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历诗风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9
第五章大历诗风今天,我们开始讲中唐诗歌。
文学史上所谓的中唐,一般是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算起,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约70年左右。
中唐诗歌又可分为大历和元和两个时期。
从大历到唐德宗贞元(785-804)前这段时间为大历时期,是诗歌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时期。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标志,它像一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人们刮进了万木凋零的萧瑟秋季,在士人心里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大阴影。
在此之前,生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士人,存有强烈的由文事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用武之地,而文士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目睹现实,颇多生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士人青年时期意气风发的生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馀响;而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他是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五章大历诗坛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能够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
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经历安史之乱后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遂露出中唐面目。
代表作有:《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丘员外》、《滁州西涧》、《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许彦周诗话》、《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见访》、《长沙过贾谊宅》等作品。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第五章大历诗风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
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
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历诗风及其特点⼤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历诗风指的是⼤历⾄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批诗⼈的共同创作风貌。
这些诗⼈的⼤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理状态产⽣了明显的变化。
这批诗⼈的⽣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失去了盛唐诗⼈的昂扬精神风貌。
他们的诗不再有李⽩那种⾮凡的⾃信和磅礴的⽓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情怀,⽽是通过描写⾃然⼭⽔的恬静、幽远、清冷甚⾄孤寂来表现⼈⽣的感叹及个⼈内⼼的惆怅。
他们的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量的作品表现出⼀种孤独寂寞的冷落⼼理,追求清雅⾼逸的情调。
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活情趣,虽有风味⽽⽓⾻顿衰。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极盛⾛向衰落的标志,它像⼀股突起的凛烈寒风,霎时就把⼈们刮进了万⽊凋零的萧瑟秋季,在⼠⼈⼼⾥投下了浓云密布的巨⼤阴影。
在此之前,⽣活于和平环境中的⼠⼈,存有强烈的由⽂事⽴致卿相的功名愿望。
可战争爆发后,武将有了⽤武之地,⽽⽂⼠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了。
追忆往昔,恍如隔世,⽬睹现实,颇多⽣不逢时之感,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诗中颇多⽆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
战乱毁掉了这代⼠⼈青年时期意⽓风发的⽣活,带来希望幻灭的黯淡现实。
盛唐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乐观情绪和慷慨⽓势,已成为遥远⽽不绝如缕的馀响;⽽平⼼静⽓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弥漫于整个诗坛。
这⼀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诗⼈,便是“⼤历⼗才⼦”。
唐⼤历间经济⼀度回升、繁荣,政治上出现了短时的升平⽓象,其时⽂坛活跃着⼀群诗⼈。
《新唐书˙卢纶传》:“纶与吉中浮、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历⼗才⼦’。
”⼤历⼗才⼦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第四编第五章大历诗坛一、单项选择题1.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是()。
A.开元年间B.天宝年间C.大历年间D.景龙年间【解析】C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2.()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A.李白B.杜甫C.韦应物D.刘长卿【解析】C 韦应物将田家苦引入了田园牧歌,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至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3.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
A.《观田家》B.《寄全椒山中道士》C.《重送裴郎中贬吉州》D.《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解析】D 刘长卿最为著名的作品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
A.《又玄集》B.《才调集》C.《卢纶传》D.《极玄集》【解析】D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的是()。
A.钱起B.卢纶C.李端D.夏侯审【解析】A 钱起才能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6.“大历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同见于姚合编的《极玄集》B.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C.他们长期在江南任职D.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解析】D “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7.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是()。
A.隐逸诗B.山水田园诗C.边塞诗D.咏怀诗【解析】C 李益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体验,他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
8.“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为宗。
A.李白B.谢朓C.陶渊明D.庄子【解析】B “大历十才子”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
9.顾况号()。
A.华阳山人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太上老君【解析】A 顾况自号华阳山人,又称华阳真逸。
10.在李益诗歌的各种形式中,排名第一的是()。
A.五绝B.五律C.七绝D.七律【解析】C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
