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菊花教案1
- 格式:pdf
- 大小:24.65 KB
- 文档页数:2
4古诗三首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重点)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山行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学会一项新的语文阅读技能,那就是了解并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一起去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吧!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有诗文集《樊川文集》传世。
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练、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他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合称为“小李杜”。
爱国情怀:幼儿园小班国家公祭日《菊花》教案在日益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文化自信,成为全社会、全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在幼儿园阶段就应该启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引导幼儿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篇幼儿园小班国家公祭日《菊花》教案,该教案在幼儿园内开展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该教案依托于国家公祭日这一教育资源,将《菊花》这篇名篇融合其中,旨在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教育幼儿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珍爱和平,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案,使幼儿:1.了解国家公祭日的由来、意义。
2.了解《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让幼儿明白菊花有多么珍贵,引起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及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5.能够初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心声。
二、教学内容1.国家公祭日的由来和意义。
2.《菊花》故事情节及其文化内涵。
3.菊花珍贵的原因,并引起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及环保意识。
4.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5.参与国旗下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听、说、写三结合的活动方式。
3.教材讲授与活动结合的方式。
4.角色扮演与活动结合的方式。
5.小组探究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教师先给幼儿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是《菊花》的故事,引导幼儿静静听故事,体味故事中的思想。
2.故事呈现在讲述故事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在故事中,管仲那两次送菊花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幼儿回答:“爱国、尊重生命、环保。
”3.故事探究在幼儿们理解了故事中的含义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让幼儿更加深入体会主人公们的思想。
如何表现爱国、尊重与环保的主题,如何重点表达主题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组织幼儿表演时注意的问题。
4.参观校园美景通过参观校园内的露珠、花鸟、蝴蝶等,故师引导幼儿们发现身边的美,同时引导幼儿分享攒下的珍珠和花瓣;从中感受生命之美,体味生命的可贵,养成珍爱生命的好习惯。
菊花诗歌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的代表性植物,学会欣赏菊花的美丽。
2.让幼儿通过音乐、诗歌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祝福。
3.培养幼儿的美感、语言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菊花的特点和意义。
2.欣赏菊花的美丽,培养欣赏美的意识。
3.学习菊花相关的儿歌、诗歌及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引导幼儿回忆秋天,询问幼儿们最喜欢的秋天的景象是什么。
•相关的秋天图片展示,引导幼儿进入课题。
2. 欣赏菊花(15分钟)•打印菊花图片供幼儿们鉴赏。
•讲解菊花的特点和意义,帮助幼儿认识和欣赏菊花的美丽。
3. 学习儿歌(25分钟)•听老师唱儿歌《菊花》,学习歌词和旋律。
•逐句教唱,巩固儿歌内容。
•分小组进行合唱,带领幼儿们跟着节奏唱。
4. 学习诗歌(30分钟)•讲解诗歌《菊花》的背景及含义。
•逐句学习诗歌,帮助幼儿理解意思。
•分组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菊花的祝福和喜爱。
5. 手工制作(30分钟)•发放工具和材料并教授如何制作菊花,提供简易模板帮助幼儿制作。
•带领幼儿进行制作,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收集制作完成的作品并放在展板上,欣赏和分享。
6. 结束环节(10分钟)•让幼儿回忆学习到的内容,帮助幼儿们梳理思路。
•鼓励幼儿进行总结发言,帮助幼儿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菊花作为秋天的代表性植物,富有生命力,色彩鲜艳,营养丰富,被誉为“秋之花”。
本节课通过欣赏菊花的美丽、学习相关的儿歌、诗歌和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菊花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幼儿的美感、语言和表达能力。
整个课程有适当的导入环节、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体验性强的手工制作活动和总结性的结束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菊花》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菊花》,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目标1. 研究掌握古诗《菊花》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古诗中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菊花》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预先准备好的《菊花》的课件和图片。
4. 学生练本和笔。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菊花》的图片和听录音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
2. 理解诗意:与学生共同阅读《菊花》,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意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4. 欣赏朗诵:请几个学生朗诵古诗《菊花》,其他学生观察朗诵中的语调和情感,并给予反馈。
5.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菊花为主题的诗歌,或者画一幅与古诗相关的画作。
6. 分享和展示:让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7. 总结回顾: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菊花》的读后感或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创作活动的质量和创意。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并给予个别评价和建议。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组织学生参观花园或植物展览,进一步体验和欣赏菊花的美。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艺术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古诗研究中的成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菊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菊花的外观特点和生长性。
2. 掌握描述菊花的词语和句子。
3. 学会欣赏和评价菊花的美。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菊花》展开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入活动:用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菊花的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 研究词语:教授和讲解与菊花相关的词语,如“黄花”、“白花”、“花蕾”等。
3. 阅读和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菊花》,并进行问题解答和讨论,加深对菊花的了解。
4. 写作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菊花的美,提高写作能力。
5. 欣赏和评价:进行菊花的欣赏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和评价菊花的美。
教学步骤1. 导入:使用菊花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2. 词语研究:通过图片和示范,教授与菊花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
3. 阅读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菊花》,解答问题,加深对菊花的认知。
4. 写作练:以《菊花》为题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描写菊花美的短文。
5. 欣赏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菊花的欣赏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和评价菊花的美。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检查学生在词语研究和写作练中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表现和对菊花美的理解。
教学资源1. 菊花的图片和实物。
2. 课本《菊花》。
3. 相关词语的图片或卡片。
展示和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菊花》课文,学习了与菊花相关的词语,并进行了写作和欣赏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更加了解了菊花的外观特点和生长习性,提高了对菊花美的感受和评价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和欣赏自然界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菊花元稹教案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了解唐代诗人元稹。
3.背诵《菊花》这首诗。
4.课堂上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背诵《菊花》这首诗。
1课时一、导入环节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菊花》。
板书课题《菊花》,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我要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我能了解诗人元稹。
3.我能背诵《菊花》。
