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城中心城市设计_以无锡市东亭中心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6
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历时近三年,大部分市县已经或将近完成辖区内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任务,设区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市域、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规划成果,县(市)总体规划形成了包括县(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的成果。
三年多的规划编制实践增强了地方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同时发现多类矛盾与问题仍待解决。
本文在总结编制实践基础上,探索后续工作思路,为建立全域一体、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蓄力量。
1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意义1.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1]。
一方面,要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第一价值观,应对长期以来陆海国土空间的粗放低效利用与无序扩展问题;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展现国土“大安全观”,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下日益凸显的国土空间安全风险,守住自然安全边界和底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2]。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将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1.2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国土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发展引领下高品质美好家园建设的基础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有效应对“城市病”、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已经成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摘要 文章以江苏省内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践为基础,对2020年以来三年多的工作推进和形成的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用地指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点强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容,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管控措施,不断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多种途径,提出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外相关规划指引的实现路径。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以南通市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有关各界所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
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为例,对当地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章制度、土地资源开发方式等多角度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有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前言: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的落后产能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型的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此时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恰好符合时代要求,这有助于促进国内各地区逐步实现节约资源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更高层次水平。
1基本概况南通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水土资源较为丰富,地势较为平坦,且地质条件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成为江苏省内适宜进行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其承担着转移接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重要任务。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通市的工业企业大部分向周边的开发区和园区进行集中,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等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
整体来看,南通市工业用地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供应总量较大,近年来,全市的工业用地供应,已经占据了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地位,每年的占比均超过52%;二是工业产值地耗已经基本趋于平稳;三是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已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南通市各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基本较为合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呈现出粗放的开发管理格局。
2南通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综合评价工作的首要阶段,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原则;(5)动态变化原则;(6)引导性原则;(7)弹性原则[1-2]。
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方式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
为例
胡昕华;吴一洲;许士杰
【期刊名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市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土地需求量急速扩大之问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缓解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迫切需要加强对现有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现选取杭州市上城区51个社区的现状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相应数据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断,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胡昕华;吴一洲;许士杰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4;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2
【相关文献】
1.中心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方式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 [J], 胡昕华;吴一洲;许士杰;
2.中心城区节约集约用地的出路在哪里——杭州市上城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J],
卢晓潮
3.浅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初探——以哈尔滨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例 [J], 李克龙;范英莉;余素勋;王圣君
4.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措施--以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为例 [J], 刘国栋
5.浅析中心城区停车场规划--以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J], 邓晓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更新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创新与机制优化导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处于快速化城市过程中的深圳,以实际行动探索出一条新路。
他们把城市可持续再开发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更新模式分为综合整治、功能转换和拆除重建三类,并以相关立法为前提,构建城市更新实施、多元激励、公众参与及利益共享等机制,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立法;土地利用一、前言——以深圳为例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土地资源需求日益紧张。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各种粗放低效利用的问题,包括城市呈“摊大饼”式无序外延扩张、土地利用总体配置混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用地比例失调、已用地建设强度偏低等,这些问题使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土地经济效益产出低下、土地利用潜力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此外,由于城市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不规范,投资过热、开发不合理等各种问题也较突出。
