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12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浅论作者:卜云辉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1期摘要: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刘宓庆翻译美学思想,有助于解释刘氏理论的中国情结,推动翻译理论、翻译美学理论的建设。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87-02一、导论刘宓庆(1931-)是对我国翻译界有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他的学术专著多达数百万言,其中包括《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及《刘宓庆翻译散论》等十一部。
刘宓庆探讨了现当代译学几乎所有的理论问题,其中有些著作更是我国当代翻译理论的扛鼎之作。
刘宓庆前期的学说建立在传统译论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具有超前性,在国际上很受学术界的重视。
可以说,他的翻译理论提高了我国的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因为即便在翻译研究极发达的西方也几乎没有人构建出如此完整、如此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二、翻译美学的发展及历程作为同属美学分支学科的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文艺美学主要是由文艺创作者依靠个人审美观点、思想修养去感受生活并把感悟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通过文艺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塑造美感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有内涵的学科,而文艺美学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美学研究的主要是审美的一般规律,包括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和审美艺术等内容。
读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从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中西文化的翻译理解发生了诸多变化,从最初的文本对比/对照翻译,到最新的双重翻译原则。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国西方在翻译方面不同思想。
本文将以刘宓庆教授的书《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中西翻译思想的比较研究。
首先,本文将从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出发,具体讨论翻译的概念、历史方法以及翻译的理念。
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以维持原文的信息和语义,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中,以“忠实”为主,以“准确”为辅。
忠实是指翻译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语言及信息,而准确是指翻译时应该根据文化背景和文本内容,将原文语法结构搬移到译文中,以表达原文的思想意义。
同时,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也主张“写实”,禁止翻译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原文的内容做任何调整和增添。
其次,本文将从西方翻译学中对翻译思想的理解出发,分析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演变、核心思想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着重探讨翻译中文本的概念性,而非只是单纯的文本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系统,并且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译者需要兼顾原文的意思,又要将原文语言的特性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
最后,根据刘宓庆教授的书《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以及本文介绍的中西翻译思想,可以总结出:首先,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着重“忠实”和“准确”,而西方翻译理论则认为,“译者需要兼顾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语言的特性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其次,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着重“写实”,不允许翻译人按自己的理解进行调整和增添;而西方翻译思想更注重对翻译文本的概念性,因此,翻译时可以稍加修改,以体现原文的意义。
总之,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考虑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以及原文的信息,才能将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此外,在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应当考虑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忠实”与“写实”,以及西方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文本概念性的追求,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文化翻译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刘宓庆先生十年苦心孤诣所著,主要涉及对文化翻译的研究。
《论纲》秉承“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原则,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理念。
本文主要从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文化适应性原则和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论纲》中阐释了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其中包括语言文化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蕴、审美判断等许多超文本因素。
刘宓庆先生认为,要使中国的翻译学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语言学、美学、认知科学、文化社会学等都是翻译学所需要考虑到的。
翻译的主要操作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和依据。
《论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具有意义。
翻译视角之下的文化并不局限于语言,但以语言为依托和载体——翻译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言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如文化背景、文化审美、文化交流方式等连贯铺排,体现在目的语中,使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实现交流和互相往来。
对“意义”的解读和翻译也很重要。
《论纲》高度认同萨丕尔的观点,即人类文化的“真正基点”不在社会,而在语言的意义。
所以翻译学应当以意义为价值观核心和基本取向。
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既存在着“同质性”也存在着“异质性”,同质性指的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共性特点,“异质性”是民族文化基因差异的表现,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流,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演变等都会造成语言的这种“异质性”,但同时也因为“异质性”的存在,让文化意义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不同民族存在着历史、宗教、政治、地域、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时又造就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的翻译就有这样一个目的,使原语言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语传达出来,综合考虑到原语言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社会特征、文化心理、审美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即达到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
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第一篇范文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回顾和展望刘宓庆是中国翻译界的泰斗,他的研究对汉英对比和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回顾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他指出,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词汇使用和语法规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汉语强调意合,而英语强调形合;汉语通过词语的位置和语气词来表达语法关系,而英语则依赖于明确的语法结构和时态。
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翻译研究方面,刘宓庆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传达出作者的原意;其次要通顺,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要美,达到艺术上的审美效果。
这一标准对后来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英对比和翻译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汉英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翻译工作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翻译数据库和开发智能翻译软件。
其次,随着神经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了显著提高。
然而,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文化差异的把握不足和语义理解的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将机器翻译与人类翻译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翻译的整体水平。
最后,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
