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及翻译批评
- 格式:ppt
- 大小:522.00 KB
- 文档页数:14
试论翻译中的风格再现——《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与译文对比研究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
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
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论文关键词:文字翻译词语翻译风格可译性风格再现翻译比较研究一、风格的可译性及三种换码模式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作为原则正式提出翻译风格问题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9—1814)。
他在《翻译的原则》(PrincipleofTranslation)中介绍了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译文的风格和文笔应当与原文保持相同的特色”。
然而,译学界人士对于风格是否可译向来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风格不可译,有的则认为风格不但可译而且理应在译文中再现。
要探讨风格的可译性,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风格。
库顿(J.A.Cudden)编撰的《文学术语词典》将风格定义为:“散文或诗歌中独特的表述方式;作者的写作特色”。
库顿认为,对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不仅要考虑作者的措辞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或其他手段),还要考虑句子和段落的特色(例如是松散亦或是紧凑的)——总而言之,要考虑作者使用的语言及其驾驭语言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既受其性格的影响,又是他们创作时心情的产物;同时,风格是可识别的。
刘宓庆认为风格既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那就应当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stylisticmarkers),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
前者包含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后者则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
第二讲文学翻译的风格和风格标记一、文学翻译的风格风格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
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辞海》,1979年)风格构成的三层次基础层次的风格:能分辨出语域、句法、词语、章法及修辞标记;能分辨出正式的等级;能分辨出各类功能语体中间层次的风格:能分辨出表现法最高层次的风格:能充分体现作品的意境、神韵等模糊性审美范畴;能充分体现作家风格、流派风格(刘宓庆,1990,转引自《译学大辞典》41页)文学翻译风格论1、原作风格是可辨的(如前所述)2、翻译的的最高境界是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
3、风格是可译的翻译风格论所关注的中心是原语风格意义的所在以及译文风格对原语风格的适应性(adaptability);同时,还包括如何使译文在与原语的对应中力求在风格上做到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
这些都建立在风格意义的可知性(recognizability)基础之上的,这就保证了风格的可译性(translatability)(刘宓庆,1990,转引自《译学大辞典》24页)4、同时,译作中也存在译者的风格,尽管有人认为不应该有译者的风格,但译者的风格是客观存在的。
从语言学角度看,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为译者风格的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
首先是词汇的差异,翻译中要涉及约80%的词义的非对应转换,既如此,译者就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会有自己的语言措辞特点。
其次,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句法层面的差异,则给了译者很大的构句修辞等方面创造空间。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讲,翻译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差异为译者风格存在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译者个人经历看,不同的译者即使翻译同一部作品不可能不带上个人的语言风格。
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月亮与六便士》汉译本风格传译研究程卫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13
【摘要】文学作品的译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重现原作的风格。
长期以来,大量翻译学家对译作中如何重现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刘宓庆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风格翻译理论——风格标记理论,该理论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可利用语言学的方法对原作的风格进行分析,进而在翻译过程中作相应处理。
风格标记理论可细分为形式标记理论和非形式标记理论。
文学作品的风格在表现上往往有极大的主观性与模糊性,这也是当前文学界普遍讨论的热点话题。
文章以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三位译者所做的汉译本为例,在风格标记理论视角下,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个方面比较鉴赏这三种汉译本对《月亮与六便士》原作的风格传译,并基于此论证风格标记理论之于文学作品风格传译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9-10)
【作者】程卫
【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文学作品风格的传译——以《月亮和六便士》汉译本为例
2.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文学作品风格的传译——以《月亮和六便士》汉译本为例
3.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刍议
4.风格标记理论视阈下《月亮和六便士》中译本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刍议
5.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月亮和六便士》译本对比分析——以傅惟慈和李继宏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述评
王建国
【摘要】意义与翻译的研究虽然一直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翻译研究者的视线。
本文初步梳理了意义与翻译研究的历程,重点对刘宓庆的翻译意义理论做了述评,指出当前意义与翻译的研究仍然值得期待。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5)008
【总页数】5
【关键词】意义与翻译的研究;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
一、引言
意义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意义的研究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主动脉。
在意义没有得到系统研究之前,翻译学几乎只是感性时代,及至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等一系列语言学流派对意义展开研究,才迎来了翻译学的“科学”时代。
然而,意义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意义如何定义、意义如何分类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解答,让一些翻译意义论者感到了绝望。
