通道。镜筒的上端可插入接目镜,下面可与转换器相连接。镜筒的长度一般为160mm。显微镜分为直筒式和斜筒式; 有单筒式的,也有双筒式的。 (4)旋转器Nosepiece:位于镜筒下端,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有3~4个孔,用于安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一、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直立,放在自己身体的左前方。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至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的使用

1)放置装片 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调焦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直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低倍镜下观察 4、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物镜下将需要放大观察的标本部位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正中央,直接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5、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放回镜箱。 三、几个重要知识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 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 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

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第一单元第二章 第一节《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重点) 2.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重点) 3. 学会正确规范操作显微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难点) 4.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着手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基础。老师要充分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由实验得出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法,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做到大胆动手、规范操作。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归纳观察到的规律,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并找出困惑 1、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显微镜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显微镜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b”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三、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1)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五个基本步骤。 (2)显微镜成像特点是什么? (3)观察时为什么不能将载物台倾斜?(课本P15最后一图) (4)如何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 (5)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明暗有何变化? 让学生自己找出通过小组探究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利用大家的智慧来解决。

显微镜使用方法步骤

显微镜使用方法步骤 (一)实验时要把显微镜放在桌面上,镜座应距桌沿6~7cm左右,打开底光源开关。 (二)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然后用双眼注视目镜内,调整光源强度,把聚光镜上升,把虹彩光圈调至最大,使光线反射到镜简内,这时视野内呈明亮的状态。 (三)将所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部分位于通光孔的正中央。 (四)先用低倍镜观察(物镜10×、目镜10×)。观察之前,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使物镜逐渐接近切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镜触及玻片,以防镜头将玻片压碎。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五)如果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实验要求(物像偏离视野),可慢慢移动左右移动尺。移动时应注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6 (六)如果进一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应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中的物像范围缩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显微镜,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基本齐焦,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时,换高信物镜应该可以见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7 (七)在转换高倍物镜并且看清物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圈或聚光器,使光线符合要求般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要稍变暗一些,所以需要调节光线强弱)。8 (八)观察完毕,应先将物镜镜头从通光孔处移开,然后将显微镜复原。并检查零件有无损伤(特别要注意检查物镜是否沾水,如沾了水要用镜头纸擦净),检查处理完毕后即可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 ? 1.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执行使用规程。 ? 2.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底座。显微镜不能倾斜,以免目镜从镜筒上端滑出。取送显微镜时要轻拿轻放。 ? 3.观察时,不能随便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 4.凡是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只能用特殊的擦镜头纸擦拭,不能乱用他物擦拭,更不能用手指触摸透镜,以免汗液玷污透镜。 ? 5.保持显微镜的清洁,避免灰尘、水及化学试剂的玷污。 ? 6.转换物镜镜头时,不要搬动物镜镜头,应转动转换器。 ?7.切勿随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用细准焦螺旋时,用力要轻,转动要慢,转不动时不要硬转。 ?8.不得任意拆卸显微镜上的零件,严禁随意拆卸物镜镜头,以免损伤转换器螺口,或螺口松动后使低高倍物镜转换时不齐焦。 ?9.在使用高倍物镜时,不要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以免移动距离过大,损伤物镜和玻片。 ?10.保持显微镜的干燥。 ?11.用毕后,必须检查物镜镜头上是否沾有水或试剂,如有则要擦拭干净,并且要把载物台擦拭干净,按规定放好。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 方法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

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

(新)高中生物3_1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导学案无答案必修1

第三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知识点一、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活动一:阅读书本P28--P29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完成表格内容填空。 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并命名_______(实质上是________)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植物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聚合体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________的集合物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 细胞是先前的细胞通过_______产生的,细胞是 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________。 1.建立者: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是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3.细胞学说的意义:使动物和植物统一到__________的基础上,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 ________,对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显微镜的结构 活动二:观察书本P29图3-1显微镜结构并通过观 察实物完成下图填空 (1)光学显微镜的结构①___________ ②镜筒(2)放大倍数 ①观察到的物体的放大倍数= 的放大倍数×

