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2文档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56.18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全集一、单元梳理诗言志,歌传情,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
《〈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
《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以《离骚》为代表的“骚体”,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特别的现象,出现时异军突起,衰落后很少再有人采用。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三首》包括《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涉江采芙蓉》为“古诗十九首”之一,产生于汉末,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不过,它的诗句仍具有自然质朴、不事雕饰的特点。
《短歌行》是用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
《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
通过诵读,弄清字的读音,掌握词语意义和用法;反复吟咏,鉴赏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思想感情;采用比较,领略文人五言诗写作技巧的发展;注意不同的作品在表达技巧上的独特性,本单元有叙事诗、抒情诗,有民歌、文人创作,有四言、五言、骚体等,在表达技巧上各有特色;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乃至语气语调,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培养问题意识,努力提高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复习《诗经》两首(一)复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培养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课文整体感知1.解说文题《诗经》中的篇章在创作出来后没有题目,后人往往以第一章的第一句的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命名。
如《采薇》是这一章的第一句话中的两个字。
《氓》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从恋爱、结婚到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她一刀两断。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作文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战争与人命运的认识。
2.进一步认识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写作中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以增强文章表达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能正确审题,拓展专题,选用恰当叙述角度,展现主题。
2.借助专题课文,学会选用恰当叙述角度,展现主题。
【作文命题】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
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洒?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
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请以“守望和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
弗朗索瓦•费奈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
今天我们不断的回望历史并不是要铭记彼此的仇恨,而是要理解彼此的伤痛,并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让历史重演。
“守望”是写作的关键,“守望”本意是“看守了望”,但它的内涵非常广泛,长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和平时代,战争与牺牲已逐渐远去。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选择,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有太多的蓝图需要描绘。
如何守望和平?首先是如何面对战争和战争造成的仇恨。
其次,爱、珍惜、感恩、谅解、宽容、沟通、谦让、友善、信任等等皆可以消除仇恨,引来和平。
单元写作写诗——创设诗境情景交融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像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诗人写景抒情,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具体写法,不一而足,要善于变化。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
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
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
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一、课内素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气韵、情韵、神韵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白的性格豪迈恣肆,如天马行空有不可羁勒之势,且缔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华横溢的旷世之诗篇,从李白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个性中,可以领略到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
诗人直率的笔调,豪放率真的个性跃然而现。
应用指南中学教材中引入了不少李白的经典诗歌,通过阅读欣赏这些诗歌,让我们不仅品味到李白诗的超人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诗歌,领略诗人豪迈雄放的气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目标 1.学习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写作中能够落实“写真话、抒真情”的原则。
2.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
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所以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文本借鉴总评本文写真事,写自己的生活,写“他”亲身经历的被老师歧视的两件事,新鲜动人。
抓住一件小事,然后关注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是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途径。
技法总结1.如何写出真情实感(1)要用眼观察生活,要用心感受生活。
要善于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精细的观察,不放过生活中每个有意义的变化。
只有如此,才会有真情实感。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当我们身临其境地去体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时,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感悟构建基础。
我们要把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人、事,放到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观察,这样就能以小见大,窥斑见豹。
(2)要写真生活。
真实是一切作品的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真实的生活不仅指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而且指作者客观经历的生活,依照他人的真实生活适当加工而成的“艺术真实”。
在这里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虚构不等于虚假,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
虚构是生活的再加工,它反映的是艺术的真实。
