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水通道蛋白结构水通道蛋白是一类在生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它们存在于细胞膜上,形成了细胞膜的一种通道,能够允许水分子快速通过细胞膜。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理解细胞内外液体平衡以及水分运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水通道蛋白最早是在1980年代被发现的,研究者发现一种叫做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简称AQP1)的蛋白质在红细胞膜上表达,能够加速水分子通过细胞膜。
这项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多种水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的结构非常特殊,它们由多个亲水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形成了一条通道,通道中心是一个疏水性的区域,能够排斥离子和其他溶质,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水通道蛋白的结构使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通透性,能够快速而特异地传输水分子。
水通道蛋白的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水通道蛋白。
其中,AQP1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类型中,包括红细胞、肾脏和眼睛等。
AQP1的结构由四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由六个跨膜螺旋组成,形成了一个中央水通道。
除了AQP1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水通道蛋白,如AQP2、AQP3等。
它们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例如,AQP2主要存在于肾脏中,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AQP3主要存在于皮肤和肠道中,参与水分的吸收和散发。
水通道蛋白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水分的传输,它们还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理过程。
例如,水通道蛋白在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细胞的肿胀或收缩,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水通道蛋白能够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水通道蛋白还参与了一些特殊细胞功能的实现。
例如,在肾脏中,水通道蛋白能够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帮助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在眼睛中,水通道蛋白参与了眼内房水的生成和排泄,维持了眼压的稳定。
水通道蛋白的名词解释水通道蛋白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
这些蛋白质以其独特的细胞膜通透性,通常被形容为“细胞的水渠”。
尽管细胞膜对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但水通道蛋白的出现使得水分的跨膜运输变得更加高效和方便。
水通道蛋白主要通过形成一个微小的通道,让水分子直接穿过细胞膜,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
水通道蛋白最早被发现于红细胞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Aquaporin-1(AQP1)的蛋白质。
AQP1被发现能够高效地传输水分子,使其成为研究者们研究水通道蛋白的重要起点。
此后,越来越多的水通道蛋白被发现,它们在各种生物体的细胞膜上广泛存在。
水通道蛋白家族主要包括两类:小分子量蛋白(20~35kDa)和大分子量蛋白(约为50~90kDa)。
小分子量蛋白包括AQP1、AQP2和AQP4等,它们主要负责水分子的传输。
大分子量蛋白则包括AQP0、AQP5和AQP6等,除了与水分交换有关,这些蛋白质还可能参与其他细胞功能的调节。
水通道蛋白在生物体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人体内,水通道蛋白在器官和组织中起着维持水分平衡的关键作用。
当体内水分过多或过少时,水通道蛋白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大量吸收或排泄。
这一过程在保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方面非常重要。
此外,水通道蛋白还在植物、昆虫、微生物等生物体中发挥着类似的功能。
在植物体内,水通道蛋白不仅参与了水分的吸收和输送,还对维持细胞渗透稳定性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昆虫和微生物中,水通道蛋白也发挥着类似的水分调节作用,确保它们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生存和繁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水通道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揭示了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些疾病,如肾脏功能障碍、肿瘤、水肿等,与水通道蛋白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水泵”一样。
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所发现,他与通过X射线晶体学技术确认钾离子通道结构的洛克斐勒大学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的罗德里克·麦金农共同荣获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水分子经过Aquaporin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通道内,内部的偶极力与极性会帮助水分子旋转,以适当角度穿越狭窄的通道,因此Aquaporin的蛋白构形为仅能使水分子通过之原因水通道蛋白的发现编辑Agre等(1988)在分离纯化红细胞膜上的Rh多肽时,发现了一个28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称为形成通道的整合膜蛋白28(channel-forming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CHIP28),1991年完成了其cDNA克隆(Verkman,2003)。
但当时并不知道该蛋白的功能,在进行功能鉴定时,将体外转录合成的CHIP28 mDNA 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发现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并于5 min 内破裂。
