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旅游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981.50 KB
- 文档页数:25
2016年9月文化艺术研冗Sep.,第 9 卷第 3 期 Studies in Culture&Art Vol.9文章编号:1674-3180 (2016) 03-0044-05产业化视角下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和出路章顺磊(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430079)摘要: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
然而,近些年来,黄梅戏面临着从理念到组织内部管理再到产业融合创新的系统性困境。
突破困境的可能出路在于在提升思想认识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前提下,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将黄梅戏推向市场,与其他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开拓黄梅戏发展新局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产业化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angmei Opera from Industrialization PerspectiveZHANG Shun-leiAbstract :As one of China,s five major traditional operas, the Huangmei Opera has been listed in the first group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6, which should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Huangmei Opera has been facing systematic difficulties from ideas to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to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nd innovation. Possible solutions include to expose the opera to marke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n the premise of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and perfecting internal governance, integrate it with other industries, ex-2016 No.3收稿日期:2016-08-10作者简介:章顺磊(1992— ),男,安黴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
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挑花品牌现状调查与分析谭楚川吴子谦邓巧(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430212)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从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了国家级“非遗”黄梅挑花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黄梅挑花的发展历史和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设黄梅挑花品牌的必要性和方法,保护和传承黄梅挑花要依附国家政策,将非遗融入大众,结合时代创新自主研发新产品的意见。
依靠国家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最终能够让黄梅挑花适应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黄梅挑花保护非遗品牌建设中图分类号:G260文献标识码:A黄梅挑花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最具影响力的种类之一。
它产于湖北黄梅县,用彩色棉线在以藏青土布为底布的网格上制作,形成色彩鲜明、空间感强的纹样。
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基础元素,进行变形处理,给人视觉上的震撼效果。
它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清,1958年,在黄梅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年墓葬中,发现了一块由彩线制成的挑花作品,证明了黄梅挑花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学习改进,让朝代的更迭不仅没有成为它的绊脚石,而是赋予了黄梅挑花顽强的生命力,让它一直流传到现代,给中华文明留下了又一文化瑰宝。
起初人们只是用挑花技艺缝补衣物上的破洞,慢慢的人们意识到其具有审美价值,才开始单独拿出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发展为独立的一种艺术形态。
1黄梅挑花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1.1黄梅挑花品牌建设现状1.1.1国家重视黄梅挑花的传承发展黄梅挑花作为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在各大展会上屡获大奖。
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建设的时候,黄梅挑花从众多湖北工艺品中脱颖而出。
国务院在2006年5月将黄梅挑花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文化部在2007年6月将石九梅评定为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各级地方单位也一直有设立专门研究黄梅挑花的机构。
安庆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安庆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
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庆市文化旅游也逐渐崭露头角。
因此,对安庆市文化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安庆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安庆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比如,安庆市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黄梅戏作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安庆市还有众多古建筑、古镇和历史名人等文化景观,如天宁寺、岳飞庙、宋母山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可以为安庆市的文化旅游提供强大的支撑。
其次,安庆市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安庆市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要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其次是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不足。
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安庆市旅游,需要提供更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包括酒店、景区导览、交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
最后是文化旅游的品牌推广问题。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安庆市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品牌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安庆市的独特魅力和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安庆市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强推广和宣传,可以实现安庆市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 周天虹
作者机构: 安徽电视台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41-42页
主题词: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编导;《二月》;《祝福》;名著改编;现实题材;旅游开发
摘要:《郎对花姐对花》是一部5集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与我们以往创作的《家》、《春》、《秋》、《二月》、《祝福》等作品相比,它不再是名著改编,而是一部原创的现实题材农村戏。
本剧以皖南山区一个黄梅之乡的旅游开发为背景,以黄梅戏传统的“对花调”为主旋律,通过一对热爱家乡、热爱黄梅戏的年轻男女的悲欢离合,反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现代农民的努力与彷徨、感悟与思索。
