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施工图识读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24
实训指导书一.实训基本信息二.实训任务和目标项目1. 识读建筑施工图:使学生掌握识图的技巧和要点,能正确识读施工图。
项目2. 模拟图纸会审:使学生具备校核图纸能力,能发现并解决一般的问题。
项目3. 建筑施工图的补缺修正绘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并能审查修改施工图。
三.实训内容和学时分配四.实训考核实训项目一:识读建筑施工图一.实训目的1、了解建筑工程施施工图纸内容,掌握常见的图例符号;2、学会看懂建筑工程施工图;3、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图常用材料;4、掌握建筑工程的施工顺序、方法,质量管理要点;5、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并结合所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6、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建筑施工图的学习、识图,获得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知识和审图方法、审图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巩固、加深、扩大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毕业实习、就业顶岗打下必要的基础;7、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观念。
二.实训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训内容:查阅有关建筑专业的规范条文,识读建筑施工图。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本建筑工程的工程详细情况,2、本工程施工工序、关键点的施工方法、质量要求、质量保证措施;三.实训方法和具体步骤1、识图准备:复习建筑施工图的常见的图例符号,建筑施工规范、验收标准。
2、识图(1)看标题栏及图纸目录了解工程名称、项目内容、设计日期等。
(2)详细阅读图纸设计说明;了解建设规模、经济技术指标,室内室外的装修标准;重点关注说明中有关材料的选用、技术指标;有关重点部位的关键技术要求。
(3)看总平面图通过阅读总平面图,了解该建筑单体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四邻的用地功能、建筑类型与规模;了解周边自然地形或人工改造地形与建筑单体的关系,如坡地、护坡、水面、绿地等;了解周边道路与建筑单体的关系,如道路的级别、行车类型、宽度、坡度、与建筑物距离等;了解建筑各入口与周边道路的关系,如主持入口的位置、人流车流流线、消防与疏散线路;了解建筑景观,包括从外部多视角动态的对建筑单体的观察、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包括从建筑单体内部对主要外围环境的观察等;了解建筑单体与土地规划红线的关系;了解有关建筑经济指标,如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或退缩间距等。
10大技巧助你看懂施工图,施工图识读其实很简单!
了要建造一幢什么样的建筑,并且具体规定了形状、尺寸、做法和技术要求。
除了较多地接触本工种的图纸外,有时还要结合整个工程图纸看图,才能交圈配合,不出差错。
为此必须学会识图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识图方法。
(1)循序渐进
拿到一份图纸后,先看什么图,后看什么图,应该有主有次,一般是按如下顺序进行:
①首先仔细阅读设计说明,了解建筑物的概况、位置、标高、材料要求、质量标准、施工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在思想上形成一个初步印象;
②接着要看平面图,了解房屋的平面形状、开间、进深、柱网尺寸,各种房间的安排和交通布置,以及门窗位置,对建筑物形成一个平面概念,为看立面图、剖面图打好基础;
③看立面图,以了解建筑物的朝向、层数和层高的变化,以及门窗、外装饰的要求等;
④看剖面图,以大体了解剖面部分的各部位标高变化和室内情况;
⑤最后看结构图,以了解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建筑图与结构图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整个工程的理解;
⑥另外,还必须根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中的索引符号,详细阅读所指的大样图或节点图,做到粗细结合,大小交圈。
装饰施工员-专业基础知识-施工图识读与绘制[单选题]1.在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所使用的图纸,不宜多于()种幅面。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江南博哥)在一个工程设计中,每个专业所使用的图纸,不宜多于两种幅面。
[单选题]2.A1图纸幅面是A3图纸幅面的()。
A.2倍B.4倍C.6倍D.8倍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1国际标准尺寸为:594mm×841mmA3国际标准尺寸为:297mm×420mm[单选题]3.建筑装饰专业制图中,被遮挡部分的轮廓线用()表示。
A.中粗实线B.中粗虚线C.细单点长画线D.细点线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建筑装饰专业制图线见表3-11。
[单选题]4.关于图纸幅面尺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2图幅是A4图幅尺寸的一半B.A2比A1图幅尺寸大C.A3是A4图幅尺寸的二倍D.A3图幅尺寸的大小是594mm×400mm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A1国际标准尺寸为:594mm×841mm;A2国际标准尺寸为:594mm×420mm,是A3纸的两倍;A3国际标准尺寸为:297mm×420mm;A4国际标准尺寸为:210mm×297mm;A5国际标准尺寸为:148mmX210mm。
[单选题]5.设计变更通知单以()幅面为主。
A.A2B.A3C.A4D.A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设计变更通知单以A4幅面为主[单选题]6.透视投影图是根据()绘制的。
A.斜投影法B.平行投影法C.中心投影法D.正投影法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透视投影图是指按中心投影法绘制的单向投影图,是根据中心投影法绘制的,特别适用于画大型建筑物的直观图。
[单选题]7.在某教室内装饰设计剖面图中,图例表示()。
A.钢筋混凝土B.石膏板C.混凝土D.砂砾正确答案:C[单选题]8.横向定位轴线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号。
A.从右向左B.从中间向两侧C.从左至右D.从前向后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横向定位轴线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左至右依次编号。
附:xxxx学院《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作用:本课程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能识读一般建筑的建筑施工图,为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识图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制图的方法,能识读一般建筑装饰构造详图、装饰设计施工详图和初步绘制透视图的能力。
表1 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关系二、课程目标(必填)本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高专的特点设置,并顺应实践领域对学生的要求。
在内容选择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程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分单元、任务进行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本门课程是以“练”为主体的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制图训练过程中。
本课程以训练学生制图与识图技能为目标,能过4个学习情境的学习最终获得建筑制图与识图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是依照制图员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开发学习情景,在教学内容上依照学生认知规律,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情景。
(二)知识目标1、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家现行制图标准,能掌握建筑装饰制图组成的一般知识;2、掌握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图示方法与识读方法;能对建筑装饰构件实物进行图纸绘制;3、能熟练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能识读一般建筑装饰施工图包括构造详图(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室内设计相关行业人才需求所必需的制图人员,能初步学会适应建筑行业的环境。
、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用绘图仪器制图;2、能按照国家现行制图标准,正确绘制常见的工程形体投影图;3、能熟练的识读一般民用建筑施工图;4、会绘制是施工图的放样图;5、具有绘制一般建筑物视图的能力;6、ss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108课时学分:6分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初步后续课程:专题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是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环境艺术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制图的基本原则,能对装饰设计施工图纸的基本内容有个初步系统的认识,理解图纸的要求,能正确识读建筑装饰施工图;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分析制图能力,为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一方面是装饰制图,结合立体几何,增强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是装饰识图,对建筑装饰图纸全面的了解,掌握图中所有符号代表的意义。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建筑装饰制图、建筑装饰识图。
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绘制的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为达到初级设计员应具备的知识做准备。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原则要求设置的。
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项目、任务课程为主题,以设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过程化课程体系。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