但虚构不是胡编乱造,寓言和神话没有一种是真的,但它们都是生活情理的艺术再现。
所以,我们说“感情真挚”不是说不允许虚构,但要注意的是,作文应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加工提炼,酝酿出动人的效果。
(3)要学会捕捉细节,对典型细节浓墨重彩,通过细节表达真情实感。
发掘感动点时,注意捕捉细节;要通过细节,形象地再现感动点。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二单元—戏剧单元1.无冲突,不戏剧,思考本单元三篇课文主要集中了哪些冲突?(1)【窦娥冤】古代悲剧的冲突相对简单,冲突主要集中在主人公窦娥与张驴儿父子、赛卢医、昏官这类社会败类之间,代表的群体则是下层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他们之间的尖锐矛盾构成了戏剧的激烈冲突。
(2)【雷雨】到了《雷雨》,冲突开始复杂起来,类型包含了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代表的群体则有地主与下层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以及这些群体内部不同的立场,这么多复杂的矛盾集中在一昼夜,两个家庭,一个舞台完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技巧。
(3)【哈姆莱特】到了《哈姆莱特》,冲突更加复杂,不仅有各类群体之间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开始上升到显著位置,这些冲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思考,使理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文主义发展壮大,一直到今天还对我们影响深远。
2.填表,探讨本单元的主题:悲悯与良知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选取本单元几位“有价值”的几个人物,看看他们为何被“毁灭”。
【点拨】窦娥、鲁侍萍和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着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特点,但他们都遭到了罪恶的侵袭,受到了罪恶的损害,从结局看,他们都被毁灭了,人物的美好与命运的不幸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从而迫使你思考: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其再次发生?如何才能在现实中去追求美好?3.偶然必然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里的偶然事件,往往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而戏剧里的偶然事件,有时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让冲突更加集中,有时则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讨论:在本单元里,有哪些情节是事出偶然,这些“偶然”对戏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1)《窦娥冤》一开始赛卢医谋害蔡婆,偶然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却给后来窦娥蒙冤埋下了祸根。
(2)《雷雨》侍萍来到周公馆接女儿,却偶然遇见周朴园,又偶然赶上鲁大海来谈判,后来四凤冲出去,偶然触碰电线,周冲为了救她,双双触电身亡等等,总之,一系列重大事件均缘于偶然。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xfnl1、《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一《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博喻是语言园地中一朵奇葩2、《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囚绿记》导学案《囚绿记》学案《囚绿记》教案之二囚绿记《囚绿记》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同步练习5、《离骚》导学案﹙一﹚《离骚》导学案﹙二﹚《离骚》同步练习6、《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课文精讲并序同步练习" href="/s/blog_5cfbd7410100hv2a" TARGET="_blank">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7、《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同步练习《诗三首》课文精讲8、《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学案9、《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学案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直面挫折学习描写》导学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导学案《演讲》导学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名著导读《家》导学案《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影视文化》导学案关于汉字的故事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2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四古诗文学案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导○学班级:姓名: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案○1.荷塘月色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作文专题: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写好记叙文需要集中笔墨描写一个“点”——“写人叙事有依托”,即依托某一具体的“点”写人叙事,让人物形象的塑造、文章主旨的表达、作者感情的抒发借助这一具体的“点”来实现,从而使文章别出心裁。
1.精心选取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能寄托文章主旨的具体的“点”。
我们选材时,若能够聚焦于某一“点”,通过这一“点”来形象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旨,那么文章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这一“点”必须有代表性,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是人物性格或情感的“外化”;这一“点”最好是形象的,有“画面感”的,这样才更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同样写母亲,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在我们生病时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写母亲在烈日下的农田里挥汗如雨地收割庄稼等,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母亲的手,写母亲的手的变化:母亲年轻时的手是白皙的、柔软的,掌心没有茧子;中年的母亲的手变得粗糙黧黑,掌心有了硬茧。
同一双手,变化这么大,足以写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请看以下几段文字:在我的眼里,父亲始终是最健壮的。
年轻时的父亲腰背挺直,他的肩膀厚实、温暖,能托起我的人生。
当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时,父亲的肩膀就已经成为我的“地盘”。
我会任性地拍着父亲的头,让他像马一样驮着我。
对我的任性,父亲毫不生气,他驮着我,真的像马一样奔来奔去,还像马一样发出长鸣。
这时,我会被父亲逗得哈哈大笑,却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如今,当初骑在父亲肩上的小丫头已经学会了用自己的脚走向自己的人生。
这时我才发现,父亲的后背已经有些伛偻,肩膀似乎也已变得单薄、瘦削。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父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用他早已布满老茧的手揉着自己的肩膀。
幼时骑在父亲肩上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想,父亲太累了,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担都无情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迈的奶奶送她上下楼;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年幼的我走过泥泞与坎坷;多少次,他需要背起各种各样的重物走在风里雨里……他需要背起的东西太多了,多到他由一个英俊强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鬓角染霜、腰背单薄的老人。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本单元是以“直面挫折”为话题来学习描写。