【观察比较】观察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1.若观察的直尺中数字“2”,则在显微 镜下呈现形状如何?这说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有何特点? 2.若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那么实际该细胞在装片的哪个方向?若想将该细胞移至视野的正中央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3.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的调节角度不对。那么,调节显微镜视野亮度的方法有哪些呢? 4.如果在视野中发现有个污物,如何来判断该污物是在物镜、目镜上,还是在装片上? 知识点三、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操作步骤 活动三:阅读教材P30-P31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内容思考以下问题的答案 1.如何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装片?描述操作程序,并说明其操作要领。(对光、低倍观察) 镜头 有无螺纹 长度和放大倍数关系 目镜 物镜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教案

电子显微镜结构及基本使用方法 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操作方法;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本节聚焦】 使用高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学法建议】 观察,动手操作,认识使用显微镜 【新课导学】 知识回顾: 生命活动的基本层次包括哪些? 探究新知: 导: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如果想观察细胞的话,应该用什么工具呢? 答:初中的时候我们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现在,让我们尝试用电子来观察多种类的细胞。 基本内容: 一.展示显微镜,学生回顾基本的结构(学生课堂讨论,教师总结) 对照图片,认清基本结构,并总结。 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镜头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学生观察镜头,并总结) 光学结构 平面镜----调暗视野 反光镜 凹面镜----调亮视野(学生亲自操作,总结)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 (有粗细之分) 机械结构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 (有大小之分) 注:本校显微镜采用非自然光源,所以没有反光镜,而是供电光源,压片夹有螺旋调节,同学们象不像感受一下 答:想。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细胞吧。 二.用显微镜观察物象 给出永久性装片,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并分成小组讨论,总结基本的操作方法。 基本操作步骤: 1.用低倍物镜观察 放置装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侧面观察降镜筒(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观察找 物像(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 2.用高倍物镜观察 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向哪个方向移动)→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得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进行观察)。 问:初中可曾学习过临时装片,如果让你们大家来做一些临时装片,要用到哪些仪器? 答:材料:洋葱,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 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制作装片的基本步骤,分小组讨论一下。 基本步骤如下: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撕取洋葱外表皮→将材料放于清水中并展平→盖上盖玻片→观察本节课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了装片,下面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有关显微镜的知识。 三.显微镜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问题 1.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两眼要注视物镜与盖玻片之间的距离,到快接近时(距 离约为0.5 cm)停止下降。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而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2.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实验时要把显微镜放在座前桌面上稍偏左的位置,镜座应距桌沿 6~7 cm左右。 2、打开光源开关,调节光强到合适大小。 3、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先把镜头调节至距载物台1~2cm左右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内,接着调节聚光器的高度,把孔径光阑调至最大,使光线通过聚光器入射到镜筒内,这时视野内呈明亮的状态。 4、将所要观察的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玻片中被观察的部分位于通光孔的正中央, 然后用标本夹夹好载玻片。 5、先用低倍镜观察(物镜10X、目镜10X)。观察之前,先转动粗动调焦手轮,使载物台上升,物镜逐渐接近玻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镜触及玻片,以防镜头将玻片压碎。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右眼不要闭合(要养成睁开双眼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习惯,以便在观察的同时能用右眼看着绘图),并转动粗动调焦手轮,使载物台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6、如果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实验要求(物像偏离视野),可慢慢调节载物台移动手柄。调节时应注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调节微动调焦手轮,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7、如果进一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应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中的物像范围缩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显微镜,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基本齐焦,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时,换高倍物镜应可以见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转动微动 调焦手轮进行调节。 8、在转换高倍物镜并且看清物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孔径光阑的大小或聚光器的高低,使光线符合要求(一般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要稍变暗一

重点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重点高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作者:————————————————————————————————日期:

一、显微镜的构造 很多老师对于显微镜的构造的介绍可能只是把显微镜从镜箱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看各部分的构造。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在介绍显微镜构造时应着重介绍以下几点: ①从目镜筒中抽出目镜,从转换器上拧下物镜,这样使学生知道目镜无螺纹,而物镜有螺纹。 ②把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放在同一桌面上,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并且可以比较一下物镜的通光孔径,放大倍数越大的,通光孔径越小。 ③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调节范围的大小。 ④遮光器的位置及怎样调节。 二、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只给学生强调出显微镜成像的结论,对于成像的原理很少介绍,这样很多同学对于这点就比较模糊,因此,应把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图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成像的具体过程。下图是显微镜成像原理示意图。

