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23
《生物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学时数:72 学分: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之后开设,其作用是为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大纲内容的讲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生物化学中糖、脂、蛋白质、酶和核酸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以及这些生化物质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使学生掌握它们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的联系及初步掌握它们的开发利用与前景。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掌握生物化学的涵义及它所研究的内容;了解生物化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理解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糖类的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三章脂类和生物膜化学(0.5学时)自学,结合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对本章进行复习。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9学时)内容及要求:了解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类和生物学意义;深刻理解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深刻理解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熟练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实践意义;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方法以及分析测定的常用方法。
重点:内容及要求中需要掌握的一般是重点内容(以下类同)难点: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及蛋白质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如胶体性质、变性作用、沉淀作用)。
作业:5种题型12小题左右。
第五章酶(8学时)要求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及催化特性;了解酶的组成及命名和分类;在理解酶催化反应机制的基础上掌握酶活性中心等重要概念;掌握常见理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情况及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酶活力单位的概念及正确测定酶活力的方法;了解酶制备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了解固定化酶的概念及常用的固定化技术;了解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代谢以及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机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一)蛋白质化学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性质肽键的形成和肽链的结构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2、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酸碱性质、胶体性质和沉淀反应蛋白质的变性、复性和水解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和含量测定(二)核酸化学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DNA 和 RNA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核酸的性质核酸的酸碱性质和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三)酶学1、酶的基本概念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酶的活性中心和催化机制2、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米氏方程和酶的动力学常数3、酶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方式酶含量的调节机制(四)生物氧化1、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生物氧化的定义和与体外氧化的区别呼吸链的组成和电子传递过程2、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五)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2、糖的合成代谢糖原的合成糖异生途径(六)脂代谢1、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2、脂肪的合成代谢脂肪酸的合成甘油三酯的合成(七)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氨的代谢α酮酸的代谢2、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含硫氨基酸的代谢(八)核苷酸代谢1、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途径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九)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核酸与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2、代谢调节细胞水平的调节激素水平的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系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血液、肝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医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理解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本课程教材适用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12学时,总学时为67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生物化学与医学【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熟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一、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的含量及应用。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结构通式;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特点;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紫外吸收性质及茚三酮反应。
二、肽和肽键,多肽链及N、C末端,主链骨架的概念。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键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生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编号:437007总学时:82 总学分: 4.5开设时间:第三学期适用专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主撰人:审核人:一、实验性质、目的与任务1、生物化学实验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机制,揭示生命现象和本质,并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实验科学,是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及与中学生物学教师及科技人员重要的专业基础技术。
2、本课程是在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普通生物学实验有比较全面了解及一定基础训练基础上而开设的实验技术实验,是生物技术、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深入学习上述三个专业专业知识的必备课程。
3、掌握层析技术、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酶的特性、透析技术、等电点分离蛋白质等生物化学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鉴别方法;2、掌握测定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等的方法;3、掌握蛋白质与糖的透析技术;4、掌握层析原理、蛋白质层析方法;5、掌握等电点纯化蛋白质的方法;6、掌握核酸组分鉴定的方法;7、掌握滴定法测定Vit C的方法(还原型Vit C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项目与类型: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4学时1、实验目的了解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学习应用糖类颜色反应鉴别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方法。
2、方法原理(1)Molish(莫氏)反应糖与强酸的作用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
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萘酚反应作用生成紫色的化合物,原理是羰基于酚类进行了缩合,这样,将糖与浓酸作用后再与α-萘酚反应作用就能生成紫色的化合物,可鉴别糖(多羟、醛基)。
Molish反应非常灵敏,0.001%葡萄糖和0.0001%蔗糖即能呈现阳性反应。
因此,不可使碎纸屑或滤纸毛混入样品中。
过浓的糖溶液,由于硫酸对它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紫色。
需稀释糖溶液后重做。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涵盖了生命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以及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代谢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并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2、掌握生物代谢的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了解代谢网络与生命过程的关系。
