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节目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26.50 KB
- 文档页数:18
浅析《新闻1+1》的特点《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16年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该节目采用嘉宾点评+互动话题的方式,深度解读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融合娱乐与新闻《新闻1+1》将娱乐元素与新闻融合,化腐朽为神奇,让新闻不再是单调呈现,也不再仅仅是纯粹的传递信息。
节目嘉宾在点评当天热点新闻的同时,还会加入相应的娱乐元素,让观众在收获信息的同时感到轻松愉悦。
强调价值观与思想内涵《新闻1+1》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新闻,更是在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达相应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节目中引入的嘉宾都是在各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递出各自领域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让观众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文化,感受到新闻背后的丰富内涵。
给观众留出思考空间《新闻1+1》的点评方式强调让观众自主思考、独立判断,而非一味接受。
节目给观众留出了思考新闻背后现象的空间,引导观众自主思考新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收获。
同时,还会开放讨论与互动环节,让观众在整个节目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以新闻事件为主线《新闻1+1》以新闻事件为主线,点评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维度分析,引领观众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事态的发展。
节目还通过多方位视角和深入解读,让观众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新闻事件的背景,勾勒出更加全面鲜活的画面。
小结《新闻1+1》以自由、充分讨论作为手段,点评新闻中的热点事件,引领观众积极参与其中,暴露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给观众留出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同时,善于发掘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化腐朽为神奇,确保节目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兼备。
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央视《新闻1+1》节目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本文抽样选取了央视《新闻1+1》20期节目,从分析节目选题情况入手,同时结合分析主持人白岩松的特点,管窥《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节目的基本情况节目形式。
《新闻1+1》于2008年3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采用直播方式。
它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取现场直播形式解读事件真相。
《新闻1+1》采用“1+1”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并根据选题需要电话连线直播室外的嘉宾,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〇2011年8月1日起,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全新改版亮相。
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节目选题。
在选题方面,节目主要以社会、民生方面为主,还有相对少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选题,但这些选题在这两档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选取的20期节目中,《新闻1+1》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四个话题数量呈依次递减之势。
话题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和40%,而且要远远高于军事和民生两个话题。
这说明《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节目,即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主要关注的新闻为政治和经济。
对时政问题的紧密关注是国家电视台的重要职责,能在第一时间对于时事要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阐明独特的见解与态度,是央视的职责所在和增强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442015年第1期(总第302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把握与直播能力——以央视《新闻1+1》节目为例●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刘君竹《新闻1+1》是央视一档时效性强、信息密集、影响力大的新闻时事评论直播节目。
自2008年创办以来,节目在赢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受到业界和学界人士的关注,并获得社会好评。
有评论指出,该节目已“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旗帜”,“开创了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
该节目是比较典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其特点一是日播的直播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9:30~10:00播出;二是选题当天确定,每期节目会从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公共题材中选取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三是节目一般分三个部分,每部分包括小片介绍背景、主持人解说评论和嘉宾连线对话。
分析以上三个特点可以看出,主持人要胜任此节目,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搜集相关信息进行备稿的能力、与嘉宾特别是专家即兴互动问答的能力、对节目内容进行即兴表达和即兴评论的能力等。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节目相关资料文献,并对播出前的策划方案和播出后主持人实际表达的对比分析,聚焦于央视《新闻1+1》中主持人的现场解说、评论、提问等表现,梳理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所彰显的风格特色,进而挖掘其背后蕴含和承载的能力特征。
一、《新闻1+1》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把握作为一档直播的电视日播节目,《新闻1+1》主持人对节目和自身角色的定位把握非常重要。
关于主持人的功能定位,申鹤老师曾有如此论述:“节目主持人不同于一般的播音员,播音员的职责主要在于完好、准确地将既定的内容播出,而节目主持人则需要将整个节目作为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完成。
”①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在于大部分内容可以提前进行准备,但电视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表达则需要现场呈现,即使有一些提前准备的文字稿,但因为新闻事件不同,每个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不同,所遇的嘉宾不同,以及不能低头看稿且没有提词器等诸多技术条件的限制,节目主持人需要现场发挥、即兴表达已属常态。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新闻1+1》中对师德师风的八起典型案例在撰写本篇文章之前,我首先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深入探讨《新闻1+1》中对师德师风的八起典型案例。
师德师风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而《新闻1+1》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闻节目,对于揭露教育界的丑恶现象和弘扬师道尊严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报道,我们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反思教育态度。
接下来,我将以《新闻1+1》报道的八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一:XXX老师以身作则,受学生尊敬在这个典型案例中,XXX老师以身作则,受到学生的尊敬。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只有教师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学生去尊敬自己。
这也正是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
典型案例二:XXX老师因不当言行被学生家长投诉另典型案例二告诉我们,教师若有不当言行,将遭受学生家长的投诉和谴责。
