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坛庙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98.27 MB
- 文档页数:134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
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
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
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
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
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
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
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因此可以看出,不论是石器时代的先民还是封建时期的帝王,都把祭祀看成头等大事。
特别是在封建时期,祭祀被当作国家大事之首列。
京城里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古代帝王在设立首都营造自己的宫殿的同时还要建造合乎礼法的坛庙。
《礼记·王制》中写道:“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
尤其是祭天这一活动完全是皇帝的特权。
现在我们都把坛庙一词合用。
但是在古代“坛”和“庙”则是分别形容两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坛”是指在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四渎等自然之神时候台型的“坛”;而“庙”指祭祀祖宗,先圣先师以及山川神灵的庙。
总的说来,“庙”的出现就是为了祭祀祖先的庙祭有别于祭祀天神地祗的坛祭。
因为祖先生前是住在房屋里面的,因此死后也应该在房屋里面祭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