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
- 格式:ppt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练习)【基础篇】1.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是()A.研发氢能源B.合成新材料C.培植新品种花卉D.研究治疗症的新药【答案】C【解析】解:A、研发氢能源,属于开发新能源,可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B、合成新材料,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C、培植新品种花卉属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D、研究治疗症的新药,属于研究、制取的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认识不合理的是()A.食物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符合“低碳经济”理念C.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D.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支撑【答案】B【解析】解:A.食物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故正确;B.化石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使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故错误;C.通过化学手段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故正确;D.利用化学方法研制新材料,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有力支撑,故正确。
故选:B。
3.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有一定的认识,下列关于“化学”的认识,错误的是()A.化学能创造新的物质B.化学可以保护环境C.化学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D.化学只会破坏自然【答案】D【解析】解:A、化学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正确。
B、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
C、利用化学能合成符合人们需求的物质,进而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正确。
D、利用化学指导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会保护自然,不正确。
故选:D。
4.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汽车大量使用含铅汽油B.化工厂产生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C.用太阳能发电代替燃煤发电D.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答案】C【解析】解: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反应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通过化学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化学的特点和实验方法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化学的特点和实验方法四、教学难点1. 化学的特点和实验方法2.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的特点和实验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
3. 教师举例说明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例,如洗发水、化肥、药品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化学原理。
四、实验演示(10分钟)1. 教师演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氧气制备等。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和观察能力的运用情况。
3. 学生对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医疗、环保等方面。
2. 每组选出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其他组进行评价。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背景:这是初三学生进入化学课堂的第一节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一些化学制品和化学现象有所接触,因此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有着了解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及愿望,对于第一节化学课学生们会感觉既新鲜又激动。
教学课题: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材分析:绪言这个课题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入门课,在学生的情感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所以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问题,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接着教材以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语言介绍了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跟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了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与时具进的学科,再次展示化学的魅力。
我这节课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运用歌曲、图片、视频、化学实验、实物展示、竞猜游戏等教学手段,配合实验探究、讲授、讨论、阅读、练习、亲身体验、抢答、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课间播放:歌曲化学版《青花瓷》/v_show/id_XMjU2NjQ0NDUy.html熟悉的旋律,不一样歌词,化学知识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词,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二、引入新课:【趣味实验1】白纸显字:准备先用酚酞写字的纸,让学生亲自尝试实验。
【趣味实验2】清水变牛奶:准备好澄清石灰水和吸管,让学生向其中吹气,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力量!【视频实验】Li, Na, K, Rb, Cs和水反应:让学生感受化学能量的强大!!/v_show/id_XMTQ3MDMzODY0.html带着以上对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进入新课!三、学习什么是化学:1.什么是化学?【图片展示】金刚石石墨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绪论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
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化学,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我国在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发展。
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化学的作用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重点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难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点的科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如果没有化学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观看视频,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化学研究的对象?1.化学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氮气、水、金刚石、食盐等)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塑料、纳米铜、橡胶、药品等)2.从分子层认识物质:例如:冰、水、水蒸气只是状态不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
3.化学研究的方法—实验: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制备物质,实验步骤;探究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性质实验。
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二、化学发展的主要历程1.古代化学:老师引导下归纳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
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手写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_2O)的组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研究铁(Fe)的性质,铁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
-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取暖、熟食等)。
-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有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近代化学。
-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
- 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
例如,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和分子的图像。
-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石蜡受热熔化等。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MgO);铁生锈,铁表面生成红棕色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_2O_3)。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概况绪言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反应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其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化学又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等问题。
绪言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了解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详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总结出学习化学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分析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
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
(二) 核心素养要求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2.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学习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格。
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科学本质”。
要求学生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特征;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体会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
2.化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学科。
本课题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精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许多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渐实现。
展示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从而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3.教科书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科书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化学,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曾经产生过化学的火花,因此在本课题学习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对我们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认识到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举例。
2. 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的意义和价值。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
3. 采用历史回顾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燃烧等,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研究内容涉及物质的制备、性质、变化和应用等。
3. 讲解化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药物、材料等,以及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
4. 讲解化学发展史:回顾化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化学的起源、重要发现和发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的重要性和学习化学的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2024九年级化学人教新版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化学的定义。
-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 例如,研究水(H₂O)的组成,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研究铁(Fe)生锈的变化规律等。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 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我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都是化学工艺的伟大成就。
- 近代化学: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 现代化学:在纳米技术、绿色化学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铁(Fe)与空气中的氧气(O₂)、水(H₂O)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₂O₃·xH₂O)。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同时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燃烧会放出热量。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2H₂+O₂ =点燃= 2H₂O)。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等,蜡烛是白色固体,质地较软。
- 点燃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最热,内焰较暗,焰心温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