而我国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使得快速城市化地区,开始面临城市存量可建设用地匮乏,城市扩展与土地开发“无米以炊”的困境,亟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再开发实现土地经济产出的优化与升级。
探讨以城市二次开发为目标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已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再开发和土地集约再利用模式,对于指导我国未来城市化健康发展,引导城市整体质量提高,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土地利用成效角度出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提高土地利用与产出率,获得土地产出的最大化;二是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应的统一就城市发展综合效益的宏观层次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求城市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以及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等;而中微观层次则更加强调城市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在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的初期,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平整等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关各种工业园区规划的土地利用成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估以及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等。
集约化土地利用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集约化土地利用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集约化土地利用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一、集约化土地利用的定义集约化土地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它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将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到最高点。
集约化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简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保证城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集约化土地利用的优势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化土地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潜力。
例如,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将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相结合,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可以减少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化土地利用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便利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可以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紧凑而高效的城市空间。
例如,将商业区与居住区相结合,可以方便居民购物和休闲;将办公区与交通枢纽相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
3. 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化土地利用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和公园,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为城市注入了一片绿色。
三、集约化土地利用的挑战1. 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集约化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展,土地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
因此,在实施集约化土地利用时,需要在保证城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 城市功能需求多样化城市功能需求的多样化也是集约化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之一。
不同的城市功能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不同,例如,商业区需要大面积的经营场所,居住区需要充足的居住空间。
0653.新城级商务中心区的欲望控制与引导——以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城市设计为例郑瑞山刘宏【摘要】本文以北京市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城市设计为例,针对新城级商务中心区的功能定位以及特色挖掘进行了初步探索。
在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城市设计中,首先从宏观区位出发,通过对昌平与北京其它新城的横向比较和北京目前的商务中心体系的纵向定位研究,确定了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功能和规模定位;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挖掘昌平自身优势和基地环境特色,从空间构成、功能结构、绿化景观、交通组织、土地集约利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城商务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
【关键词】新城;商务中心区;功能定位;特色城市空间;设计方法1. 背景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近年来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热点之一。
商务中心区的建设能够给城市带来更高地价的城市中心区土地、促进高端的城市职能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区形象。
基于众多诱人的建设前景,从各大直辖市、省会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一个城市的某个片区,都提出了自身商务中心区建设的目标。
面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和片区的商务中心区城市设计,应当在宏观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结合产业发展和自然环境优势,突出特色,才能够使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城市功能的升级。
本文以北京昌平新城东部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城市设计为例,探讨新城级商务中心区的合理功能定位与富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
2. 昌平新城商务中心区的定位2.1昌平新城在北京总体规划中的定位在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确定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昌平新城是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昌平新城将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
昌平新城是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
引导发展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旅游服务、教育等功能。
(表1)表1 昌平新城与周边新城综合比较表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在北京的远郊区县中,昌平处于中上游位置,但与三个重点新城通州、顺义和亦庄相比,昌平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43卷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4月V o l.43 N o.4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A p r. 2021D O I:10.13718/j.c n k i.x d z k.2021.04.013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孙小祥1,3,秦艺娟21.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07;2.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31;3.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能够有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构建的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 S R)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采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得分不断上升,但三者增长率差异显著.