为进一步确定其功能,又将其构于蛋白磷脂体内,通过活化能及渗透系数的测定及后来的抑制剂敏感性等研究,证实其为水通道蛋白。
从此确定了细胞膜上存在转运水的特异性通道蛋白,并称CHIP28为Aquaporinl(AQPl)。
水通道蛋白分类编辑AQP0AQP0最初称之为主体内在蛋白(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在晶状体纤维中细胞中表达丰富,与晶状体的透明度有关.AQpo的突变可能导致晶状体水肿和白内障。
小鼠缺乏AQPO将患先天性白内障[61]。
AQP1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种主要蛋白。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王晶桑建利(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水通道蛋白是一个具有跨膜运输水分子功能的蛋白家族。
从1988 年Agre 等发现水通道蛋白起,目前在不同物种中已经发现了200 余种水通道蛋白,其中存在哺乳动物体内的有13 种。
概述了水通道蛋白的结构、组织特异性分布及特异性通透机理。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水分跨膜转运水分子的跨膜转运对维持不同区域的液体平衡和内环境稳态非常重要。
水分子作为一种不带电荷且半径极小的极性分子,很早被证实能通过自由扩散穿透脂质双分子层。
在发现水通道蛋白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这是水分子透过质膜的唯一方式。
但通过实验发现,红细胞和肾小管细胞中水的通透速率之快远非简单扩散强度所能提供的,因此猜测,质膜上可能存在某种通道介导水的转运。
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1988年,Agre等从人类红细胞膜上纯化分离分子量为32X 106的Rh多肽时,偶然鉴定到一种新的分子量为28X 106的整合膜蛋白,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发现这类蛋白也存在于肾脏的近端肾小管中[1],把它称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 CHIP28。
随后,在1991 年Agre 和Preston成功克隆得到了CHIP28的cDNA通过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CHIP28含有6个跨膜区域、2个N-糖基化位点、且N端和C端都位于膜的胞质一侧。
另外,对比CHIP28 与早期从牛晶体纤维中克隆得到的主要内源性蛋白(major intrin sicprotei n,MIP )的DNA序列,发现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
由于很早以前就证实了MIP 家族的成员蛋白参与形成允许水和其他小分子通透的膜通道,因此,推测CHIP28 可能也具有类似功能[2]。
1992 年,Preston 等通过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表达CHIP28,首次证实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
水孔蛋白的鉴定水孔蛋白是一类在细胞膜上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形成通道,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水分的平衡。
本文将从水孔蛋白的发现历史、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水孔蛋白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对细胞膜的穿透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尽管细胞膜是一个由脂质双层组成的结构,但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能够自由地穿过细胞膜。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水通道”假设,即细胞膜上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形成通道,促进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从细胞膜中分离和纯化这种水通道蛋白。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80年代初成功地从红细胞膜中纯化出了一种被称为水孔蛋白的蛋白质。
这项重要的发现为水孔蛋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水孔蛋白的结构非常特殊。
它们由多个蛋白亚基组成,每个亚基都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域,被称为水孔蛋白域。
水孔蛋白域中包含一系列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这些残基在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这种高度保守的结构保证了水孔蛋白的功能稳定性和特异性。
水孔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水分的平衡。
通过形成通道,水孔蛋白能够促进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的跨膜运输。
这种跨膜运输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细胞的渗透调节和水分吸收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水孔蛋白在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
通过研究水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出能够特异性靶向某种疾病的药物,并通过水孔蛋白实现药物的跨膜运输。
其次,水孔蛋白也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利用水孔蛋白对特定物质的识别和传输能力,科学家们可以构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中的添加剂等。
水孔蛋白作为一类在细胞膜上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水孔蛋白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制,为药物研发和生物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水通道的发现——Peter Agre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的Peter Agre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彼得·阿格雷1949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小城诺斯菲尔德,其父Courtland Agre毕业于University of Minnesota 获得了化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曾是3M company 即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的化学专家,负责实验室合成多聚物。