黄梅戏调查报告黄梅戏调查报告一、引言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报告将对黄梅戏进行全面调查,探究其历史渊源、演唱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明代末年,黄梅县曾发生大规模的水灾,灾后人们为了纪念抗洪英雄而创作了一种以民歌为基础的戏曲形式,这就是黄梅戏的雏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梅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特点。
三、黄梅戏的演唱特点1. 柔美婉转的唱腔黄梅戏以其柔美婉转的唱腔而闻名,其特点是音调高亢、音域宽广、音色圆润。
演唱时,演员以独特的喉音和发声技巧,将情感融入歌唱中,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
2. 精湛的表演技巧黄梅戏的表演技巧非常丰富多样。
演员们通过身段的变化、手势的运用、眼神的交流等手法,将剧情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黄梅戏还注重舞蹈的表演,舞姿优美、动作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方面,黄梅戏传统剧目得到了保护与传承,许多经典剧目被重新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经典剧目的精彩演出;另一方面,黄梅戏也在创新与改革中寻求突破,引入新的题材和表演形式,使得黄梅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五、黄梅戏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黄梅戏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为黄梅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黄梅戏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出和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六、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演唱特点。
通过传承与发展,黄梅戏在保护传统的同时也在创新中求得突破。
其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梅戏的保护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品位•经典■丈•社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O赵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黄梅戏作为我国民间五大剧种之一,唱腔连贯自然、表现力丰富、节奏流畅轻快等,深受众人的喜欢。
但是黄梅戏在近几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发展面临种种困难,严重制约了黄梅戏在新时代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和豫剧并称我国民间的五大剧种,又被称之为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我国安徽省安庆市的黄梅山,并以“语言清新、表演质朴、表现力强、风格自由欢快”等特点,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在2006年的时候,黄梅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我国重点的文化保护对象。
但是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面临一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梅戏的发展。
一、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分析黄梅戏起源比较早,约为清朝末年,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1)发展理念创新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表演风格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就当前的黄梅戏发展来说,虽然涌现了一些比较新的曲目,例如《徽州女人》,但是诸如此类的创新剧目非常少,大多是在传统《天仙配》《打猪草》《牛郎织女》等曲目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调整和修改,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当前黄梅戏的内容上来说,比较陈旧,本土唱腔逐渐没落。
就当前比较流行的黄梅戏来说,无论是《天仙配》《女驸马》,还是《罗帕记》等,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公子小姐定终身”,这一内容相对比较落后,与当前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不符;另一方面,黄梅戏的唱腔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但是在当前的一些黄梅戏剧团中,常常过分追求抒情、典雅风格,致使乡土风味逐渐减少。
如此一来,导致黄梅戏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本土特色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清末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成为五大戏种之一。
然而,黄梅戏的文创与其他剧种相比,其在设计的深度与推行的广度上较为滞后。
黄梅戏文创产品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始终无法真正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
因而,新时代背景下,将黄梅戏戏曲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再设计,对于黄梅戏戏曲文化的传播与戏曲文创产品实施产业化,会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黄梅戏的艺术特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的曲调均匀流畅,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徽州大地上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
黄梅戏最大的特点在舞蹈、歌唱和音乐之间的对话,黄梅戏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是黄梅戏戏曲文化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征。
黄梅戏中的一些肢体语言——水袖抛出所形成的优美曲线使人们印象深刻。
黄梅戏服装带给人以浓厚的色彩形式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采用夸张和变形的脸谱来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极具象征性。
脸谱的色彩相当考究,看似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观感,然其色彩的运用,是极尽所能将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给观众。
通过脸谱、服饰、动作、色彩、舞台效果等可以看出黄梅戏具有极强的审美性。
二、黄梅戏可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元素探析正因为黄梅戏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等于一身,所以黄梅戏的曲目故事、服装扮相、道具特点等都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
这些特色的元素也是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素材。
将黄梅戏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不仅能增添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黄梅戏文化的影响力,对地方的经济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黄梅戏文化的世界化发展。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3期(总第479期)黄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陈银兰,余 莎,司若盈,陈 翠(黄冈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摘要]对黄梅县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梳理,通过资料梳理法和随机采访法分析黄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望对黄梅民俗文化传承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黄梅县;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自“十三五”习总书记提出文化复兴的战略方针以来,文化旅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大众的选择,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其中的一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众多学者、开发者的研究对象。