②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由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向人均建设用地转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因素由经济发展因素向人口压力转换.③压力㊁状态系统的障碍度处于增长态势,土地状态系统是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P S R模型;熵权法;障碍度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868(2021)04010009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结构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㊁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与质量,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1].在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各类问题突显:①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㊁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矛盾日益突出;②城市开发中规划欠合理,部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蔓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2-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科学㊁准确评价,有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㊁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6].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7-18],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模型,如C L U E模型㊁C A模型㊁C E L L U L A R模型和G E OMO D模型等,并有学者采用不同模型与方法(P S R模型㊁S T I R P A T模型㊁G P C A方法㊁改进熵值模型㊁多边形图示法㊁R S与G I S相结合等)对不同尺度(城市群㊁城市㊁开发区等宏观尺度以及街区㊁宗地等微观尺度)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成果众多.然而,由于不同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评价指标选用以及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19].因此,本研究拟选取应用广泛的压力状态响应(P S R)模型,从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对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使评价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收稿日期:2019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594,4177119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 K20160445);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W S G S2015007);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501080C).作者简介:孙小祥,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研究.1 研究对象与数据1.1 研究区概况苏州市位于北纬30ʎ47'-32ʎ02'㊁东经119ʎ55'-121ʎ20',地处江苏省东南部㊁长三角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下辖市辖区有姑苏区㊁虎丘区㊁吴中区㊁相城区㊁高新区㊁工业园区和吴江区,以及常熟市㊁张家港市㊁昆山市㊁太仓市4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8.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8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75.8%,土地总面积8657.32k m 2,地区生产总值达17319.5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29.59亿元.苏州市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是江苏省经济㊁对外贸易㊁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江苏省人口最多㊁经济总量最大㊁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20].1.2 数据来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有关苏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㊁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建设现状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苏州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的统计公报.2 研究方法2.1 指标体系的确定P S R (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 o n s e )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 a v i d J .R a p p o r t 和T o n y Fr i e n d 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 E C 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 E P )以 可持续发展 为核心提出将P S R 模型作为研究环境问题的概念模型[21].结合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本研究根据P S R 模型的原理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G )㊁系统层(S )㊁指标层(I )3个层次.目标层(G )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系统层(G )包含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3个层次;指标层(I )包含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13项指标(表1).其中,压力指标描述人类对土地集约利用施加的直接压力或干扰,如人口密度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指标,用来衡量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的压力;状态指标描述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如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等,用来衡量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响应指标表征社会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努力,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等,用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改进措施的实施状况.表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G )系统层(S )指标层(I )单位方向性压力指标(S 1)人口密度(I 1)人/k m2正向建成区绿地覆盖率(I 2)%正向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I 3)%正向建设用地增长率(I 4)%正向状态指标(S 2)地均工业总产值(I 5)万元/h m 2正向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I 6)万元/h m2正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地均财政收入(I 7)万元/h m2正向人均建设用地(I 8)h m 2/万人负向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I 9)万元/h m2正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I 10)m 2/人正向响应指标(S 3)地均固定资产投资(I 11)万元/h m 2正向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 12)万元/h m2正向污水处理率(I 13)%正向1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将13个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负向指标的数值越大代表城市的集约利用程度越小.为方便比较评价指标,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采用如下标准化公式:正向指标:X 'i j =X i j -mi n {X j }m a x {X j }-m i n {X j }(1) 负向指标:X 'i j =m a x {X j }-X i j m a x {X j }-mi n {X j }(2)式中: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X i j 表示第i 个年份第j 项指标的初始数据;m i n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小值;m a x {X j }表示所有年份中第j 项指标数据中的最大值.