二战后先后成为St. Olaf College 和Augsburg College化学系的一位老师。
Courtland Agre假期喜欢把孩子们带到他的实验室,做些奇妙的“魔术”(如向加入可变色的酸碱指示剂的水中加入酸或碱以改变水的颜色),激发孩子们探求科学奥秘的情趣。
Agre教授选择科学研究这条路和童年时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
童年时另一位对Agre教授影响很大的人是其父之友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
Linus Pauling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
这位大师曾在Agre教授家小住几日。
1954年Pauling教授因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和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获诺贝尔化学奖。
二战后他又因不遗余力地反对核试验,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的战争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获得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也是迄今仅有的两度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
从Agre的童年中,我发现长辈们对孩子的熏陶是很重要的,而Agre证实因为在科学研究的环境下生长,才在小的时候便培养出了对科学的爱好,才能从小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拥有一个远大的梦想。
虽然是细胞生物学的教授,Peter Agre教授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
1967年至1970年,他就读于Minneapolis ,Augsburg College 的化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0年至1974年,进入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在1981年获得医师执照。
水通道蛋白基因水通道蛋白基因是一类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其产物是一种受体蛋白,能够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能够快速、高效地调节水分的进出。
本文将从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发现、结构与功能以及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发现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发现与诺贝尔奖得主皮特·阿格雷(Peter Agre)密不可分。
1992年,阿格雷和他的团队在研究红细胞膜蛋白时,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被命名为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他们通过功能性研究发现,水通道蛋白能够高效地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二、水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水通道蛋白是一种跨膜蛋白,其主要结构特征是存在于细胞膜中的六个跨膜螺旋。
这些跨膜螺旋形成了一个水分子可以通过的微小通道,从而实现水分子的快速跨膜运输。
水通道蛋白的通道是高度选择性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而离子和其他溶质则无法进入。
水通道蛋白通过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起到了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重要作用。
在生理过程中,水通道蛋白能够帮助细胞快速吸收和释放水分,从而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浓度差。
此外,水通道蛋白还参与了细胞的渗透调节、尿液浓缩等重要生理过程。
水通道蛋白基因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在植物中,水通道蛋白基因参与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维持植物体内外水分的平衡,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动物中,水通道蛋白基因则在肾脏、肺部、眼睛等组织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
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异常表达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水通道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肾脏功能障碍和尿液浓缩能力下降,进而引发多种肾脏疾病。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关,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总结:水通道蛋白基因作为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基因,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调节生理过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通道蛋白概述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帮浦”一样。
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所发现,他与通过X射线晶体学技术确认钾离子通道结构的洛克斐勒大学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的罗德里克·麦金农共同荣获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水分子经过Aquaporin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通道内,内部的偶极力与极性会帮助水分子旋转,以适当角度穿越狭窄的通道,因此Aquaporin的蛋白构形为仅能使水分子通过之原因。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Agre等(1988)在分离纯化红细胞膜上的Rh多肽时,发现了一个28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称为形成通道的整合膜蛋白28(channel-forming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CHIP28),1991年完成了其cDNA克隆(Verkman,2003)。