3、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疾病的发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蛋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结构与功能。
2、生物代谢过程及其调控: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3、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其调控,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4、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生命过程中(如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神经传导等)的生物化学机制。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例题的解析。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化学实验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
2、作业:定期布置作业,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期中考试:通过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期末考试:通过试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学的方法,介绍生物体中主要的生物分子、代谢途径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生物体内主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生物化学代谢途径的基本原理;3. 理解酶的作用机制和调节方式;4. 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分子1.1 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和降解1.2 核酸:DNA、RNA的结构和功能1.3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的分类及代谢1.4 脂类:脂肪酸、甘油三酯、磷脂的合成和代谢2. 代谢途径2.1 糖代谢:糖原、糖异生、糖酵解2.2 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β氧化、胆固醇代谢2.3 氨基酸代谢:氨基酸降解、尿素循环、氨基酸合成2.4 核苷酸代谢:核苷酸的合成和降解途径3. 酶的作用和调节3.1 酶的结构和功能3.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点3.3 酶的催化机制及调节方式4. 疾病的发生机制4.1 代谢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2 酶缺陷病:遗传代谢病4.3 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授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的原理及与疾病的关联;2. 实验教学: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论文研讨:组织学生针对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生物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考核评价1. 平时表现:出勤、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及分析;3.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问答和简答题;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化学》(上、下册)2. 参考书:《生化学导论》、《生物化学》3. 实验器材:pH计、分光光度计等4. 实验物质:氨基酸、酶类等生物化学试剂八、总结展望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认识到生物体内生化反应的精妙机制,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医学和相关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对生物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途径等;2. 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培养科学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1.1 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结构1.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3 细胞膜与运输2. 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2.1 糖代谢2.2 脂肪代谢2.3 蛋白质代谢2.4 核酸代谢2.5 能量转化与ATP合成3. 酶与酶动力学3.1 酶的分类和特性3.2 酶催化机理3.3 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4. 基因与蛋白质合成4.1 DNA的结构和功能4.2 RNA的结构和功能4.3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4.4 基因调控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2. 实验: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4. 案例分析:引入生物化学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等进行评价;4.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张三;2.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作者:李四。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生物化学基本概念与细胞结构2. 第二周:代谢途径与能量转化3. 第三周:酶与酶动力学4. 第四周:基因与蛋白质合成八、教学资料本教学大纲提供的教学资料包括课程讲义、实验操作指南、习题集等。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2014.4)(Teaching plan of Biochemistry)一、前言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本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医学规划教材。
教材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既突出理论知识,又强调与医学的联系和应用实践,使其与综合性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有所区别。
教材遵循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医学教育的需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由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结合我校本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以及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大纲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大部分,并对教材中的某些章节内容和课时数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内在联系;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信号转导;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表达和调控。
2、掌握研究生物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熟悉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设备和方法,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医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兴趣。
4、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并辅以讨论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
三、课程表述课程名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课程编码:03110342课程总学时:100学时,其中理论总学时76,实践总学时24周学时:理论学时5 /实践学时3 学分:5.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100学时教学平台(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及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生命及疾病从分子水平深层次地加以理解,为今后从根本上理解和研究疾病发生机理打下扎实基础,培养高层次的临床人才。
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科学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作为医学生,应很好学习并系统地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
根据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及要求,本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如下:①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主要掌握的知识点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间的内在联系;物质代谢与调节、能量代谢及信号转导;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表达和调控;重组DNA和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与医学应用的联系;与临床教学及应用密切有关的内容,包括物质代谢与调节、维生素与无机盐、非营养物质代谢等。
②掌握研究生物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理解和熟悉常用的用于生物化学研究的各种常见技术、设备和方法。
③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医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兴趣。
