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风
- 格式:ppt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0
大历诗风作家作品
大历诗风是指唐代大历时期的诗歌风格,代表作家有刘长卿、韦应物、王维等。
刘长卿的诗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为主,多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韦应物的诗歌则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有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王维的诗歌则融合了山水田园和佛家思想,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以下是部分大历诗风的代表作品:
刘长卿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长沙过贾谊宅》、《送灵澈上人》、《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秋夜寄邱员外》、《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等;王维的《山居秋暝》、《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这些诗歌作品代表了大历诗风的典型特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五章大历诗坛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能够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大历诗风名词解释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是指宋朝以后的文艺发展的一种流派,也又被称为“宋代诗歌”。
大历诗风的特点是抒发了文人对古今历史事件的感悟,通过巧妙运用对比、排比、寓言等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传达出人们对宋代文化思潮的认同。
这种诗风往往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学特色,如五言古诗和七言律诗,以及诗中流传的神话传说。
大历诗风的诗作大多以咏史、哀悼、祭奠、写景和山水游山为主,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历诗风中常见的名词有:
1、“五言古诗”:这是指在宋代及之前的古代诗歌,它以五言押韵的古体诗为主,是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
2、“七言律诗”:这一术语指的是宋朝后期的文学形式,以七言正韵的律诗为主。
3、“意象”:这是一种利用诗中的比喻和暗喻来表达作者的哲理思想的方式。
4、“小令”:这是指宋代以后以偶然形成的五言律诗的一种文学形式。
5、“节奏”:这是指一首诗中所采用的句式,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等。
1、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大历诗风的过渡性1001410063 安政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
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和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中唐前期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汇成了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历诗风”。
宋代的严羽认为:“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沧浪诗话·诗评》)说明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发生重要变化的转折点。
大历风的歌过渡性主要表现在1.诗人心态方面,宁静淡泊代替了狂放豪迈。
大历诗人都是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
他们既有盛唐的入世热情、救世济民的思想和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豪气与激情。
但同时痛苦的现实又使他们提倡一种清净、高雅、淡泊的生活态度。
2. 诗人群体方面,多元化的风格特点代替了山水田园和边塞诗为主的两大群体。
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3.探索诗体的新变。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而在中唐前期,大历诗人已经开始有所探索。
为中唐后期的诗歌再兴奠定基础。
4.总体诗风方面,娴静清致代替了盛唐气象的磅礴气势。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5.各类诗的特点上,哀怨低沉代替了积极昂扬。
反映现实的诗,多冷漠,缺乏经世济民的激情、建功立业的精神。
四大诗说名词解释唐代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上官体:指有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赋、咏物居多,内容含糊,注重诗的形式技巧、崇尚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录:“工五言,不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昌言,故当时颇存有研习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沈宋体: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完成了律诗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后人称律诗为“沈宋体”。
4、盛唐气象:就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归纳,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轻松,技巧柔润,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积极向上坚忍、积极主动鼓舞的时代气息,荡漾着热烈奔放、悲观唯美的青春旋律。
5、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6、韩孟诗派遣: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不平则鸣”之说道,特别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写,Amravati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迁调天道",既要存有创造性的诗思,又必须对物象展开主观anyone。
在诗歌创作中积极主动技术创新,崇尚雄浑诡异之美,后人称作韩孟诗派遣。
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
大历诗风名词解释大历诗风,是唐朝时期的一种风行的诗风,主要流行于唐朝开元时期(713-742年)。
它以脱俗、豪迈、奔放、辞章满纸、场景磅礴等特点而著称。
大历诗风的名词解释如下:1. 脱俗:大历诗风追求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境界。
诗人常常借助山水、空灵的月夜、仙境般的桃花源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超越现实的渴望。
2. 豪迈:大历诗风强调心胸开阔、志向高远的豪情。
诗人们常常以壮志豪言、雄心勃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中英勇、不屈的力量的追求。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等诗句就展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3. 奔放:大历诗风追求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具有奔放的风格。
诗人们常常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抒情表达,展示人生的多彩和情感的丰富。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诗句的奔放恣肆,展示了诗人的个性与风格。
4. 辞章满纸:大历诗风追求诗词章法严谨,词藻华丽,意蕴丰富,字里行间充满诗意。
诗人们常常运用丰富的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情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构树杳如黄犊梦,千门万户生烟网。
”等诗句中的辞章华丽,充满了动人的意象。
5. 场景磅礴:大历诗风追求描绘高山大川、宏伟壮丽的场景。
诗人们常常运用绚丽多彩的描写手法,表达自然风景的壮丽与辽阔。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描述。
总的说来,大历诗风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形式风格、意境表达等方面追求出奇制胜、华美辞章,以及豪放奔放的情感表达,代表了当时诗坛的风气和潮流。
第四编第五章大历诗坛一、单项选择题1.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是()。
A.开元年间B.天宝年间C.大历年间D.景龙年间【解析】C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2.()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A.李白B.杜甫C.韦应物D.刘长卿【解析】C 韦应物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3.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
A.《观田家》B.《寄全椒山中道士》C.《重送裴郎中贬吉州》D.《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解析】D 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
A.《又玄集》B.《才调集》C.《卢纶传》D.《极玄集》【解析】D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的是()。
A.钱起B.卢纶C.李端D.夏侯审【解析】A 钱起才能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6.“大历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同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B.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C.他们长期在江南任职D.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解析】D “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7.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是()。
A.隐逸诗B.山水田园诗C.边塞诗D.咏怀诗【解析】C 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他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
8.“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为宗。
A.李白B.谢朓C.陶渊明D.庄子【解析】B “大历十才子”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
9.顾况号()。
A.华阳山人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太上老君【解析】A 顾况自号华阳山人,又称华阳真逸。
10.在李益诗歌的各种形式中,排名第一的是()。
A.五绝B.五律C.七绝D.七律【解析】C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
11.()的诗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是中唐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