但当时并不知道该蛋白的功能,在进行功能鉴定时,将体外转录合成的CHIP28 eD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发现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并于5 min内破裂。
为进一步确定其功能,又将其构于蛋白磷脂体内,通过活化能及渗透系数的测定及后来的抑制剂敏感性等研究,证实其为水通道蛋白。
从此确定了细胞膜上存在转运水的特异性通道蛋白,并称CHIP28为Aquaporinl(AQPl)。
水通道蛋白分类AQP0AQP0最初称之为主体内在蛋白(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在晶状体纤维中细胞中表达丰富,与晶状体的透明度有关.hQpo的突变可能导致晶状体水肿和白内障。
小鼠缺乏AQPO将患先天性自内障[61。
AQP1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种主要蛋白。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和研究过程教学反思:有时让学生熟悉相关的科技发展热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情境材料,更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由于教材的关系,很多学生无法解决2012年北京高考题,因为不熟悉水通道蛋白相关的知识。
(2012年北京高考试题)科学家为了研究蛋白A的功能,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号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细胞的水通透速率(cm/s×10-4)Ⅱ向卵母细胞注入蛋白A的mRNA 210.0Ⅲ将部分Ⅱ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80.7Ⅳ将部分Ⅲ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188.0(1)将I组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水分子经自由扩散(渗透)穿过膜的____________进入卵母细胞。
(2)将蛋白A的mRNA注入卵母细胞一定时间后,该mRNA____________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膜,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体积____________。
(3)与II组细胞相比,III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____,说明HgC12对蛋白A的功能有________作用。
比较III、IV组的结果,表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____________。
推测HgC1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____________。
(4)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可促进蛋白A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____________的推论。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2)翻译迅速增大(3)明显降低抑制部分恢复空间结构(4)受体重吸收(5)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一、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过程1988年Agre(阿格雷)等在分离纯化红细胞膜上的Rh多肽时,发现了一个28 kD的疏水性跨膜蛋白,称为形成通道的整合膜蛋白28(CHIP28),他们很快分离得到了这种蛋白质,并没出了氨基酸序列,1991年完成了其cDNA克隆,并发现这种蛋白质在吸水能力很强的肾脏和红细胞中含量特别高。
浅析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植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水通道蛋白(也称水孔蛋白,AQPs)促使着水分的双向跨膜运动,它所介导的自由水快速被动地跨生物膜转运,是水进出细胞的主要途径。
第1 次从分子水平上证实细胞膜上存在水转运通道蛋白是Pe-ter Agre 研究小组[1]于1988 年从血红细胞和肾小管中分离纯化出的CHIP28 蛋白,并由实验证明了CHIP28 蛋白具有允许水分子进入的功能。
CHIP28 蛋白也因此被重新命名为l 号水通道蛋白(AQPl)。
第1 个植物水通道蛋白---2-TIP 是Maurel 等[2]于1993 年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中分离出来的。
目前,已经从细菌、酵母、植物、动物中分离出多种水通道蛋白的同源基因,并且证明水通道蛋白除了担负细胞间或细胞内外水分子输导的功能,还参与细胞伸长与分化、气孔运动等生理过程。
本文主要从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组成、结构、生理功能及表达等方面对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介绍。
1 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结构与动物水通道蛋白同属于一个古老的跨膜通道蛋白MIP 超家族。
已经测序的植物基因组揭示植物水通道蛋白是一个超家族:拟南芥中有38 个水通道蛋白基因编码的35 种水通道蛋白同源蛋白,其中10 个属于液泡膜水通道及其类似蛋白,13 个为质膜水通道及其类似蛋白,12 个属于NLM 类。
此外,玉米Zea mays 和水稻Oryza sativa 中分别有35 个和33 个水通道蛋白基因[3]. Johan-son 等[4]根据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和亚细胞定位将水通道蛋白划分为5 个家族:质膜内在蛋白(PIPs),液泡膜内在蛋白(TIPs),类Nodulin26(NOD26)膜内在蛋白(NIPs),小的碱性膜内在蛋白(SIPs)和类GlpF 膜内在蛋白(GIPs)。
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科学家。
1949年生于美国,1974年在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现为该学院生物化学教授和医学教授。
由于发现了细胞膜水通道蛋白,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水通道蛋白发现历程19世纪2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水分子只是以自由扩散形式透过细胞膜,但是后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水分子通过量很少且活化能很高,难以解释水分子以很快速度大量通过细胞膜,且通过菲克第一定律测量出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远高于人造脂质体,并且Posm(渗透水通透系数)/Pdw(扩散水通透系数)>1。
于是当时人们提出细胞膜上很可能存在调控水分子和其他小的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某种通道。