4.课堂上我能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过渡语: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二、先学环节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菊花》两遍。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问同桌。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自学检测反馈指名朗读全文,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质疑问难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内容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
2.借助注释,谈谈你对古诗中每句话的理解。
3.互相介绍诗人朱自清,组内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生成与点拨:点拨一: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点拨二: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初中学生菊花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菊花的美丽和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展示菊花图片,让学生欣赏菊花的美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菊花的认识。
2. 导入新课:介绍秋天的花卉,引出《菊花》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达技巧。
2. 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元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拓展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分享给大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和感悟诗歌方面有所提高,但在诗歌意境的体会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同时,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菊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课堂多读多练,学生体会达到理解背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故事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元稹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元稹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在潺潺的溪流边,在曲折蜿蜒的小路上,甚至在半山腰里,咱们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各有特色,你瞧,他们有的秀丽淡雅,有的鲜艳夺目,红的似火,粉的似霞,更有的经历过风霜的洗礼,愈发的紫了,真是一群生命力顽强的生灵,白居易曾写下: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苏轼写下:轻肌若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李商隐曾写下: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在这秋天,当之无愧是这菊花的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菊花》。
二、初读古诗,理清节奏。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菊”字是上下结构的生字。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的朗读古诗,反复读,注意将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顺口。
3、同学们来看大屏幕,谁想来读读这首诗。
(学生举手朗读,教师适时给出评价。
)4、老师带读,正音。
5、学生齐读整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意。
1、相信同学们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诗人对菊花有着怎样的情感,将这个词圈出来。
(偏爱)2、诗人刘禹锡看菊,他欣赏到了:“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
”的景象,诗人李建勋赏菊,他看到了“簇簇竞相鲜,一枝开几番。
”的场面,诗人徐炫喜菊,他看见了:“细丽披金彩,氛氲散远馨。
”的美景,那诗人元稹偏爱菊,他又看见了什么呢?(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似陶家”便指陶渊明的家,他是一位东晋大诗人,他爱菊如痴如醉,流传下许多关于菊花的诗句,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案:初中语文《菊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菊花》。
(2)理解诗歌《菊花》的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知道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菊花》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 菊花的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
2. 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的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菊花》的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菊花》的文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菊花的主题。
(2)简单介绍菊花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环境。
(3)引导学生思考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菊花》。
(2)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 诗歌解析:(1)教师讲解诗歌《菊花》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
4. 菊花象征意义探讨:(1)教师介绍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对菊花象征意义的理解。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菊花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菊花》。
2. 写一篇关于菊花的小作文,可以是描述菊花的美丽,也可以是探讨菊花的象征意义。
3. 调查菊花在现代社会中的用途,如:观赏、药用、食用等,下节课分享。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
菊花作者元稹拼音 导读: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 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花作者元稹拼音,欢迎阅读 1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â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ã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pi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â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 诵课文。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 图对照, 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 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 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 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菊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
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
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舍”,会写“菊、舍、遍、渐、偏”。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纲: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具有高洁、坚韧、清雅等品质,因此在诗词中被广泛描绘。
本文将结合一个菊花教案设计,对菊花诗词进行赏析。
一、菊花教案设计概述该教案设计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让学生观察、绘画菊花、学习菊花诗词等方式,让学生认识菊花,并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1.观察菊花。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或野外,观察菊花的颜色、形状、花瓣数等特征,学生同时可以感受菊花的芳香。
2.绘画菊花。
学生可以借助观察到的菊花特征,画一幅自己的菊花图,可以用颜料、彩笔、水彩等材料。
3.学习菊花诗词。
老师给学生讲解菊花在诗词中的意义,让学生诵读经典的菊花诗词,如唐代王维的《菊花》:“黄烟散漫水田曲,远岫出没青山骨。
飒飒凉风生袖口,此时有意无人共。
”二、菊花在诗词中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中,菊花被视为高尚、清雅的象征,经常被用作诗词中的意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诗人在他们的诗词中描写了菊花。
1.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笔下的菊花清雅高洁,如《秋浦歌》:“望断秋雁远,时来白菊生。
”;“玄都开白菊,清都挂红旗。
”2.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他诗笔下的菊花有自然、高洁之美。
其《赋得青山菊多娇》:“戴月珂璧社中开,别离咏怨易成哀。
嫩黄未有娇初露,窈娥不肯向凡才。
傍有暮雨疏篁岸,遥看凉月上文台。
山顶寒更千重积,断红残舞寂无来。
”3.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笔下的菊花多以自然之姿、高洁之质而闻名。
其《赤壁怀古》:“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竹马游华裳?,空持杯惜春,眼觑妓楼前。
散发九天风,随形应悔无。
斜倚云阁千峰里,题诗寄自娉婷。
闲窥画图破岩扉,独立花间笑问谁?” 菊花在其中被提到:“黄菊残花落,青山独自伤。
”三、菊花诗词的艺术欣赏学习菊花诗词不光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更可以让我们开拓艺术眼界,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下面,我们借助菊花教案设计中学生们创作的作品,来一起欣赏一下菊花的美丽。
1.独有轻香不可闻,花开长夜静无言。
5 古诗三首—《菊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
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
(组词:宿舍、校舍)
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
开尽: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
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
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得上它。
(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
偏爱菊花的原因。
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
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似/ 陶家,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此花开尽/ 更/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