为尽量剔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22]:计算第i 年份第j 项各指标值的比重Y i j:Y i j =X 'i jðmi =1X'i j(3) 计算指标信息熵e j :e j =-k ðmi =1(Y i j ˑl n Y i j)(4)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d j =1-e j(5) 计算指标权重W i :W i =d jðnj =1dj(6)式中:m 为评价年数;n 为指标数;k =1/l n m .2.3 综合评价模型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该是压力㊁状态㊁响应3个子系统各个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计算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W =S a ðj j =1I jX j +S b ðk k =1I k X k +S c ðmm =1I m X m (7)式中:S a ,S b ,S c 分别表示压力指标㊁状态指标㊁响应指标所代表的权重;I j ,Ik ,I m 分别表示各个系统层下13个指标的权重;X j ,X k ,X m 分别表示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W 代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数值.2.4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障碍因子为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必要从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指标中找出主要障碍因子.计算指标有4个:因子贡献度(C j )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指标偏离度(D i j )表示单项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单指标障碍度(h i )表示单项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子系统障碍度(H i )表示子系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23-24].主要公式如下:因子贡献度(C j ):C j =W i ˑW i j(8)2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指标偏离度(D i j ):D i j =1-X 'i j(9) 单指标障碍度(h i ):h i =D i j ˑC jð13j =1(D i j ˑC j )ˑ100%(10) 子系统障碍度(H i ):H i =ðh i(11)式中:W i 代表第i 个指标的权重;W i j 代表的是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的权重;X 'i j 代表第i 个指标在第j 个年份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3.1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压力层分析由图1可知,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总体呈缓慢起伏上升态势.2008-2014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状态处于稳定上升,其中,2011年受建设用地增长率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下降影响,压力层状态有所下降;2014-2016年,苏州市土地压力层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持续降低,2016年苏州市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3.3%,为近10年最低值;2017年苏州市土地压力综合评价数值达到0.196,为近10年的高峰值,比2016年增长36.3%.这是因为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最高值.人口密度指标除201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苏州市的人口在不断扩张.图1 2008-2017年苏州市压力层指标值与压力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状态层分析由图2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数值从2008年的0.143到2017年的0.334,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评价数值比2014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均建设用地每万人仅168h m 2,为近10年最低值,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大幅下降.从具体指标来看,地均工业总产值㊁地均财政收入以及地均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上升,表明苏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2011-2014年间比较平稳,之后苏州市人口数量的增速高于公园绿地面积增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下降,2017年仅为14.4m 2/人;人均建设用地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状态层要保持上涨趋势,必须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减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3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图2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层指标值与状态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3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响应层分析由图3可知,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评价数值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增加到2017年的0.282.其中,2012-2013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变化幅度最大,数值增加了0.073,主要原因是污水处理率指标数值增幅较大,其他指标也保持上升趋势;2014-2017年,苏州市土地响应层评价数值增幅较小,变化较为平稳,虽然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下降,但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污水处理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苏州市的土地响应评价数值一直在增加,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图3 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响应层指标值与响应层总体变化趋势图3.4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数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图4),但是2015年比2014年降低了0.015,主要原因是状态层的数值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08-2011年,压力层数值高于响应层,表明苏州市前期土地集约利用压力较大;2011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的数值开始超过压力层的数值,表明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应对土地粗放利用带来的压力,苏州市土地状态以及做出的响应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2013年以后,响应层和状态层与压力层的数值差距开始拉大,这意味着苏州市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集约利用效果显著.4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图42008-2017年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及系统层变化4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因子诊断4.1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各指标障碍度分析根据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障碍度计算(表2),并选取障碍度位于前5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表2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障碍因素以及障碍度年份序列123452008年障碍因素I9I6I7I13I12障碍度/%14.5613.2312.5112.1811.65 2009年障碍因素I9I6I13I7I12障碍度/%14.8913.6413.0512.9012.86 2010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8713.7712.8212.5011.67 2011年障碍因素I9I13I6I12I7障碍度/%14.7514.1011.9211.6210.18 2012年障碍因素I9I12I8I13I6障碍度/%14.5612.9012.2511.4011.03 2013年障碍因素I8I9I12I6I1障碍度/%23.0714.5012.6510.948.46 2014年障碍因素I8I9I7I6I12障碍度/%31.0612.0911.089.759.03 2015年障碍因素I8I10I1I9I6障碍度/%32.6218.128.478.347.27 2016年障碍因素I8I10I4I1I6障碍度/%26.8923.949.435.495.42 2017年障碍因素I8I10I2I11I4障碍度/%43.3735.3113.964.852.52501第4期孙小祥,等:基于P S 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研究发现,2008-2012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素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次是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污水处理率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地均财政收入,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说明苏州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污水处理率这一指标障碍度较高,表明苏州市需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力度;2013-2017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最大的障碍因子是人均建设用地,其次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㊁人口密度㊁地均第二㊁第三产业G D P 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障碍度较高的指标开始出现在土地压力系统内,人口密度指标在2013年㊁2015年和2016年障碍度较高,说明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对土地产生了压力,影响了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障碍度排名较高,随着苏州市发展的需要,建设用地的增加对土地集约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此外,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部分指标近5年对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相较于2008-2012年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一指标的障碍度有所降低,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迅速,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贡献.