刘溪对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张振祥基于旅游体验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提出了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建议,李泽鑫提出农村发展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思路,谢新暎的以节庆理念对宁德市赏金贝村的民俗文化旅游研究,樊国敬对于赣南民俗旅游开发提出文化保护性的思考,孙祥丽以旅游开发的视角对强盗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说明。
黄梅县目前观光型的民俗旅游模式,对民俗文化缺乏传承效应,本文欲以文化传承视角对黄梅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思考,以期望对黄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参考意义。
2 黄梅县区域、资源概况2.1 黄梅县区域概况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尾南,鄂皖赣三省交界处,自古有“七省通衢”“鄂东门户”之称,有12个镇、4个乡,总人口880586人。
黄梅是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发祥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还是闻名全国的"挑花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
2.1.1 自然气候。
黄梅县地处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传统文化艺术黄梅戏介绍PPT课件contents •黄梅戏概述•黄梅戏表演艺术•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黄梅戏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应用•总结与展望目录01黄梅戏概述定义与起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10多个省区市以及美国、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黄梅戏的专业院团和业余演出团队,黄梅戏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发展历程及流派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流派包括皖派、鄂派、赣派等,其中皖派黄梅戏以安庆为中心,艺术特点为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艺术特色与价值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黄梅戏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同时,黄梅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黄梅戏表演艺术生旦净丑角色行当与表演技巧01020304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功,形象塑造要求真实自然。
扮演女性角色,表演柔美细腻,唱腔委婉动听。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色,表演豪放洒脱,唱腔高亢激越。
扮演滑稽幽默或狡猾的角色,表演诙谐风趣,唱腔轻快跳跃。
唱腔与音乐伴奏黄梅戏的基本唱腔,包括平词、二行、三行等,旋律优美,节奏灵活。
小调类的唱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欢快活泼。
由彩腔、仙腔、阴司腔组成,是黄梅戏中极富表现力的唱腔之一。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以旅游演艺为视角,提出桂剧与旅游演艺事业的结合,并对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进行SWOT分析,给出相应的平乐桂剧旅游演艺开发建议,希望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演艺;传统戏曲;桂剧;平乐一、旅游演艺的界定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且能够充分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或民俗风情的,以旅游者为主要观赏和参与对象的文艺表演节目和演出活动。
其特征包括:一是演艺项目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是针对旅游市场所开展的,不同于文艺表演;二是演艺项目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演艺项目强调了旅游者观赏和参与体验的结合;四是演艺项目强调主题的鲜明;五是演艺项目的商业性质,演艺项目的开展能吸引旅游者,延长其逗留时间,从而产生溢出效益,从而带来极大的商业利益。
二、平乐县桂剧文化概况平乐桂剧传入有据可考是清光绪中叶平乐始有“玩字馆”坐唱桂剧,紧接着光绪末,沙子街人创办桂剧科班“兰斌小社”和榕津街人创办“芙蓉词馆”始为桂剧正式传入。
桂剧自传入平乐后,可谓兴盛,子弟层出不穷,在不足百年的历史上,兴办过七届职业桂剧科班,五届业余桂剧科班,十三个职业桂剧戏班团社,数以百计的业余桂剧团。
平乐素有“桂剧窝”之称,自清末以来,不仅外地剧团到平乐境内演出十分频繁,而且本县所办的职业科班也冠桂林地区各县之首。
科班的名角,以及平乐在外地习艺出名的弟子,如杨兰祯、熊兰芳、黎兰芬、李冠蓉、曾艾蓉、邓巧蓉、千秋鉴、冲霄凤、玉芙蓉、月中仙、庆顶珠、邓瑞祯、玉峰侠等等。
他们在桂剧艺坛和观众中,均享有盛名。
平乐桂剧在抗战前后,曾风靡一时,几乎所有的桂剧名流都到平乐演出过。
而到了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平乐桂剧事业的发展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桂剧的生存一直存在困境,如剧团资金缺乏、演员行当不全,艺人青黄不接、观众老龄化,缺乏市场等。
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作者:姚砚来源:《艺海》2017年第08期[摘要]高速发展的全球文创产业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机遇,黄梅戏应抓住机遇,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实现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宣传和展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文章对黄梅戏元素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两相结合的可行性、设计原则和开发思路。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许多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的需求,唯有将文化内涵注入产品中,才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高速发展的全球文创产业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机遇,黄梅戏应抓住机遇,以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实现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宣传和展现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一、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现状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集舞蹈、文学、表演、音乐、美术于一身,戏中的故事、人物扮相、道具、服饰都是很好的设计素材(见表1)。
黄梅戏对安徽的地方旅游、文化、经济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黄梅戏的一种载体——文化创意产品,是宣传黄梅戏文化的有效工具。
将黄梅戏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不仅能增添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黄梅戏文化的影响力,对地方的经济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发展黄梅戏文化。
通过对市场上的戏曲文创产品分析发现,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文创产品较少,其他戏曲的文化创意产品所表现的内容较于局限,主要把戏曲脸谱或者图案直接拉来运用在各种媒介,大多低俗化倾向严重,使得受众产生抵触心理和视觉疲劳。
产品又多材质廉价、精度差、创意不足,没有将其文化内涵展现出来,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往往忽略其实用性,使其无法真正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二、具有黄梅戏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原则文创产品设计讲究将文化凝结和具象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如何更好地将黄梅戏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如何将黄梅戏的文化更好地通过产品展现出来?这是摆在设计师面前最严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