该案例提醒我们,师德师风问题不仅关乎教师个人形象,更关乎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
……(继续逐一分析所有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只有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才能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品德素质。
这也提醒了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更加重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约束和培养。
另外,在本文的我想共享一下我个人对师德师风的理解。
师道尊严,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我深信,只有重视师德师风,才能办好教育、育好人。
通过对《新闻1+1》中对师德师风的八起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希望教育界能够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不断加强,让师德师风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新闻1+1》中对师德师风的八起典型案例师德师风,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和舆论关注。
而《新闻1+1》这档节目,作为一个深度剖析社会问题的栏目,近期推出了一期关于师德师风的专题报道,呈现了八起典型案例,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这八起典型案例,并就此展开讨论。
1. 案例一:小学老师学生作业涂改这一案例中,小学老师因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涂改,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涉及到师德师风,更关乎教师职业操守和学生权益保护。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引发了争议,也给人们教育伦理带来了思考。
2. 案例二:高中老师与学生不正当关系师生关系一直备受关注,而这一案例中的高中老师与学生不正当关系更是令人震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底线,也损害了学生的权益,对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监督。
3. 案例三:幼儿园老师体罚幼儿对幼儿进行体罚,更是一种对教育伦理和道德的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中,幼儿园老师的行为引起了公愤,并引发了对教师职业素养和幼儿园管理的广泛讨论。
教育工作者应当慎重对待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做到公正、公平。
4. 案例四:中学老师徇私舞弊教育公平一直备受争议,而中学老师徇私舞弊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伤害。
这种行为不仅对学生的学业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也对教育的公信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应当坚守教育的底线,不徇私舞弊。
5. 案例五:大学教师学术不端学术不端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大隐患,而大学教师作为学术的传承者更应该讲究品德与学识。
在这一案例中,大学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受到了批评和谴责,也对学术界的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教育者应该严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规范。
6. 案例六:职业学校老师违规办班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老师的职业操守更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
这一案例中,职业学校老师的违规办班行为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严重破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批判。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摘要:声音语言是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表达形式,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整个栏目的质量和知名度。
本文重点分析了有声语言在节目中独特的声音语言魅力、全局驾驭能力等影响节目收听,重点对人声语言进行剖析,从而对广播电视节目有声语言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闻1+1》声音语言特点自从电视诞生至今,声音就一直陪伴着电视的成长,电视音主要由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组成。
人声:在电视中人声是指剧中人物的对话解说词等,音响:指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声音,一般与画面与画面同步合一,在戏剧性影视作品中被称作音响效果,而在纪实性视听语言中一般以同期声的形式出现。
音乐: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
人声是信息的载体, 在以评论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类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视画面形象的长处是表现具象的可视的事物, 而节目中的思想内容、抽象概念、思维感受,仍然离不开语言方式的传递,用语言之长,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声画结合,才能共同构成节目的整体。
作为节目制作播出关键阶段的核心人物的主持人,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重点介入并深入把握的是围绕话题的分析研究,明确话题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
主持人对于自己所要主持的话题, 必须从策划开始全力以赴地介入,详细占有资料,确定核心。
音响效果是表现环境的重要标志, 它帮助再现环境的特点和气氛,衬托主题,增加现场感,音响效果在节目中不能单独存在,它伴随画面形象。
有声语言等元素同时摄录与现场特征融为一体,形声一致。
自然音响在评论节目和电视剧中普遍使用, 自然音响直接配合剧情,衬托人物情绪,渲染场面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适时的加入音响效果,能够调整观众对动作的感受,改变观众对时间和故事发生地点的概念,启动观众的联想,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达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促使节目的顺利进行。
音乐是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
《新闻1+1》节目定位浅析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诉求和审美,从而,引起了各电视媒体的创新改版,电视节目的定位则成了改版中考虑的首要任务。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新闻节目找准受众对象的实质就是节目想要办给谁看的,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而《新闻1+1》无疑是为那些持续关注某些热点新闻的群体提供一个持续、详实的了解平台,受众在充分的认知下可以树立自己的正确立场和观点,同时《新闻1+1》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求新、求真、求益的三个心理需求。
求新是受众共有的心理,新鲜、快速的新闻及意见能够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知识,从而获得满足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过新闻,受众可以知道其他人、其他地方是怎样的现实状况。
如果不真实,新闻节目将没有任何意义;求益心理,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节目,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希望从中获益。
《新闻1+1》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受众心理从而使节目长期保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新闻节目的内容。
作为栏目的重点而言,栏目定位是先是时事新闻,然后是对于时事新闻的评论。
《新闻1+1》的节目形式是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闻观察员,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近期发生的事件,最新变动的事态,或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发表评论,表明栏目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及时的“提供给观众多元化的信息、合理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目的。
节目本身更注重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新闻节目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