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其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前途。
失败与挫折会产生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功能,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屈原受到小人的猜忌、中伤,被君主疏远、流放,但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仍坚持着自己坚守正义、绝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操守。
这就是挫折的正向功能。
为了形象地表达对于挫折的观察与感悟,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描写。
什么是描写?描即描绘,写指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绘摹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描写的方法,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描写的手法来分,有白描和细描;从描写的对象来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我们学习描写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2)描写要抓住特点;(3)描写要生动形象。
【技法点拨】人物描写,主要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
景物描写是上一个专题的内容,本专题不再涉及。
本专题主要讲人物的描写。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
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可以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一、描写的方法写文章离不开写人。
写人就要把人物写得鲜活,写得有血有肉。
怎样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得鲜活、有血有肉呢?下面就介绍将笔下人物写得鲜活、有血有肉的“五大绝招”:第一招,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正面描写最忌平淡、拖沓,须形神俱备,生气勃勃。
写肖像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
写肖像要善于抓住特征,生动逼真,以形传神,刻画思想性格。
《孔雀东南飞》导学案编写人:刘纯冰 审核人:刘纯冰 主管领导: 肖华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见”、“适”等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2、了解“乐府”知识,了解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感受刘兰芝这一悲剧人物在苦难与不幸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新坐标》相关材料,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均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预习检测题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第二课时拓展提升题目课外完成。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1.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
《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
其收录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注:《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训练目标 1.直面挫折,增强信心。
2.明确描写的含义,掌握描写的方法。
3.认识到描写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中写道:“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如果把龙当作是整篇记叙文的话,那么这点睛之笔就是描写。
描写的分类:(1)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场面描写。
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
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3)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
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使人物栩栩如生。
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作文命题:山环水绕的美景固然诱人,但山的博大、水的灵性还会有另外方式的解读,比如面对困难和荣誉,面对曲解和理解,面对挫折和成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你以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山和水的故事,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揣摩语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使用修辞给句子进行装饰。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
.运用修辞使句子生动形象。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本段中“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研习第自然段,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三、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四、习题.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电视连续剧《芈月传》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祖母坐在松软的大椅子里,无精打采....地坐着,闭着眼睛,嘴巴麻木地张开着。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甩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训练目标 1.直面挫折,增强信心。
2.明确描写的含义,掌握描写的方法。
3.认识到描写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描写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中写道:“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如果把龙当作是整篇记叙文的话,那么这点睛之笔就是描写。
描写的分类:(1)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场面描写。
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
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3)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即运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没有浓烈色彩的描写,不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点,描写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
叙事,线条分明,言简意赅;写人,三言两语则揭示出人物的状态,使人物栩栩如生。
细描,即细致具体地描绘对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所写对象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作文命题:山环水绕的美景固然诱人,但山的博大、水的灵性还会有另外方式的解读,比如面对困难和荣誉,面对曲解和理解,面对挫折和成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你以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关于山和水的故事,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文本借鉴总评文章巧用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
