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 格式:pptx
- 大小:76.71 MB
- 文档页数:32
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安徽怀宁或湖北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黄梅戏基础知识介绍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喜欢!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某某某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某某某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
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
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
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
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
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徵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
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
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
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
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
最全黄梅戏基本常识导读: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
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
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
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
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
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
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它曲调。
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
经典黄梅戏曲目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湖北方言演唱,以古琴为伴奏,以婉转、抒情、柔美著称。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黄梅戏曲目。
1. 《梨园弟子》:该剧是黄梅戏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对兄弟因梨园而结下深厚的情谊,最终共同抗击外敌的故事。
这部剧除了展示了黄梅戏的独特演唱风格外,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杂技等。
2. 《武松打虎》:这是黄梅戏中最有名的剧目之一,以宋代英雄武松为主角,曲中武松身手矫健,勇猛善战,最终打死了凶猛的猛虎。
剧中还描绘了武松与潘金莲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众多恶人的斗智斗勇。
3. 《西洋记》:该剧以西洋记为主题,讲述了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奇故事。
这部剧以其瑰丽绚丽的服装和舞台布景而闻名,以戏曲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4. 《花木兰》:这是一部以女性英雄花木兰为主角的剧目,讲述了她为了保存家国和尊严,代父从军的故事。
剧中描绘了花木兰在军队中的纠葛和她最终战胜外敌的勇气和智慧。
5. 《卖马》:这是一个讲述自由奴隶孙泰安为了自由和尊严进行反抗的故事。
剧中展示了孙泰安与厉家姐妹的爱情纠葛,以及他最终击败厉家的斗争。
6. 《洗冤录》:该剧以清朝官员包拯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平反冤案的故事。
剧中包拯聪明睿智,痛惜冤情,最终将真相大白,使冤狱得以平反。
7. 《红楼梦》:这是根据曹雪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精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和沉沦。
这部剧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曲中既有婉约词章,又有豪迈激越,独具一格。
8. 《倩女幽魂》:剧中主要讲述了李逍遥与倩女幽魂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融合了玄幻、仙侠和浪漫情调,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9. 《江洲司马青衫湿》:该剧是黄梅戏中的爱情悲剧,讲述了江洲司马与文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描绘了他们的相思之苦和最终不幸的结局。
10. 《曹操与杨修》:这是一部历史剧,描绘了魏国著名政治家曹操与其得力干将杨修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古代戏剧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源起、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咸宁市黄梅县(今称为红安县),因此得名。
其历史根据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在当地民间音乐演艺形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特点与表演形式1.曲调优美:黄梅戏以华丽动听的曲调著称,常使用江南丝竹等传统乐器伴奏。
2.歌唱技巧:黄梅戏注重歌唱技巧,旋律婉转动听、音调多变,能够表达情感和角色个性。
3.剧目内容:黄梅戏剧目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学、爱情等各个题材,常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角色。
黄梅戏的发展1.传统流派:黄梅戏有许多传统流派,如咸宁黄梅戏、汉剧、襄阳梨园等,各具特色。
2.政治繁荣与衰落:清代是黄梅戏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和地方都受到重视。
然而,近代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对黄梅戏造成了一定影响。
黄梅戏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传承历史: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2.地方特色: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
3.艺术表达:通过欣赏和演绎黄梅戏,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美。
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珍贵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象征。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使其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黄梅戏表达寓意方法以黄梅戏表达寓意的方法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流行于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通过音乐、唱腔、舞蹈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寓意,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黄梅戏如何表达寓意的方法。
黄梅戏通过音乐来表达寓意。
黄梅戏的音乐以其婉转悠扬、优美动人的特点而闻名。
音乐是黄梅戏的灵魂,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寓意。
例如,在戏曲《白蛇传》中,黄梅戏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黄梅戏中,不同的音乐曲调也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高亢激昂的曲调往往代表着战斗和紧张的情节,而柔和悠扬的曲调则传递出温馨和宁静的氛围。
黄梅戏通过唱腔来表达寓意。
唱腔是黄梅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方式来传递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唱腔分为梅花腔、黄腔、梆子腔等多种类型,每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寓意。
例如,在黄梅戏《西施》中,梅花腔的唱腔优美婉转,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西施的美丽和深情,使观众对西施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黄梅戏的唱腔还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音调的转折和变化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黄梅戏通过舞蹈来表达寓意。
舞蹈是黄梅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舞姿、动作和编排来表达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而著称,它注重舞姿的优美和精湛的技巧,通过舞蹈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黄梅戏《梁祝》中,舞蹈《黄粱梦》通过舞者的优美舞姿和精湛技巧,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深沉。
黄梅戏通过表演来表达寓意。
表演是黄梅戏的核心,它通过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来传递情感和寓意。
黄梅戏的表演注重角色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实性,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黄梅戏有哪些艺术特点-黄梅戏知识 为帮助⼤家更加地了解黄梅戏,下⾯,⼩编为⼤家分享黄梅戏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腔系。
花腔以演⼩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调⾊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戏中⼴泛使⽤;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戏常⽤的唱腔,有平词、⽕攻、⼆⾏、三⾏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演奏堂⿎、钹、⼩锣、⼤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后,黄梅戏正式确⽴了以⾼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类。
花腔以演⼩戏为主,富有浓厚的⽣活⽓息和民歌风味,多⽤“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于⼤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乐⽅⾯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常⽤于⼤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
⼀、语⾔ 黄梅戏语⾔以安庆地⽅语⾔为基础,属北⽅⽅⾔语系的江淮官话。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字句式。
七字句⼤多是⼆、⼆、三结构,⼗字句⼤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垛句。
花腔⼩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语化⽆词意的字。
句数不⼀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句便成偶数。
黄梅戏介绍简短1.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徽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简单向同学介绍黄梅戏,一定简单点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3.简单介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好听的黄梅戏十首好听黄梅戏的《罗帕记》、《天仙配》、《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双下山》、《小辞店》、《玉堂春》《西楼会》、《纺棉花》、《秋千架》等。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
作品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女驸马》故事的起源地就在如今湖北省襄阳市的古襄阳城内的冯家巷。
但如今的冯家巷已经没有一点道台府的影子,衍变为一个普通的民居小巷。
故事情节为: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主订亲。
后来李家衰落,素贞母也去世。
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故事由此展开。
《罗帕记》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
讲述举人王科举娶妻陈老尚书之独生爱女陈赛金,中途因管家作祟,产生误会休了陈赛金,最后误会解除,与妻儿团聚的故事。
《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女士生前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由岑范执导,严凤英、黄宗毅主演。
影片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
《夫妻观灯》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和王少舫于1956年主演的经典黄梅戏作品。
《打猪草》是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又名《偷笋》、《扳竹笋》。
据传系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安庆市宿松县的真事改编而成。
《蓝桥会》由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该剧通过韦郎保和贾玉珍的恋爱故事,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真诚、忠实和不为处境所屈服的反抗精神。
《王小六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
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四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