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初稿)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目录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公路(客运站)情况基本统计 (3)1、公路基本情况 (3)2、客货运站场基本情况及客(货)运量统计 (9)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 (10)1、指导思想 (10)2、发展原则 (10)3、总体目标 (12)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规划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基础设施一体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运输服务一体化 (16)3、运输管理一体化 (16)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一体化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公路(客运站)情况基本统计1、公路基本情况截止到2010年底,区域内公路总里程为35822.86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15.61%,公路面积密度136.95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省低9.34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5.74公里/万人,比全省高11.33公里/万人。
公路总里程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577公里,占全省的13.5%;一级公路1495.5公里,占全省的18.5%;二级公路3232.1公里,占全省的13.6%;三级公路2938.5公里,占全省的12.2%;四级公路27122.6公里,占全省的16.2%;等外路927公里,占全省的43.3%。
公路总里程按行政等级分,国道906.3公里,占全省的12.1%;省道2393.2公里,占全省的14.4%;县道2893.3公里,占全省的12.4%;乡道5119.6公里,占全省的16.1%;村道22884.1公里,占全省的15.4%;专用公路1686.1公里,占全省的71.1%。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报告各位领导,同志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由省建设厅2008年编制完成,同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于09年12月份正式列入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全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成员作用的桥头堡。
对于增强我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黄河三角洲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 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土地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优势)。
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
鉴于以上的优势和制约因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该区域的发展定位为: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技术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规划积极发展县域城镇,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县城建设,膨胀城市规模,配套建设道路、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
根据定位省人民政府将在土地利用、财税、投融资政策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园区建设等六大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
同时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省预算内投资及专项资金、省基建基金都会向该区域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支持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环保及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
鉴于以上规划,建议:1、充分利用好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机遇,各相关部门仔细研究《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发【2008】13号文件精神,积极与上级各部门联系,密切关注和掌握上级政策措施,特别是资金政策支持方面及重点倾斜扶持政策。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综合规划和整体布局,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该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高效农业: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节水灌溉、高效施肥、精细化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适宜的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 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建设生态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住区,推行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保护黄河流域的湿地、河流和水源地,推动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强化环境执法和污染源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区域合作:推动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和合作,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共享,加强区域交通和物流的建设,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平台。
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与其他省份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提升地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规划的实施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局面。
发展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研究报告编者按根据省委姜异康书记对东营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所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深入谋划事关东营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进一步指导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自去年8月开始,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系列重大问题研究活动,确定了12个方面的重大课题。
目前,各重大课题已形成研究成果。
本报特从即日起刊登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以促进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学习运用的良好氛围。
前言1999年,东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设想。
2001年3月以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
作为“高效生态经济”的首创者和实践者,东营市在保护好黄河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为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与发展规律,进一步确立高效生态经济的技术路线图和政策措施,东营市委、市政府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重大问题的系列研究,“发展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经济”是其中的统领性课题。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规划》精神,从东营市的实际出发,本报告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厘定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构建了高效生态经济的指标体系;明确了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提出了体制机制创新、配套政策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一、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一)条件与机遇1、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情况简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基本情况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常住人口982.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0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9%、10.4%、14.8%、10.4%。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已经具备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
一是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浅海面积1500万亩,黄河冲积每年还可为这里新造土地1.5万多亩。
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二是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向北梯次转移的中间地带。
具有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区位优势。
三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
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初步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
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纺织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7%,黄金加工量占全国的32%,原盐产量占全国的37%,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40%,溴素产量占全国的85%。
拥有中国石油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一批国家级石油科研开发机构,科研实力比较雄厚。
五是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编辑本段规划主战场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滨州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搞好园区和项目的策划,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同时,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
[1]编辑本段规划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精神,现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加快这一地区发展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二、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要进一步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实力。
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紧密合作。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环渤海、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
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编辑本段具体事项前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本规划是指导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规划的近期目标到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背景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已具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条件,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
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
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其中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岩盐储量5900亿吨,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
海岸线近900公里。
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
原油、原盐、纯碱、溴素、金矿等产量分别达到2774万吨、2222万吨、220万吨、18万吨和19吨,占全国的15%、37%、12%、85%和6%,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黄金加工量、纺织和造纸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吨、435亿元、90吨、1600万纱锭和398万吨,占全国的11%、40%、32%、17%和5%。
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县域经济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机遇挑战当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大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港口建设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内联外接的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技术含量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成陆时间较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堤防修复压力较大;大企业嵌入式特征明显,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
(三)战略意义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有利于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有利于加快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这一地区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原则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保护中开发,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产品,维护渤海湾和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安全。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
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陆地海洋统一布局、重要资源统一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加快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山东半岛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促进环渤海地区互动并进、共同繁荣。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
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空间。
(三)功能定位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以国家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入海口为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发挥盐碱地和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探索土地利用管理新模式,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开发,为环渤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
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重点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支撑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区域。
(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三、空间布局依据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