山的博大、包容和坚韧,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寻觅做人的真谛。
它们不同的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技法总结1.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看瓜部分的描写就是典型的例子。
2.虚实结合。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3.详略结合。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4.正侧面结合。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是着意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作文命题:请以“挫折是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补全题目,确定立意,明确立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文呈现挫折是风星期五下午,教室里无精打采的。
有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则有气无力地翻着书本,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秦明也是一样,没有任何目的地翻着一本书。
(1)发数学试卷了,本来星期五就要放假的高兴气氛全部被赶跑了。
当老师说班上有人仅考出35分的时候,全班都像挨了一枚炮弹,究竟是谁呢?大家都诚惶诚恐地猜测着,照同学们目前的水平,谁都可能考35分。
一切都有可能。
秦明的精神也高度紧张起来,好像心脏病就要爆发似的。
卷子发了下来,卷子上方有个醒目的“35”,鲜血淋漓的,像是在嘲笑他晚上三个小时的成果,他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他知道,他是全班倒数第一名。
(2)直到放学,秦明都没有从悲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好友李天天走了过来,说:“要不要去网吧打几局?”“不用了。
”秦明想都没想地说。
因为他目前所处的状态实在让他难以做任何事情。
(3)秦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学校大门的,从学校到公共汽车站要走一条小巷,还要再往前走一段距离,但是秦明今天走得好累,书包压迫着他,使他步履维艰。
今天的风也是异常的大,都已经是三月份了,还刮这么大的风。
秦明想。
(4)公共汽车来了,秦明挤上了汽车,心不在焉的他看着前面座位上的一位中年妇女。
她在翻看自己的日记,里面的内容很奇怪,是一些“大风,6级……微风”之类的语句。
(5)中年妇女似乎看出了他的好奇,说:“小伙子,你一定很奇怪我的日记本里为什么有‘大风’这种词吧?我其实是位气象工作者。
我喜欢以风力的大小来表现我一天的喜怒哀乐。
”她干脆打开本子和秦明讲解了起来。
“瞧,这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她把一行字指给他看,“当时的我真是无忧无虑,快乐的很,没有什么挫折,所以我的记录一直是微风。
”她又指着一行说:“这是我结婚以后了,我时常烦躁不安,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累,我当时正怀孕,恰好丈夫又失业了,家里很困难,甚至连日用品都买不起,所以我的日记中的风级经常是5级以上。
”随着日记向后翻,秦明发现越往后,风力的级数越来越小,到后面几乎都是写着“无风”的字样了,“怎么回事?”秦明问。
中年妇女婉然一笑,说:“后来,我的孩子平安地出生了,丈夫也找到了工作,孩子现在也长大了,我感到我自己很幸福,看到我年轻的时候的日记,我认为自己对于挫折太看重了。
挫折是风,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生活在风中,风中的日子虽然令我们感到很沮丧,但是你应该学会面对。
如果你背过身去,消极对待,当你想转过身的时候,迎接你的将是更大的风。
如果你能在风中勇往直前,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但是切记,不要被风里夹杂的沙子迷了眼。
”(6)半个小时的车程很快,秦明的家到了,他走下车,默念着那位中年妇女的话,“挫折是风,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生活在风中”。
秦明的脸上闪现出了一丝笑容,他似乎读懂了那位中年妇女的话。
(7)病因分析(1)“昏昏欲睡”“没有任何目的”太笼统,不生动,不能具体表现学生的状态,可以添加必要的动作描写。
(2)“晚上三个小时的成果”没有照应的情节,属内容的枝蔓,应该删掉。
(3)同学的插入这一情节描写没有实际价值,对表现中心没有用处,应该删掉。
(4)此处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太空洞,不能很好地表现秦明的心态。
应该加入必要的心理描写,以体现人物的状态,为情节发展张本。
(5)“心不在焉”描写不准确,应该为“茫然”,以表现面对挫折的心态。
(6)中年妇女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她个人的信息是次要的,甚至是没必要的。
这部分的语言描写太啰嗦了,有些交代是没必要的。
(7)题目是“挫折是风”,那么此处应该有景物描写,以点明中心,回扣题目,照应前文。
佳作再续挫折是风星期五下午,教室里无精打采的。
有的同学昏昏欲睡,头部做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不规则运动;坐在倒数第二排的秦明则没有任何目的地翻着一本书,眼睛看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看。
发数学试卷了,本来星期五就要放假的高兴气氛全部被赶跑了。
当老师说班上有人仅考出35分的时候,全班都像挨了一枚炮弹,究竟是谁呢?大家都诚惶诚恐地猜测着,照同学们目前的水平,谁都可能考35分。
一切都有可能。
秦明的精神也高度紧张起来,好像心脏病就要爆发似的。
卷子发了下来,卷子上方有个醒目的“35”,鲜血淋漓的,像是在嘲笑他的无能。
他知道,他是全班倒数第一名,他彻彻底底失败了。
放学了,秦明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学校大门的,从学校到公共汽车站要走一条小巷,平时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可是今天秦明觉得走了好久好久。
书包压迫着他,使他步履维艰,他抬头望望前方,小巷不知道通向了何方,又不知道通向了哪个尽头。
起风了,好大啊,刮到脸上异常的凉。
都已经是三月份了,怎么还刮这么大这么冷的风?秦明想。
公共汽车来了,秦明挤上了汽车,茫然的他看着前面座位上的一位中年妇女。
她在翻看自己的日记,里面的内容很奇怪,是一些“大风,6级……微风”之类的语句。
中年妇女似乎看出了他的好奇,说:“小伙子,你一定很奇怪吧,我喜欢以风力的大小来表现我一天的喜怒哀乐。
”她干脆打开本子和秦明讲解了起来。
“瞧,这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她把一行字指给他看,“当时的我真是无忧无虑,快乐的很,没有什么挫折,所以我的记录一直是微风。
”她又指着一行说:“这是我结婚以后了,我时常烦躁不安,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累,我当时正怀孕,恰好丈夫又失业了,家里很困难,甚至连日用品都买不起,所以我的日记中的风级经常是5级以上。
”随着日记向后翻,秦明发现越往后,风力的级数越来越小,到后面几乎都是写着“无风”的字样了,“怎么回事?”秦明问。
中年妇女婉然一笑,说:“年轻的时候我太害怕挫折了,挫折是风,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生活在风中,风中的日子虽然令我们感到很沮丧,但是你应该学会面对。
如果你背过身去,消极对待,当你想转过身的时候,迎接你的将是更大的风。
如果你能在风中勇往直前,你就会发现挫折其实并没有什么,不要害怕被风里夹杂的沙子迷了眼,风早晚会停的。
”半个小时的车程很快,秦明的家到了,他走下车,脸上带着笑容,默念着那位中年妇女的话,“挫折是风,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生活在风中”。
风停了,落日正红。
命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没有河床的冲刷,便没有钻石的璀璨;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
人生中难免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请以“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导引生活中的失败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面,又有正向和负向功能;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
首先,挫折能帮助你成长。
人的成长过程是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如果适应得好,就觉得宽心和谐;如果不适应,就觉得失意。
其次,挫折能增强你的意志力,每战胜一次挫折,都强化了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