通过此图学生很清晰的看到物体被放大了两次,这样就很容易得出: 结论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结论二: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 例1、如果一个细小的物体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面积 D、长度或宽度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物体的实质为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面积大约被放大了2500倍左右。所以,答案为D。 例2、如果在载玻片上写一个字母“b”,那么在视野中看到的是() A、b B、d C、p D、q 解析:答案为D。 方法1:根据显微镜放大的为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的虚像,先把“b”左右相反得到“d”,再把“d”上下相反得到“q”。 方法2:最快捷的方法,把“b”旋转180°即可得到答案。 三、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 (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 (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 (3)验证性实验:二、八; (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 (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现配现用。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需为白色或浅色,且还原糖含量高。 【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斐林试剂:需混合加入,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需分别加入(先加A液,后加B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镜头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3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需用健那绿(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材料:①观察叶绿体用藓类或菠菜叶片;②观察线粒体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选鲜类、黑藻类叶:因为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小叶直接制片;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具选择透过性膜的生物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可双向移动,但整体上水分子是从低浓度→高浓度。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机械部分 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

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光学部分 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一般装的是10*的目镜。 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符号的为高倍镜,最长的刻有“100*”符号的为油镜,此外,在高倍镜和油镜上还常加有一圈不同颜色的线,以示区别。 在物镜上,还有镜口率(N.A.)的标志,它反应该镜头分辨力的大小,其数字越大,表示分辨率越高,各物镜的镜口率如下表:

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 一、取镜和安放: 1.为何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答:防止目镜和反光镜脱落 2.为何要把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cm处,还得偏左? 答:防止显微镜掉落,为了方便观察 二、对光: 1.选一个较小倍数的物镜,一般都是10倍的 2.用大拇指和食指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掰物镜 否则,镜头容易松动,使得放大倍数不准确了,另外也容易污染镜头。 3.对光后的效果是什么? 答:调出白亮的圆形视野(A转动转换器,使得目镜、物镜、 通光孔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B选择一个较大的光圈C 转 动反光镜) 4.光线太强为何不好?该怎么办? 答:强光刺眼,对眼睛不好;可换用较小光圈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一面。反之,光暗时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一面。 三、观察: 1.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注意:是玻片上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直到接近玻片标本。

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损毁物镜 3.上升镜筒(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入怀”),直到看清物像为 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4.你知道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而同时右眼也要睁开吗? 答:一般人都是用右手写字,以便写字、记录或绘图 四、显微镜实验完毕后,应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物镜 和目镜,请问擦镜纸。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或什么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小结 一.逆时针(入怀)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是上升(逆升,顺降)二1. 目镜没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 2. 物镜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三、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四、显微镜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 若玻片上有一“b”字,你所看到的物像是“q” 五、在观察生物标本时,发现视野中出现了个污点,想判断污点是 在物镜上、还是玻片标本上或是在目镜上,你有何办法? 答:先转动目镜,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标本上。若污点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 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大。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 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 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 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 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 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可根 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 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 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 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二) 光学部分 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要特别注意分清下列几组结构,弄清它们各自的功能 ①转换器和遮光器、②通光孔和光圈、③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⑤反光镜的平面和凹面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一定要薄而透明)一→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放大成虚像)一→眼。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