人均建设用地在2008-2012年间障碍度较低,但在2013-2017年间障碍度却最高,尤其是2017年障碍度达到了43.37%,说明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对土地绩效的影响在近5年较大.除此以外,2013-2017年地均财政收入㊁地均固定资产投资㊁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这3个指标的障碍度排名也较高.地均财政收入这一项指标近3年没有出现在前5位,相较于2008-2012年障碍度出现的频度是减少的,说明其对土地利用状态有改善的作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2017年障碍度较高,但是2008-2016年这一指标的障碍度较低,说明苏州市应提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重视程度.图5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P S R 模型各系统层障碍度4.2 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障碍度分析研究表明,苏州市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相对较高(图5),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压力系统障碍度相对稳定,而土地响应系统障碍度正在下降.2008-2013年,响应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压力系统,但2014-2017年压力系统的障碍度高于响应系统.土地压力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14.79%增加到2017年的16.48%,年增长率为0.17%,土地状态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53.81%增长率到2017年的78.68%,年增长率为2.49%,土地响应系统的障碍度从2008年的31.4%下降到2017年的4.85%,年均减少率为2.66%,表明苏州市在土地响应系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状态系统方面,2011-2015年障碍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虽然2016年有所下降,但在2017年又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长此以往,土地状态系统的问题会成为阻碍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压力状况相较于土地状态系统其增长速度较慢,2016年障碍度达到最高,但在2017年数值又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口密度㊁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㊁建设用地增长率这3项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仍需提高警惕,因为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的障碍度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建设用地增长率在2017年障碍因素的障碍度中数值最高.可见,要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压力系统入手,同时注意土地的响应系统的状态.4.3 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①人口集聚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相关部门加快出台人才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加快壮大产业㊁技能人才队伍.②精选优质项目,提高土地供地投资强度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调规划引领,严格控制苏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6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e d u .c n 第43卷努力实现建设用地 零增长 甚至负增长;通过清理 僵尸企业 ㊁闲置土地㊁低效厂房等措施,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盘活土地优先用于新产业㊁新业态项目,同时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改造,从而提升苏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5 结 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何寻求城市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P S R 模型选取苏州市2008-2017年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第二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3项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1)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压力系统㊁土地状态系统和土地响应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均呈上升的趋势.苏州市近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2)通过建立障碍度模型,分析13个障碍因素对苏州市2008-2017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障碍度.从系统层3个系统的障碍度来看,状态层的障碍度最高,2008-2013年响应层的障碍度高于压力层,2014年压力层的障碍度高于响应层.从各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8-2012年障碍度最高的是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3-2017年障碍度最高的是人均建设用地.3)苏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改善的状态,这得益于苏州市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予以高度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造成的人地关系紧张㊁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造成的生态绿地面积的减少等问题,依旧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去改善.参考文献:[1]姚士谋,张平宇,余 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 ].地理科学,2014,34(6):641-647.[2] 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 王 静,郑振源,黄晓宇,等.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反思[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9-12.[4] 孙宇杰,陈志刚.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科学,2012,34(5):889-895.[5] 张乐勤,陈素平,陈宝平,等.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测度 以安徽省为例[J ].城市问题,2014(2):75-82.[6] 张 祚,周 敏,金 贵,等.湖北 两圈两带 格局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18,27(2):65-75.[7] P R OM P E R C ,P U I S S A N T A ,MA L E T J P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e s i n t h e P a s t a n d t h e F u t u r e a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L a n d s l i d e R i s k S c e n a r i o s [J ].A p p l i e d G e o g r a p h y,2014,53:11-19.[8] T A L E A I M ,S HA R I F I A ,S L I U Z A S R ,e t a l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of 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r b a n L a n d U s e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A p pl i e d E a r t h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G e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2007,9(4):375-391.