(三)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越来越多地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当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正向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
可见,生物化学与其他有关的基础医学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组织学及寄生虫学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是医学科学的基础。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主编:查锡良、药立波,2013.3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陈秀芳,2013.1 参考书:《生物化学》周爱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赵宝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学》王镜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五)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笔试,闭卷实验:操作考核(六)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七)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的相关原理及基本操作步骤,包括分光光度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蛋白质含量测定常用方法,分离纯化及某些重要理化性质研究的方法、原理;核酸的提取、扩增及鉴定的方法及原理;结合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一些重要的临床生化检验的临床意义;培养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研究的科研思路,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了解生物化学研究领域中一些新进展及其所采用的新研究技术。
四、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熟悉“生物化学”的概念及其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了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当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
熟悉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讲授安排。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熟悉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生命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掌握蛋白质特征性元素组成及其应用。
掌握组成蛋白质的二十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熟悉二十种基本氨基酸的分类。
掌握部分氨基酸(Asp、Glu、Arg、Lys、His、Pro、Cys、Ser、Thr、Tyr、Met)的侧链功能基团(R基团),氨基酸紫外吸收(基团,波长)。
熟悉多肽链、肽及多肽的定义。
掌握肽键结构及反式构型、肽链两端的概念及肽链书写方法。
熟悉GSH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肽(多肽类激素、神经肽)。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掌握蛋白质低级结构和高级结构。
一、一级结构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组成和化学键。
了解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
二、二级结构熟悉肽平面及肽单元的概念。
掌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概念、组成、分类、化学键及α-螺旋的结构要点。
熟悉β-折叠及β-转角的结构要点。
熟悉模序的概念及其常见形式(锌指、HLH、RGD等)、影响二级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三级结构掌握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掌握结构域的概念。
四、四级结构熟悉亚基的概念。
掌握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了解Hb分子的四级结构概况。
了解蛋白质二种常用分类方法。
第三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熟悉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基础(RNAse的变性与复性)。
掌握分子病的发病机理。
了解Hb和Mb分子的空间结构要点(多肽链数量和空间结构不同点)。
熟悉协同效应及变构效应,蛋白质构象病(疯牛病发病机理)。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蛋白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的概念及应用。
掌握蛋白质分子的亲水胶体性质,稳定因素。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变性因素、变性原理及变性在医学上的应用。
掌握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了解应用蛋白质呈色反应可测定溶液中蛋白质含量。
第五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掌握分子筛原理。
了解用丙酮沉淀、盐析、电泳、透析、层析、分子筛过滤、超速离心等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
了解氨基酸序列的常用分析方法(Sanger水解逐段分析法、未端分析、倒推法)。
第三章核酸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掌握核酸分子的基本组成,基本单位。
区别DNA和RNA组成上的异同。
熟悉核苷酸的功能。
熟悉核苷酸的其它功能(辅酶、高能物质、第二信使等)。
掌握核酸一级结构的概念、化学键。
掌握DNA与RNA在一级结构上的异同。
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熟悉Chargaff规则。
掌握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反向互补、右双螺旋、氢键及碱基堆积力维系)及碱基互补规律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了解DNA结构的多样性(B-DNA、Z-DNA、A-DNA)及DNA的多链结构。
熟悉原核生物环状DNA分子的超螺旋结构。
掌握真核DNA超螺旋结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结构及组蛋白的种类。
了解真核细胞从DNA到染色体的组装过程。
掌握DNA的基本生物学功能。
第三节RNA的空间结构掌握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组成(UTR及ORF),hnRNA是mRNA的前体。
掌握mRNA 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掌握tRNA的结构特点(富含稀有碱基、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三级结构为倒“L”型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掌握rRNA的重要生物学功能,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rRNA的种类及核糖体的构成。
熟悉LncRNA、小干扰RNA及miRNA的概念。
了解小核仁RNA、小胞质RNA和微RNA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掌握碱基对紫外光的吸收性质。
了解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掌握DNA变性的概念、Tm值、增色效应(高色效应)的概念及(G+C)与Tm之间的联系。
熟悉变性DNA复性的概念、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及常见形式。
第五节核酸酶区别核酸酶及核酶。
第三章酶掌握酶和核酶的概念及重要作用。
第一节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熟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多功能酶(串联酶)的含义。
一、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熟悉单纯酶、结合酶的概念,掌握结合酶的组成及其功能。
了解金属酶、金属激活酶的概念。
二、酶的活性中心掌握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三、同工酶掌握同工酶的概念及乳酸脱氢酶的分型及特点。
第二节酶的工作原理一、酶促反应掌握酶促反应的特点。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熟悉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与诱导契合假说。
了解酶能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含义。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类型、米氏方程式、km的概念、Km及Vmax 的生理学意义,熟悉用林-贝氏作图法(双倒数作图法)测定Km值及Vm值的原理,了解米氏方程的推导。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类型三、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类型及机理,最适温度的概念及相关例子。
四、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pH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类型及机理,最适pH的概念及相关例子;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抑制剂的概念,掌握不可逆性抑制剂的概念及相关例子,掌握可逆性抑制剂的概念及分类,掌握三类可逆性抑制(竞争、非竞争、反竞争)的概念、特点及动力学特征。
掌握竞争性抑制的实例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掌握酶激活剂的概念及分类。
第四节酶的调节一、酶活性的调节掌握酶原及酶原激活的概念、实例、机理和重要生理意义。
了解别构调节、别构酶、别构部位、化学修饰调节的概念。
二、酶含量调节:了解诱导作用、阻遏作用的概念。
第五节酶的分类与命名熟悉六大类酶(按顺序记忆)。
了解酶编号(EC)的含义。
第六节酶与医学的关系了解酶在探讨疾病发生机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