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 格式:docx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6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供大家赏析。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
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
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
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
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XX二夫人。
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
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
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
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
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
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
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
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
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
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
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
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
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
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
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
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2黄梅戏是我的家乡戏,不分老幼,大家都能唱上几句。
我从小便很热爱黄梅戏。
记得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黄梅戏比赛,那时候的我既想展示自己的才艺,又想锻炼一下胆量,便报名参加了。
黄梅戏文案
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而著名。
它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中心,流传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属于中国戏曲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以柔美委婉、细腻婉转为特点,通过吟唱、抑扬顿挫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表演形式则以手腕舞和器乐伴奏为主,着重于舞蹈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且极为注重色彩和服饰的搭配。
黄梅戏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特别善于描写女性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它描绘了农村生活和爱情、情感交织的人生,以及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等。
在黄梅戏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经典剧目和著名角色,如《打金枝》中的薛平贵和金枝玉叶,以及《玉堂春》中的兰妃等。
这些经典剧目和角色,对于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总之,黄梅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表演形式和题材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某某某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某某某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1.《天仙配》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黄梅戏曲目,在任何一个黄梅戏大全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是当年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世纪90年代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唱片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张,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统计,从1956年到1959年的四年中,《天仙配》剧目电影在海外各国就拥有了约三百万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一亿四千三百万影迷。
2.《女驸马》是黄梅戏经典选段之一,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
1959年改编的戏曲电影风靡一时,剧中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其中一些经典唱段仍然风行全国。
3.《罗帕记》是黄梅戏经典曲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故事中王科举进京赶考,家人江雄偷来王夫人金丝罗帕,赶考途中在客店诬陷夫人与自己有染。
王科举闻之大怒,将夫人陈塞君休出家门,陈塞君路途生子,被好心店家收留,十余年后,陈塞君之子金龙与王科举同中状元,结为兄弟,王科举与金龙母亲相见,真相大白,全家终得团圆。
该剧在黄梅戏舞台唱红后,一再被中央电视台及安徽、上海、湖北、浙江、香港等地电视台录相播出,并先后被扬剧、庐剧等兄弟剧种移植演出。
4.《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这个黄梅戏经典唱段,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黄梅戏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湖北黄梅县,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等地。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黄梅县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山区(出自陆洪非之言)。
传说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
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一.简介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旧称‘黄梅调’。
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三.发展阶段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 。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
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
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
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
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
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
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
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唱腔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1.黄梅戏的主腔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
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
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
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
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
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2.黄梅戏的花腔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
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
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
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
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
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
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
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
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
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
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
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
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
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
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
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
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
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2)花腔的用法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
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