50年代,许多科学家(Arthur K. Solomon in Boston, Alan Finkelstein in New York, Robert Macey in Berkeley, Gheorghe Benga in Romania, Guillermo Whittembury in Venezuela, Mario Parisi in Argentina)通过大量实验证实水分子能快速,大量通过选择性通道进入红细胞,而其他分子或离子(H+)通不过,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唾液腺,肾脏和膀胱(99%的水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利用)中。
尽管科学家做了努力,但由于这种分子通道十分简单,因此始终未能分离并鉴定。
1988年,Peter Agre和他的团队在研究分离提纯兔子Rh血型抗原蛋白(利用抗体—抗原结合特性来鉴定一定分子质量的物质并进行过滤)结果发现抗体与质量接近30kDa的蛋白结合,起初以为是32kDa的抗原水解产物,但是由银光标记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SDS-PAGE)结果显示有一条28kDa的不连续条带。
他们发现此蛋白不被考马斯亮蓝等染液染色,排除了抗原水解产物的可能。
这便引起了Peter Agre的极大兴趣。
背景材料通道蛋白是一类横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能使适宜大小的分子及带电荷的分子通过简单的扩散运动。
通道蛋白分为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它们参与的只是被动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并不与被运输的分子结合,也不会移动。
100多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存在着很多“城门”,它们只允许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出入。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通道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称之为水通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
2000年,彼德?阿格雷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公布了世界第一张分辨率为0.38纳米的高清晰度的立体结构图,详细解释了水分子是如何通过该通道进入细胞膜的(如上图),而其他分子或离子无法通过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水通道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至少发现有13种水通道蛋白,即aqp 0~12。
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
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并且只有在特定刺激发生时才瞬间开放。
1988年,罗德里克?麦金农利用x射线晶体成像技术获得了世界第一张离子通道(取自青霉)的高清晰度照片,并第一次从原子层次揭示了离子通道的工作原理。
麦金农的方法是革命性的,它可以让科学家观测离子在进入离子通道前的状态,在通道中的状态,以及穿过通道后的状态。
很多疾病是由于细胞膜通道功能紊乱造成的。
哮喘发作时,水分子运动在气道阻塞中起重要作用,特别在冷哮喘或运动哮喘时,上皮黏膜下血管(含aqp1)、气管及支气管(含aqp3和aqp4)的肿胀是形成气道阻塞的重要原因。
脑中风病人神经细胞膜上的谷氨酸nmda型受体会被过度活化,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大量进入神经细胞,膜电压发生变化并以正反馈的方式引发更多钙离子的进入,结果使得神经细胞大量死亡。
试题链接1.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这对于完成不同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维持依赖于生物膜的运输。
人类对水通道蛋白的研究
自然界很多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如同一个由城墙围起来的微小城镇,有用的物质不断被运进来,废物被不断运出去。
早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这一微小城镇的城墙中存在着很多“城门”,它们只允许特定的分子或离子出入。
而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人体重量的70%是水,水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那么水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呢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水分子进入细胞膜是靠自由扩散,但后来研究中发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的结构骨架,而水是很难通过脂溶性物质的,那么水是很难进入细胞的,而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那么那么水分子是如何进入细胞的呢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猜测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通道只允许水分子出入,人们称之为水通道。
因为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可以说水通道是最重要的一种细胞膜通道。
尽管科学家发现存在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
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阿格雷把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和去除了这种蛋白的细胞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前者能够吸水,后者不能。
为进一步验证,他又制造了两种人造细胞膜,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则不含这种蛋白。
他将这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
这些充分说明水通道蛋白具有吸收水分子的功能,就是水通道。
2000年,阿格雷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公布了世界第一张水通道蛋白的高清度立体照片。
照片揭示了这种蛋白的特殊结构只允许水分子通过。
水通道的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科学家发现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它的种类很多,仅人体内就有11种。
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比如在人的肾脏中就起着关键的过滤作用。