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第二篇范文探索刘宓庆的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领域,我们试图从3W1H(What、Who、When、How)和BROKE(Background、Relevance、Objectives、Knowledge、Examples)模型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读这一议题。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文体与翻译Liu Miqing is a renowned Chinese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His wor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ranslation studie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collection of his translated works is considered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One of Liu Miqing's most notable works is his book "Style and Translation", which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style and translation. In this book, Liu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s style is crucial to producing an accurate and effective translation. He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target audience's expecta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en translating a text.Liu's other works include "The 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advice for translators of literary works,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which examines the role of criticism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He has also translated numerous work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works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Gabriel Garcia Marquez.Overall, Liu Miqing'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have been significant, and his works continue to be studied and referenced by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like.扩展:刘宓庆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翻译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导读: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分,是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
而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对于影像语言的外部系统的复杂研究最终只能导致对语言本质的模糊理解,因此他摒弃了对于语言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只选择了内部系统。
刘宓庆对于翻译理论的二元划分,是对索绪尔的一个补充,他提出了本为观照,外位参照,就是将翻译视为摘要:世界正处在多元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文化向外弘扬传播的同时也吸收着外域文化的精华,而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逐渐开始注重文化的理解,国内外诸多译者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过程。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是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翻译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之一,尤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刘宓庆;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理论近三十年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受到国内外译者的重视,而与社会因素联系较为紧密的便是文化语境因素。
人们开始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来重新定义翻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理解翻译活动。
从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各国翻译界和文化界都开始从翻译性质,文化语境,翻译影响等角度研究翻译,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翻译活动”[1]。
伴随着社会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翻译概念的提出,翻译文化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翻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领域便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内重要学者受西方学者影响,对翻译与文化的发展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及深思,对摄取外域文化及传播中华文化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中外文化翻译课题研究近30年来看,中英和英中译文,难免反映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排斥的特色,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理论还不是很多。
刘宓庆教授历经十载,在其所著的《文化翻译论纲》中,结合中国楚文化及爱尔兰文化,系统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多次以屈原诗歌为例,提出了文化翻译表现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化翻译体系,对中国文化传播具有指导作用。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
“温柔敦厚”《礼记。
经解》“仁义为美”(《孟子》)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
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
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
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G.W.F.Hegel,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
康德(I.Kant,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
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
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
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刘宓庆口译理论基本框架研究———评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彭秀林(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摘要: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以维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为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并构成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从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本体论、认识论、对策论、方法论五个方面构建了口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首创性、整体性、开放性和操作性,标志着我国口译理论初具雏形。
关键词:口译理论;刘宓庆;框架;《口笔译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152-03刘宓庆先生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先后出版了11本翻译论著:《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
在这11本专著中,除《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外,其余都聚焦于笔译研究。
《口笔译理论研究》,顾名思义,应包含口译和笔译两个方面的理论。
其实不然。
在这部专著中,著者着力要解决的是口译到底有没有理论的问题、有没有具有操作性的口译理论的问题,关于笔译的论述不过是为把口译有关问题论述得更清楚的一个铺垫而已。
笔者反复研读《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后,发现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创建了一个口译理论基本框架或者说一个口译理论体系。
一、口译理论指导思想刘宓庆口译实务经验丰富,翻译理论素养深厚。
他深刻体会到口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口译员随时要面对一种“全方位的挑战”:心理素质、语言功力、反应能力、专业水平、百科知识、应对或应变策略、交流和交际技巧乃至仪态的“felicity”(得体)和所谓“becomingness”(适境),等等。
此本书是本人挑选有兴趣,有用的章节来看!第二章论中国翻译传统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折衷调和论-----梁启超评鸠摩罗什【我国后世的翻译主张,也没有脱离圆满调和或和合调谐的传统主旨。
】严复:三元调和论(信达雅)傅雷:审美调和统一论(重神似不重形似)---ps:此乃典型的中国学者,中文特点就是“以神聚行”。
钱钟书:强调译者在意义、形式、效果、功能等方面与原作者的整体性与和合均衡。
P50-51Ps:看来“和合翻译”的理论是源自刘宓庆总结的中国译论传统。
2、3 关注意义,兼顾审美◆“质—文—用”三元统一观,相当于墨家的“三表法”,是中国传统译论嵌合在美学中的意义观的基本理念。
◆传统译论是将翻译在三个层面上的综合努力---求义之功,求达之功和求美之功嵌合调和,使之相融相济、相辅相成于整个的翻译过程中。
P52Ps:传统译论十分注重与美学的结合,大可从传统译论观与美学角度去论述问题。
◆汉语独特的美学素质:重意念、重形象、重感性、重神役(神和)、重了悟。
汉语的美学素质是气质性的、结构性的,同时又是功能性的。
汉语属于审美形态的语言。
P55◆中国的哲学思维源于【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无不从一开始就权利投入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思辨。
P56Ps:【人本主义】可以与申小龙的“语言的人文性”联系在一起,论述汉语的人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语文字结构不具备形态(inflexion)发生学机制,重意念而不重规则,所谓“以用寓意,以意出律”,“意”是主轴,一切都靠“意念”来维系。
Ps:东方文化是感性的文化,非常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和直觉,东方的哲学上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是靠“顿悟”。
只有瞬间的了悟才能明白个中真理,这使得东方文化更加神秘,更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悟】,即直觉经验感应的凸显。
汉语中以意统形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就形成了与审美结合的定势。
马建忠称之为“心悟神解”(1894),严复称为“神理”,“融会于心”(1898),林纾则云“口述神会”,此皆为【悟】。
翻译美学刘宓庆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
“温柔敦厚”《礼记。
经解》“仁义为美”(《孟子》)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
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
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
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
康德(,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
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
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
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鲍姆嘉登(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