[9] WA R D D P ,MU R R A Y A T ,P H I N N S R.A S t o c h a s t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i n e d 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 [J ].C o m pu t -e r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U r b a n S ys t e m s ,2000,24(6):539-558.[10]P O N T I U S G R ,MA L A N S O N J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 r a c y o f T w o L a n d C h a n ge M o d e l s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f G e og r a ph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2005,19(2):243-265.[11]熊 鹰,陈 云,李静芝,等.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J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12]杨 忍,王 洋,徐 茜,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特征及其优化战略决策解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53-58.[13]魏宁宁,陈会广,徐 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0):1556-1563.[14]吴 佳,邓旭晖,刘平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9(5):828-831.[15]谢 天,濮励杰,张 晶,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乡交错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3):279-284.701第4期 孙小祥,等:基于P S R 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苏州市为例801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e d u.c n第43卷[16]廖喜生.基于S T I R P A T模型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效应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2):94-97.[17]李景刚,张效军,高艳梅,等.基于改进熵值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 以广州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18-123.[18]吴嵩,姜琦刚.基于R S和G I S的小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53-57.[19]王群,王万茂,金雯.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95-100.[20]乔伟峰,孙在宏,兰晓华,等.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 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27-132.[21]邓际洪.基于P S 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22]曹竞文,李淑杰,李高行,等.基于P S R模型和熵权法的扶余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1):125-132.[23]钟少华,时鹏,杨文刚,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以延长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2):283-289.[24]郑华伟,张锐,杨兴典,等.基于P S R模型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99-1105.A n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y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S u z h o u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S U N X i a o-x i a n g1,3, Q i n Y i-j u a n21.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 a n d P l a n n i n g/N o r t h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 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 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c h e n g J i a n g s u224007,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 P u b l i c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c h a n g J i a n g x i330031,C h i n a;3.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 r s h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 e s,C A S,N a n j i n g21000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 o r d e r t o f u r t h e r p r o m o t e t h e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f o r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o f l a n d i n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c i t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o f C h i n a,a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s y s t e m o f u r b a n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P S R m o d e l w a s 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 w e i g h t w a s c a l c u-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t r o p y w e i g h t m e t h o d,a n d t h e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c a r r i e d o u t,u s i n g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m o d e l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r o m2008t o2017,t h e o v e r a l l t r e n d o f l a n d i n t e n s i v e u s e i n S u z h o u r o s e i n a f l u c t u a t i n g w a y,a n d t h e s c o r e s o f p r e s s u r e,s t a t e a n d r e s p o n s e w e r e c o n s t a n t l y r i s i n g,b u t t h e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f t h e t h r e e s u b s y s t e m s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t h a t t h e f i r s t 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 o f t h e i n d e x l a y e r c h a n g e d f r o m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t a i l s a l e s o f c o n s u m e r g o o d s t o t h e p e r-c a p i t a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a n d t h e c o r e f a c t o r o f i n t e n s i v e l a n d u s e i n S u z h o u s h i f t e d f r o m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a n d t h a t t h e o b s t a c l e d e g r e e o f p r e s-s u r e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g r o w i n g,a n d t h e l a n d s t a t e s y s t e m w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t h a t h i n d e r e d t h e i n-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 i n S u z h o u.K e y w o r d s:i n t e n s i v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l a n d;P S R m o d e l;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o b s t a c l e f a c t o r责任编辑胡杨。