通常一个成年人每天要产生170升的原尿,这些原尿经肾脏肾小球中的水通道蛋白的过滤,其中大部分水分被人体循环利用,最终只有约1升的尿液排出人体。
阿格雷于20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这是个重大发现,开启了细菌、植物和哺乳动物水通道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之门。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1988年,Agre等从人类红细胞膜上纯化分离分子量为32x10 的Rh多肽时,偶然鉴定到一种新的分子量为28x10 的整合膜蛋白,并且通过免疫印迹发现这类蛋白也存在于肾脏的近端肾小管中⋯,把它称为类通道整合膜蛋白(channel—like integralmembrane protein,CHIP28)。
随后,在1991年Agre和Preston成功克隆得到了CHIP28的eDNA.通过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CHIP28含有6个跨膜区域、2个N一糖基化位点、且N端和C端都位于膜的胞质一侧。
另外,对比CHIP28与早期从牛晶体纤维中克隆得到的主要内源性蛋白(major in—trinsie protein,NIP)的DNA序列,发现二者具有高度同源性。
由于很早以前就证实了MIP 家族的成员蛋白参与形成允许水和其他小分子通透的膜通道,因此,推测CHIP28可能也具有类似功能‘。
1992年,Preston等通过在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表达CHIP28,首次证实它是一种水通道蛋白。
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对水具有极低的渗透性,当向其中显微注射体外转录的CHIP28的RNA后,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迅速膨胀,并于5 min内破裂这一现象表明注射CHIP28的RNA后卯母细胞膜的水通透性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通讯作者确定CHIP28的功能.将提纯的CHIP28构建在蛋白磷脂体中,构建后的蛋白磷脂体对水的通透性增长了50倍.但对尿素却不具备通透性[ 。
这些结果最终证实了CHIP28为水通道蛋白,后来它被命名
为水通道蛋白一1(aquaporin一1,AQP1)。
水通道蛋白分类
AQPO
AQP0最初称之为主体内在蛋白(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在晶状体纤维中细胞中表达丰富,与晶状体的透明度有关.hQpo的突变可能导致晶状体水肿和白内障。
小鼠缺乏AQPO将患先天性自内障
AQP1
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
种主要蛋白。
它可以使红细胞快速膨胀和收缩以适应细胞间渗透性的变化。
AQP1蛋白也存在于
其他组织的细胞中。
AQP1及它的同系物能够让水自由通过(不必结合),但是不允许离子或是其他
的小分子(包括蛋白质)通过。
AQP1是由四个相同的亚基构成,每个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kDa,每个亚基有六个跨膜结构
域,在跨膜结构域2与3、5与6之间有一个环状结构,是水通过的通道。
另外,AQP1的氨基端和羧基端
的氨基酸序列是严格对称的,因此,同源跨膜区(1,4、2,5、3,6)在质膜的脂双层中的方向相反。
AQP1
对水的通透性受氯化汞的可逆性抑制,对汞的敏感位点是结构域5与6之间的189位的半胱氨酸。
其
他几种AQP1与肾功能有关。
Peter Agre教授因发现水通道蛋白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AQPl在质膜中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单体都由6个贯穿膜两面的长a螺旋构成基本骨架,其间还有两个嵌入但不贯穿膜的短a螺旋[4]。
每个单体蛋白的中空部分都形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道,只允许水分子跨膜运输而不允许带电质子或其他离子通过,在功能上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水通道。
A QP1
AQP1是1988年发现的,开始将这种蛋白称为通道形成整合蛋白(CHIP),是人的红细胞膜的一
种主要蛋白。
它可以使红细胞快速膨胀和收缩以适应细胞间渗透性的变化。
AQP1蛋白也存在于
其他组织的细胞中。
AQP1及它的同系物能够让水自由通过(不必结合),但是不允许离子或是其他
的小分子(包括蛋白质)通过。
AQP1是由四个相同的亚基构成,每个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kDa,每个亚基有六个跨膜结构
域,在跨膜结构域2与3、5与6之间有一个环状结构,是水通过的通道。
另外,AQP1的氨基端和羧基端
的氨基酸序列是严格对称的,因此,同源跨膜区(1,4、2,5、3,6)在质膜的脂双层中的方向相反。
AQP1
对水的通透性受氯化汞的可逆性抑制,对汞的敏感位点是结构域5与6之间的189位的半胱氨酸。
其
他几种AQP1与肾功能有关。
Peter Agre教授因发现水通道蛋白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AQPl在质膜中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单体都由6个贯穿膜两面的长a 螺旋构成基本骨架,其间还有两个嵌入但不贯穿膜的短a螺旋[4]。
每个单体蛋白的中空部分都形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道,只允许水分子跨膜运输而不允许带电质子或其他离子通过,在功能上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水通道
水通道蛋白存在位置
水通道蛋白分布广泛,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两栖类、植物、酵母、细菌以及各种各样的有机体中发现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目前已知哺乳类动物体内的水通道蛋白有十三种,其中六种位于肾脏,但科学家对于其他水通道蛋白的存在仍有疑虑。
最受关注的几项水通道蛋白比较如下:
水通道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疏水小分子膜整合蛋白,各种亚型之间蛋白序列及三维结构非常相似。
哺乳动物水通道蛋白的分子大小在26×106 34x10 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9%~52% ]。
因水通道蛋白的三维结构相似,一般以AQP1的结构作为代表。
AQP1是一条由26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单肽链.对比AQP1分子前后半段的氨基酸序列.发现2段序列具有相关性,推测AQP1在进化上可能是通过基因复制而来。
单肽链在细胞膜上往返折叠形成6个Ot螺旋的跨膜区域,并且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
水分子经过Aquaporin时会形成单一纵列,进入弯曲狭窄的通道内,内部的偶极力与极性会帮助水分子旋转,以适当角度穿越狭窄的通道,因此Aquaporin的蛋白构形为仅能使水分子通过之原因。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号11270130
姓名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