11.()的诗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是中唐的先声。
大历诗风特点大历诗风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歌流派,其特点几乎影响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全部进程。
大历诗风,也就是大历文学,指的是从隋朝到宋代,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时期,其特点是风格简洁、婉转优美,具有精辟的语言表达、精妙的情感表达和高明的思想含义的,较之其他古代文学流派而言,其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首先,大历诗歌的主题非常丰富,从宋代起,它的主题从传统的礼仪美德的审美和宗教信仰,转移到生活细节中,克服当时传统文学抒发感情的局限,处理更多生活丰富多彩的主题,如社会活动、名人风采、婚恋、野外游历、农耕乐曲等。
例如《水调歌头》中记叙了崔凤开给孟浩然的酒席,《春晓》记叙了姜夔春晚起来放牛,这些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展示了大历诗风的实际性。
其次,大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极强。
大历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展示性,以婉转优美的语言把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
例如《渭城曲》中把渭城的夜景描绘得怡然自得、清新可爱,把城市的典雅气息传递给读者,这是大历诗歌文学风格特有的特点。
另外,大历诗歌的诗体很多,并且都很完善。
从隋朝至宋朝,大历诗体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楚辞、诗经、尔雅、《楚辞》、《乐府诗集》、《秦观》等。
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楚辞的以抒情辞藻,尔雅的以想象寓言为特点,《楚辞》的以豪放抒情和叙事为特点,《乐府诗集》以朗朗上口和优美悦耳为特点,《秦观》以变换法、结构复杂、节奏激越为特点,这些特点使大历诗歌更加多彩。
此外,大历诗歌的意义也很重要。
它把古老的文学遗产传承下来,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后来的诗人们的审美观,使其创作更加丰富、深刻,同时也影响了古典文学的发展。
总之,大历诗风的特点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有着丰富的主题和诗体,具有很强的意义。
它不但影响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还影响了后世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文艺创作,令中华传统文化受益匪浅。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时期(604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继任者,文律道义的完善,社会秩序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文化意义的时代,而大历诗歌的诞生也是在这样的时期形成和演变的,作为大历朝代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大历诗歌与前代文艺形式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思想和意境也使其成为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历时期的诗歌除了继承汉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外,还表现出独特的特色,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
以下将就大历时期诗歌的风格进行简要概述:
1、关系复杂的表现。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以情感关系的复杂性来表达自己的复杂情感。
他们注重从浓重的情感中抽取出关系的不同角度,甚至能够在表达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时表现出张力和矛盾,使其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和可感性。
2、婉约言语的用法。
大历时期的诗人更加注重婉约的言辞,表达出感情的柔美,使得诗歌的审美标准更加细腻,且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慈悲心态。
3、灵活的文学技巧。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进行创作时,采用灵活的文学技巧赋予诗歌更多的变化,他们能够运用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兴和象征表达等,将诗歌灵动多变、异彩纷呈,令人惊叹。
4、文风明快。
大历时期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结构简洁、语言明快、叙事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诗歌更加优
美流畅,深情动人,且在文学的表现力方面也更加出众。
所以,大历时期的诗歌不仅仅是前代文艺形式的继承者,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大历时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关于人生、社会及道德等诸多不同方面的思考,其独特的文风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明珠。
大历诗风特点
大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以大历皇帝李治在元年(836)建立的皇朝为中心,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历时期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中的诗歌作为它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承载着大历文化特有的思想内涵。
le大历时期的诗歌以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而著称。
其中最为有
名的是“抒情诗”、“悼亡诗”、“祝酒诗”、“祭祀诗”等,体现了大历文人对人生、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对古人的情思、感恩、执着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大历的文化特色。
首先,大历时期的抒情诗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和微妙的气氛,与读者心灵相通,深深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环境的感悟。
同时,大历时期的抒情诗还具有浓郁的悲凉气氛和缠绵悱恻的感情,这有助于表达古人对爱恋和社会,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本质的思考,以及执着的追求和憧憬。
其次,大历时期的悼亡诗更加强调忧伤的情感,具有深刻的认知性,运用最简洁的文字,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并抒发出对丧亡者的悼念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此外,祭祀诗和祝酒诗则更多的是表达了古人对先人的祭祀、敬仰与纪念的情感,为古人传承文化和优秀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大历时期的诗歌也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抒发出宫廷人士美好生活的景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化思想色彩。
大历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宗教性,有些作品甚至对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让
人们看到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大历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充分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社会现实的追求,并强烈展现出古代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思想色彩。
这既是大历时期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现在对大历时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