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3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亦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由异常扩大的海绵窦状畸形血管团组成,发生于颅内者以幕上脑实质多见[1]。
由于血流缓慢,血管造影通常为阴性,因此诊断多依赖CT 或MRI检查。
发生于脑室内的海绵状血管瘤(intraventricular cavernomas,IVC)十分罕见,发生率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2.5%~14%[2],最早由Finkelnburg于1905年报道[3]。
目前IVC多为个案报道,关于其影像学特征的文献较少,笔者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V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IVC的CT、MR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本院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间经病理证实的IVC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5~84岁,平均51.8岁。
病程1周~3年不等。
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1例,头痛伴头晕者7例,视力模糊者1例,耳鸣伴头晕呕吐者2例。
1.2检查方法CT检查2例,采用西门子双源(Somatom Definition)CT进行容积扫描,管电压130kV,电流120mA,螺距0.6~1.4,矩阵512×512,FOV500mm,层厚5mm。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采用GESigna3.0T或SiemensVerio3.0TMR扫描,使用8通道头部线圈,行横断位T1WI、T2WI、DWI及增强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GE3.0T扫描参数为T1FLAIR序列:TR1950ms,TE28ms,矩阵320×224,FOV220mm×180mm;T2Propellor序列:TR5100ms,TE119ms,矩阵384×384,FOV220mm×220mm;DWI(b=1000s/mm2):TR5400ms,TE75ms,矩阵160×16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I影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征象。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7例位于右侧海绵窦,1例位于左侧海绵窦,均呈“葫芦形”生长,CT呈高密度,MRI显示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中1例病例误诊为脑膜瘤,3例病灶手术切除。
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其特征性,但仍与鞍旁及颅底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垂体瘤影像表现近似,需认真分析病灶,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窦;CT、MRI【中图分类号】R739.4;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52-03The value between CT and MRI for the diagnosis of hemangioma in the cavernous sinusHuang Yunong ,Yao Xiaogang,Zhao Ming,Chen J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Sixth peple’s Hospital ,Chengdu610000,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diagnosi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etween CT and MRI Methods Review 8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by Surgical confirmed cases ,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Results At right side in 7 cases,at left side in1 case,8 case were ‘gourd like’ shape,CT scan showed higher debsity;MRI show ed grayT1WI signal and high signal in T2WI.Conclusion 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 in CT and MRI,to provide help for the operation.【Key words】Cavernous Hemangiomas ; Cavernous Sinus ;CT,MRI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较少见,与发生于此区域其他病灶易混淆;虽为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病理结构及其发生部位的特殊性,如未能准确诊断,冒然手术可导致术中不可控的大出血,造成严重后果;准确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1]。
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诊断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疾病,它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脑部。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
者是否患有海绵状血管瘤。
以下是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诊断的一些标准:
1. 血流动力学特征,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具有多个血管腔和错综
复杂的血管结构。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瘤内的血流动态,包括动脉和
静脉的血流方向和速度。
2. 形态特征,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多个囊状或海
绵状的结构,具有高度回声和不规则的形态。
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
他肿瘤进行区分。
3. 血流灌注特征,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瘤内的血流灌注情况,
包括动脉和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
4. 血管壁特征,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壁通常不规则,超声检查
可以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厚度,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5. 血栓形成,海绵状血管瘤易发生血栓形成,超声检查可以帮
助发现瘤内的血栓,并评估其对血流的影响。
总的来说,超声检查是一种快速、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于海绵
状血管瘤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
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磁共振SWI和DWI扫描序列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比较杨蕊;闫凤全;姬士军【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采用GE Signa HDx 1.5T超导双梯度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颅脑扫描序列中SWI序列和DWI序列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再运用AW-44工作站对SWI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比较SWI序列和DWI序列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其中1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SWI序列检出205个病灶,DWI序列检出74个病灶,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检出率优于DWI序列.结论 MRI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DWI序列和SWI序列相结合,能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且SWI序列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更有优势.【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4(031)008【总页数】3页(P691-693)【关键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作者】杨蕊;闫凤全;姬士军【作者单位】464000河南信阳,解放军154医院MR室;464000河南信阳,解放军154医院MR室;464000河南信阳,解放军154医院MR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其病理基础是由海绵状血管腔隙组成的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肿瘤,据此,Russell和Rubinstain又将该病命名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coma,CA)并得到普遍的接受。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属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1.9%~6.0%,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11%~20%[1]。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治疗选择何占彪;王宏伟【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3页(P378-380)【关键词】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治疗【作者】何占彪;王宏伟【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cerebral malformations,CCM)属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文献提供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统计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0.4%~0.8%,占脑血管畸形的10%~25%,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但幕上多见,占70%~90%,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25%发生在儿童,男女发病率相同[1,2]。
其病因尚不清楚,文献显示40%~60%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且为多发病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7p和3p,遗传性CCM与3个致病基因种系突变相关,包括CCM1、CCM2和CCM3,部分学者根据CCM病灶组织内体细胞基因突变的发现提出了“二次打击”机制(two-hitmechanism)学说,认为基因突变参与了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导致表达于脑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腔内皮细胞的致病基因编码蛋白完全失去功能,导致广泛的血管异常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亦有文献提示认为外伤、颅内感染、放射治疗等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2,3]。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癫痫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头痛,幕上病变大多数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亦多见,幕下病灶大多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普遍认为CCM反复出血引起临床症状。
对于CCM自然病程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文献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年出血率约为1.6%~3.1%,而对于无症状和未破裂海绵状血管瘤年出血率下降为0.08%~0.2%和0.3%~0.6%,对于已有出血的再出血发生率为4.5%~22.9%,最常的发生在出血后第二年[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