随着比较文学、文化派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介入,意义却走到了翻译研究的边缘,大有被抛弃之势。
近年来,有感于这样的局势,一些中西方学者奋力维护着意义研究的阵地,默默耕耘着。
刘宓庆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者。
他提倡翻译需要加强对意义的研究,并不断地获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先简述中西翻译意义论的发展,之后就刘宓庆的翻译意义观及其意义做一个简述和分析。
二、意义理论与翻译意义观
“一些语言哲学家试图在研究语言与非语言事实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意。
从词语标记角度分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译文风格作者:赵芳芳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作风格独特。
文章选取中译本中的实例,运用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从词语标记角度对译文进行风格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译文没有很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
【关键词】海明威;风格标记理论;词语标记;译文风格海明威的短篇小说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作风格独特。
目前,国内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多集中于写作技巧与主题研究方面。
对于这样一篇写作风格独特的小说,我们进行译本的风格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深化我们对翻译风格的认识。
本文运用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从词语标记角度,选取张敏的译文(以下简称张译)进行风格对比分析。
一、翻译风格标记理论刘宓庆指出,翻译风格标记理论并不同于一般的翻译风格论。
翻译风格标记理论关注的是原文的风格意义,以及在对原文的风格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如何在语际转换中实现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adaptability)。
也就是说,它不仅研究原语的风格表现方式,而且还包括如何使译文风格很好地表现原文的风格。
对于原文风格来说,译文风格对于其有依附性。
在翻译过程中,发掘原文的风格意义成为首要的任务。
他明确提出“翻译风格标记理论”,认为风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形”的,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
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主要表现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
风格标记分为两大类: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风格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共同构成风格意义。
形式标记又由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包括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
翻译风格标记理论使我们在翻译时可对原作风格进行基础层次的语言分析,使翻译中对原作的风格分析摆脱了直观的模糊分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译文中是否再现了原文的风格也同样适用。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以《谈读书》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钟景悦【摘要】本文先探讨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风格论及散文的文体特征,后以风格标记理论为依据,对《谈读书》原作和译作的词语标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后发现,译作所用词语古雅庄重,句式简洁洗练,成功地再现了散文语言自由性、真实性和抒情性的特点,王佐良先生忠实而巧妙地传达了原作的词语风格。
【关键词】词语标记 王佐良 翻译风格 《谈读书》“风格”二字在当今学术界堪称是炙手可热的词语,我们常常说,李白的诗风绮丽飘逸,与杜甫沉着典雅的诗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巴尔扎克与雨果,一个形象真切,一个热情澎湃米兰·昆德拉寓意深邃,萨特则观念直露如此等等。
刘宓庆先生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出了“翻译风格论”。
他认为,风格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行文气质,而是可以见诸于“形”,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译者认识的风格标记。
要掌握风格标记体系,必须重视对语言形式的结构分析;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记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使风格意义成为可知。
他认为,风格标记体系可分为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和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是我们借以识别风格的最重要手段,因为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任何风格设计都会不可避免地被“语言符号化”。
形式标记分析是对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等六个类属性标记的分析,是对原作稳态结构的直观性基础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侧重从词语标记和句法标记两方面来对译作文本分析。
词语标记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主要指作者在表达某个概念或意思时的遣词用字习惯,或者说是一种选词偏好,例如用词平易、端雅还是生僻、晦涩,或者惯于使用某些形容词或副词等,这些都可以构成一个作者的用词倾向,是该作者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格的句法标记表现为各种有特色的句法形式,如并列、对仗、省略等等;如某一句式反复使用即形成风格的句法标记。
关于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述评马立罕发布时间:2023-06-17T02:58:27.568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7期作者:马立罕[导读]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
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是对传统美学译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本文通过对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评论,主要包含了翻译美学的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的审美再现,展现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再次说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是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领域提供了翻译启示。
关键词:刘宓庆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再现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基于语言各自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无疑受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导论》里谈到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翻译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翻译美学是美学思想在翻译领域中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对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
