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1-1
- 格式:ppt
- 大小:7.48 MB
- 文档页数:59
地球科学一级学科1.引言1.1 概述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学和空间科学等多个子学科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地球各层次和各领域的综合研究,地球科学旨在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内外部相互作用规律,为认识和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矿物、地壳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等。
通过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层结构和地质历史的研究,地球科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地球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在大气科学方面,地球科学探索大气运动、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等问题,为人们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评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子学科,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学等方面的问题。
地球科学通过对海洋环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海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球科学还涉及到空间科学,探索地球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研究太阳活动、星际空间和行星物理等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宇宙的奥秘,还为人类的航天探测和空间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总之,地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不同子学科的研究,致力于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门学科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可以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架构进行介绍和解释。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内容来撰写1.2文章结构的部分。
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方式组织和安排内容,以深入探讨地球科学一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研究领域。
首先,文章的引言部分提供了对地球科学一级学科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对象等。
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可以对地球科学一级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子章节,分别深入探讨了地球科学一级学科的不同方面。
一文读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到“地球系统”的新阶段,强调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对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
当前更多的对地观测体系(卫星、地表台站等),更细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更强的数据处理(超级计算机),正逐渐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知,增强人类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地质作用过程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球是一个物质与能量不断相互作用下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基本的圈层,各圈层之间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圈层之间及内部随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随时间的演化1,地球系统的构成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地圈(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主要研究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分布、各圈层内部及之间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和形成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球变化,为人类认知地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地球圈层构成2,地球系统的能量来源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驱动,其主要有两个能量输入体系。
一个是太阳在核聚变过程中向太阳系释放的太阳辐射能量,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变化、生物光合作用和岩石风化剥蚀等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另外一个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物质向地球深部迁移释放的重力势能和矿物结晶等释放的热量,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过程产生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
地球的能量供给和圈层相互作用3,地球系统的时空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由多时、空尺度过程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圈层体系。
地球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过程(生物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锁响应。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单项选择题(2011·沧州高一期末)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代表金星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根据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可知,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为火星,④为天王星,⑤为土星。
【答案】 B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A.行星③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B.行星③轨道和行星④轨道之间C.行星①轨道和行星②轨道之间D.行星④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解析】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答案】 A3.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解析】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因白天气温过高,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亦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
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答案】 B(2011·衡水二中高一期中)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人类对天体的观测和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太阳系中的矮行星定义为“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据此把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
据此完成4~5题。
4.2010年1月15日,我国某天文爱好者发现一颗小行星在天空中以每天0.54度的速度快速移动。
该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应在哪两个行星轨道之间()A.水星和金星B.地球和火星C.火星和木星D.木星和土星【解析】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答案】 C5.将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的最主要原因是()A.距离太阳太远B.不呈圆球状C.质量和体积太小D.轨道扁长【解析】冥王星呈圆球状,公转轨道扁长,与其他绕日行星类似,但本身质量太小,不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而降级为矮行星。
【答案】 C(2011·郑州高一10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
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
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
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
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
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
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
(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
(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
(海平面)补充:岩石圈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1.1 认识地球面貌分层练习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在图中填出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的大小。
(2)地球是一个稍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1)6371 4 5.1亿(2)两极赤道2.地球仪是我们学好地理必备的工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下列纬线的名称。
B ;E ;F 。
(2)A、G是南北极点,其中A是极,G是极。
(3)D指示的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作线,在地图上指示方向。
【答案】(1)南回归线/23.5°S 北回归线/23.5°N 北极圈/66.5°N(2)南北(3)经南北3.地球仪、经纬线(1)图中①表示,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最北端的叫,最南端的叫.(2)代号②表示的是线,它指示方向,最长的一条叫.(3)甲位于乙的方向,丁位于甲的方向,丙位于甲的方向。
(4)按高、中、低纬度划分,甲属于纬度,丙属于纬度。
(5)甲所在的纬线长度比丁所在的纬线长度(长或短)。
(6)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朝(方向)。
【答案】(1)地轴北极南极(2)纬东西赤道(3)正西正南东南(4)中低(5)短(6)北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B点的纬度,C点的经度。
(2)甲乙丙丁位于中纬度的是;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3)甲点位于(东/西)半球;乙点位于(北/南)半球。
甲地位于乙地的方向,B地位于D地的方向。
(4)与乙点所在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是。
(5)沿赤道坐飞机飞行一周,飞机飞行的行程大约是千米,如果要给地球做一件外套,这件外套的大小约是亿平方千米。
【答案】(1)60゜N 150゜E(2)甲丁(3)东北东北西北(4)180゜(5)4万 5.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大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下图示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A.正球体B.椭圆形C.扁球体D.不规则球体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④③①②3.下列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错误的是()A.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约为24小时B.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C.地球平均半径为6378千米D.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4.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①太阳东升西落②站在海边看归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见船身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公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D 2.C 3.C 4.C【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大小的测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b)知道不同时期人们对地球有不同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由直观感觉到理性模拟实证,逐渐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一、问题导入师: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穿越时空,一起重温人类认识地球这一曲折历程!二、探究地球形状活动一:感受“天圆地方”的合理性出示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天圆地方师:同学们想象的和当时的人们想的是一样的,他们觉得大地就像一个的大的棋盘,天空就像一个半圆的盖子,罩在大地上面,有一个词语叫“天圆地方”(出示图片-)这时候,凭人类所看到的,大地是平的(板书“平”),这是最开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想象。
是不是与现在相差很大?活动二:探究地球是个凸面1、情景预设观看视频(播放由远及近的小船)学生再次猜测地球的形状2、模拟实验(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2)汇报交流(3)进行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并对地球形状进行再次猜测3、寻找证据(1)阅读资料月食(2)出示月食图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3)实验验证(4)得出结论汇报:发现半球从侧面验证时并不是一个圆形,也就是只有球形各个角度的影子是圆形的。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地球是一个球形(板书球形)师:同学们的找的证据很有力,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地球确实是一个球形的了,为此老师还搜集到了世界各地各时的月食图片来充实我们的证据,请看(播放图片)4、实证介绍同学们,至此,人类已经知道到地球是一个球形了,但是,任何的科学理论都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播放麦哲伦航行视频学生谈感受活动三:直观证实1、说一说人类认识地球这个艰辛曲折的历程。
生:三个阶段:由平的到曲的再到球形2、直观观察(1)展示地球图片(2)播放杨利伟视频三、课堂总结与拓展延伸师:同学们,谁能带领同学们再回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学生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师:所以说,科学理论不会一成不变,他只是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当新的数据出现的时候,会被及时的修正。
小学科学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2.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地球的表面三、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3.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地球模型,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表面吗?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Step 2: 学习地球的表面1. 展示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地球表面特征,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地貌,并鼓励他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内容。
Step 3: 小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地球的不同特征,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鼓励学生用彩色笔涂色,以便更好地展示地貌特征。
3. 学生完成绘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绘图,并相互评论和讨论。
Step 4: 汇报和讨论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请他们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绘图结果。
2. 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貌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Step 5: 环保教育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保护地球的方法和建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保护地球的方案,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分类垃圾等。
4. 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保护地球方案,并共同讨论最佳的环保措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并培养了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