高一生物显微镜使用练习必修一

高一生物必修1 显微镜使用练习 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见右图: 1.镜座 2.镜柱 3.镜壁 4.镜筒 5.目镜 6.转换器 7.物镜8.精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10.载物镜 11.通光子12.压片夹 13.转换器14.反光镜 二、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1、取镜、安放打开镜箱,右手握镜臂,左手托 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稍偏左、离实验台 边缘约10~15cm的位置上,右方留出一定的位 置以便绘图。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着通光孔。 用左眼接近目镜并注视目镜内,用手来回转动反光镜,当转到某一角度时,左眼看到一个圆形的、明亮的视野。对光就完成了。 3、压片是指将装片或永久切片、涂片等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固定在载物台上。压片时,要使玻片上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标本小时尤其应当这样做,否则,标本会偏出视野,调焦时会找不到标本。 4、调焦调焦时,要先使用低倍物镜。右手逆时针方向缓缓升高镜筒,当升至某一高度时,即能看到标本的图像。如果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如果需用高倍物镜继续放大,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的中心,然后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着通光孔,这时,左眼从目镜看时,一般能看到模糊或清晰的物像,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模糊的物像清晰。总之,调焦时应遵照如下规则:先低倍后高倍,先下降(镜简)再上升,先粗调后细调。 5、观察 正确使用低倍镜的操作程序是:取镜、对光、安放装片、下降镜筒、调焦。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和装片的距离,但不触及玻片。以免压坏装片和碰坏物镜 (1)在低倍镜下将物像调到最清晰 (2)将所要放大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因为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的标本的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看到的物像大,同样的视野面积看到的标本的实际面积小,在玻片不动的情况下,高倍镜看到的只是低倍镜视野的中心部分。 (3)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4)调整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5)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约半圈)。使镜简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换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必备教案: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通过认识和了解显微镜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2.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3.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5.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热爱大自然,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但是在生活中接触显微镜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只是知道显微镜可以使我们看到的物体放大,但是具体的操作不会,所以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并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练习使用显微镜》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对于特别微小又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聪明的人类发明创造了一种仪器,专门观察微小的物体。这种工具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显微镜。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并引出本课课题。 (2)教师活动: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最早是怎样出现的呢?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谁能到讲台前为大家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呢?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利用课件简述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2【讲授】(二)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1)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提问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实验时要把显微镜放在座前桌面上稍偏左的位置,镜座应距桌沿 6~7 cm左右。 2、打开光源开关,调节光强到合适大小。 3、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头正对载物台上的通光孔。先把镜头调节至距载物台1~2cm左右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内,接着调节聚光器的高度,把孔径光阑调至最大,使光线通过聚光器入射到镜筒内,这时视野内呈明亮的状态。 4、将所要观察的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玻片中被观察的部分位于通光孔的正中央,然后用标本夹夹好载玻片。 5、先用低倍镜观察(物镜10X、目镜10X)。观察之前,先转动粗动调焦手轮,使载物台上升,物镜逐渐接近玻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镜触及玻片,以防镜头将玻片压碎。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右眼不要闭合(要养成睁开双眼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习惯,以便在观察的同时能用右眼看着绘图),并转动粗动调焦手轮,使载物台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6、如果在视野内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实验要求(物像偏离视野),可慢慢调节载物台移动手柄。调节时应注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调节微动调焦手轮,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7、如果进一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应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至视野中央(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中的物像范围缩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显微镜,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基本齐焦,在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晰时,换高倍物镜应可以见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转动微动调焦手轮进行调节。 8、在转换高倍物镜并且看清物像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孔径光阑的大小或聚光器的高低,使光线符合要求(一般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要稍变暗一些,所以需要调节光线强弱)。 9、观察完毕应先将物镜镜头从通光孔处移开,然后将孔径光阑调至最大,再将载物台缓缓落下,并检查零件有无损伤,特别要注意检查物镜是否沾水沾油,如沾了水或油要用镜头纸擦净,检查处理完毕后即可铺上防尘布。 购买显微镜之前,首先先了解自己所要做的实验目的,针对选择合适的显微镜,因显微镜种类多。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点总结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鸟类,两栖类的不能做为实验材料)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本实验只是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来理解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原理,不能直接观察和获得细胞膜。若想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得在试管中离心和过滤 二、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①脂质(50%):以磷脂为主,是细胞膜的骨架,含两层; ②蛋白质(40%):细胞膜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功能越复杂; ③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和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血型决定等有直接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粘滞性下降,使得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具有相对性)(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 ..和数量 .....(取决于载体蛋白 ....的种类 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三种)(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紧密相关) 四、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在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出去细胞壁) 原核生物:肽聚糖 结构特点:不具有选择透过性。作用:支持和保护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重点内容,需要会看细胞结构示意图) 一.细胞质基质 定义: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 功能:1.细胞质基质中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为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成分:水、无机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 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