翻译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进行美的转化。
本文将通过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阐述,主要包含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翻译的审美再现,来展现翻译美学的理论。
二.刘宓庆翻译美学的理论建构1.翻译美学的渊源中国的哲学论著始于老子,美学论述也始于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批评之批评: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
张思永
【期刊名称】《外语与翻译》
【年(卷),期】2017(024)002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就与西方翻译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译论界对西方翻译理论,有引进、有吸收、有批评.刘宓庆作为中国著名的当代翻译理论家,在其近四十年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对西方译论一直持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既看到了西方译论对中国译学建设的积极作用,也保持了警惕和批判的态度.在其2005年出版的《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他指出了西方当代译论的一些局限性,并逐条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对这些批评进行了评论,以期就某些译论观点展开讨论.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张思永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译中有道——兼谈西方当代艺术批评的研究意义 [J], 张晓剑;
2.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J], 冯晓花
3.近期西方"批评"之争与当代中国建筑状况——"批评的演化——中国与西方的交
流"引发的思考 [J], 朱涛
4.从克莱门特·柏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到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心的讨论--记李倍雷教授《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一次博士生课程教学 [J], 陈小琴;邢涵
5.批评之批评: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 [J], 张思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翻译中原文风格的再现作者:李钰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5期摘要:原文风格的再现是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究竟风格是否可译,可谓众说纷纭。
本文无意评说各家学说之高下,僅想通过两篇译文的比对,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风格。
本文所选取的《荷塘月色》的两篇英译文,分别由朱纯深,杨宪益两位翻译家译著,笔者将根据刘宓庆先生所提出的风格系统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对比,希望借此能对翻译实践中风格的传译有所启发。
关键词:风格;标记;再现;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98-01本文将采用刘宓庆先生在《翻译风格论》一文中所提出的风格符号体系(2005:239-255)作为对比框架,对两篇译文从风格形式标记方面进行对比,以求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一、音系标记即文章的音系特征。
朱自清先生所著的《荷塘月色》一文,最显著的音系特点当数迭声字、迭声词的使用,如“淡淡”,“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轻轻”等等,使得行文极富音乐感,节奏感,同时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
二、节奏标记除了上述音系特点为文章所带来的节奏感之外,句子结构也使得原文的节奏舒缓而优美。
具体说来,原文除两首诗之外共有47个句子,而分句(由逗号,分号等分开)共143句,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句子有三个以上停顿符号,另外,所有分句中,最长的分句含14个汉字,最短的含3个汉字,平均每句含8.69个汉字。
由此可见,作者充分利用了长短相间的分句及句内停顿,减缓了行文速度,从而营造出安静而又稍显阴郁的意境。
在此方面,两篇译文仍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杨译将原文四个分句合译为两句,尽管行文显得紧凑,但是节奏也由此变得紧张,原文舒缓的节奏,作者闲逸的心情被破坏掉了。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综合法和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之比较
现代翻译学者的理论受到语言学理论的极大影响,如中国学者刘宓庆和德国学者玛丽·斯内尔-霍恩比借鉴语用学理论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本文从学科的界定、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风格论三方面对比了两位中外学者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作者:冯晓花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翻译综合法当代翻译理论学科界定文本分析模式翻译风格论。
翻译风格论指导下的英语修辞翻译作者:马珊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11期【摘要】修辞是指综合运用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言表现力的语言运用艺术及其规律,对于文学作品尤为重要,是彰显作品风格的重要标记,而风格问题又是文学翻译中的重点。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修辞的运用上存在不对等的情况,给翻译带来难度。
根据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在语际转换中,发觉原文的风格意义的表现,并使译文风格对原语风格产生“适应性”对英语散文中修辞手段的翻译具有很大指导意义,我们把重点放在译文中风格的表现手段上,有利于解决翻译难点,也能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标记。
本文将通过例句来分析翻译风格论的三个风格翻译手段在修辞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风格论;修辞;翻译【作者简介】马珊(1988.05-),女,汉族,湖北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引言修辞除了各种在修饰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表达效果的固定格式的修辞格,还包括选词、造句,其运用非常灵活。
因为词、句的运用没有规律可循,笔者拟对固定修辞格的翻译进行研究。
根据刘宓庆的风格翻译论,风格是可译的,可以通过对应式转换、重构式转换和淡化式转换三种手段实现。
因此,翻译风格论对于风格标记手段之一的修辞具有指导意义。
二、例句分析1.单一修辞的运用。
(1)Oxymoron矛盾修饰法/对顶修辞是指将意义截然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用一种对立矛盾的手法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段。
此种修辞手段在汉语中应用较少,但是在英语中运用广泛,因此,在英译汉中属于难点:例1:No one recognized her, either, but July was the month for summer rentals and we were vaguely familiar strangers.也没有人认出她,但是七月里,这里都是避暑的租客,我们彼此仅算面熟的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