关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几点思考——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作者:褚爱国曹仁国来源:《浙江国土资源》 2015年第10期宁波市国土资源局鄞州分局褚爱国曹仁国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地正处于投入的增长期、建设的高峰期、转型的关键期,保障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管理与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土地利用管理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现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对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做一些探索。
一、宁波市鄞州区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围绕优化土地布局空间、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多措并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走上了一条循环利用有力度、立体开发有深度、地上建筑有高度的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子。
2011年获评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目前,全区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达到45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40万元以上。
(一)从“散”到“聚”,优化土地布局空间坚持按照“功能分区、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原则,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城市开发、“美丽镇村·幸福家同”建设,通过集约开发、集聚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区土地布局空间。
1 原拆原建,打造都市功能区块摒弃原来粗放“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原地改造、就地提升,通过对城镇建成区城中村、旧厂房、旧市场的整体拆迁、原地改建,集中建设现代都市功能区块,打造城市核心。
一是“城中村”改建核心商业区块。
通过对中心城区核心区块钟公庙街道、中河街道等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建成了万达广场、联盛广场、印象城等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构建了现代化的城市核心商圈,成为宁波市商业副中心。
二是“旧厂房”改建休闲娱乐区块。
通过对原长丰工业区块等旧厂房的拆迁改造,建成“舟宿夜江”等一批娱乐休闲综合体项目,成功打造为兼具商务、休闲、旅游等功能的长丰滨江休闲区块,成为宁波市新兴的休闲娱乐胜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标准化实践与探索—— 以海安市土地利用“五化并进”工作为例茆根明1 夏 晶1 崔晓鹏1 史友峰1 胡良兵2*(1.海安市自然资源局;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局面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江苏省海安市土地利用“五化并进”标准化工作为例,论述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的构建模式,并对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资源利用,标准,标准体系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0.10.015Standardiz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Economical and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Land Use in Hai'an CityMAO Gen-ming 1 XIA Jing 1 CUI Xiao-peng 1 SHI You-feng 1 HU Liang-bing 2*(1.Hai’an Natural Resource Department; 2.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for land and the supply of land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relieve the te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his paper takes land use standardization in Ha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standard system for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standard system in detail.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tandard, standard system作者简介: 茆根明,海安市自然资源局局长,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新型城镇化研究。
17第2卷 第12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12):17~18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1.5级”土地开发对当下新城建设的借鉴与启示刘 犇(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我国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地上演,但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方式开始转变,过往简单粗矿的土地开发模式不再有效,大量新城面临发展动能不足、开发停滞等“破题难”的现实问题。
文章以研究国内外“1.5级”土地开发的背景、路径、成效等方面为切入点,总结归纳了“1.5级”土地开发主要特征和发生机制,从而提出“1.5级”土地开发对我国新城高质高效开发建设提出经验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1.5级”土地开发;新城建设;临时开发中图分类号:F301.2;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12-0017-02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城、新区作为我国城市实现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造就了诸如上海浦东、广州天河、深圳福田等成功案例,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此阶段的土地开发基本采取增量拓展的模式,每一块土地被视为“固定”的产值,经济发展目标依托于土地规模的叠加成为城市发展逻辑的主旋律。
这种逻辑在先发地区仿佛依然有效,但是对于占我国绝大部分的后发地区却难以奏效,我国西部地区大量新城、新区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城市引擎”成为“城市负担”。
“1.5级”开发是城市土地临时开发的一种模式,类似于1990年代兴起于欧洲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临时更新”,在不更改土地权属及其法定使用性质的情况下将其变更为其它用途的开发模式[1],前者侧重于增量开发,而后者是存量优化的一种类型,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动能衰退、活力不足的现实社会问题。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关于“1.5级”土地开发的内涵与实践研究,探讨新时代城市新区土地开发新模式,从土地层面化解发展动能不足、重心不明、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引言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不断扩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带来了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适应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2014年,上海市提出了“五量调控”土地管理基本策略,2020年初的全市土地利用计划和乡村规划管理会议上又提出“五大计划统筹管理”的要求。
通过严格的规划管控,确定至2035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据统计,截至2018年,上海市建设用地总规模达3083平方公里,已十分接近“天花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建设用地指标倒挂的情况。
但根据发展规划,未来还有大量的建设项目需要建设空间和指标,资源环境紧约束成为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此外,部分现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存量用地腾挪空间大。
总的来看,在上海这样高度城镇化的地区,在“总量已锁定,资源紧约束,用地需求大,存量需腾挪”的背景下,如何对有限的土地指标进行合理高效的配置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提出要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提出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分类保障的三个总体要求。
结合上海未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用地新需求来看,实行总量控制下差别化的土地指标配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方面,关于总量控制前提下如何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的研究不多。
同时,在指标分配影响因素中,对土地指标来源和存量土地使用效率考虑不足。
翟腾腾(2015)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总量控制下的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差异配置机制,但未考虑指标供给来源情况以及存量指标使用效率问题。
本文将统筹考虑总量控制下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及指标供给,以上海市某区为例,探讨建立土地指标配置机制,并提出评定土地指标配置优先级的建议。
一、土地指标需求和来源分析(一)土地指标使用需求分析1.“十三五”期间土地指标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