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作者:————————————————————————————————日期: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 李军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地位:《边城(节选)》处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均是中外名家之作。
他们或展示古典英雄的侠肝义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或揭示封建社会民众的麻木愚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或赞美人间真情与人性美。
人文内涵深厚,艺术各具特色。
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人性,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生活。
2.本课地位: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它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二、学情分析1.本课内容较长,意蕴深刻,但所写内容以情动人,贴近生活,学生感受起来不太难。
2.高中生对小说情节比较感兴趣,可以从情节叙述中简要概括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要能够整体把握小说的内涵,鉴赏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之美,恐怕大多数学生需要老师引导着进行个性化鉴赏,从而一步步提高鉴赏能力。
三、目标确定及教学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2.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影响。
边城的说课稿《边城》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边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边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所选的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说阅读基础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边城》这样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的作品,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可能对小说中的湘西风俗文化感到陌生,对翠翠的爱情心理也难以准确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湘西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体会人性之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体会小说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边城”这一特殊环境的象征意义。
探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美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氛围和情感。
讲授法: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边城》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边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3.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2.领悟文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沈从文先生写给他夫人的家书节选开始:(教师诵读)PPT:“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到了,家乡一定是还有龙船下河。
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还想起我。
翠翠,三三难道我又疯狂了吗?”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绝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
此时,他呼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名字:翠翠、三三。
三三就是沈从文的妻子,咱们合肥“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
翠翠是个迷人的形象,她承载着《边城》全书之魂:爱与美。
二、梳理情节阅读课文,请思考:以端午节或翠翠为关键词,概括第3—6节的重要内容。
第3节眼前的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的热闹场景第4节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看龙舟时巧遇傩送二老第5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翠翠看竞渡时偶遇天保大老第6节眼前的端午节翠翠看到迎亲花轿时情思被撩动从我们共同梳理的故事情节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翠翠展开的有三个关键词:1.环境(茶峒城、端午节的氛围);2.翠翠的少女情怀;3.二老傩送。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年龄遇上合适的人。
三、合适的环境:边城、端午节1.边城的特点,结合第一段来分析概括。
明确:偏僻、安宁、淳朴,远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是没被打扰的安宁与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写的是端午节,其实文章也写了中秋节和过年,但为什么要以端午节为重点?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评引导:端午节的活动内容有喝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比赛。
特点:端午节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恰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边城教案及说课稿(5篇)第一篇:边城教案及说课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散文语言的精练、生动;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团结精神、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2、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导入谜语: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
(打一食品)粽子!我们在哪个传统节日里吃粽子呢?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这样一首七绝“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呀?纪念屈原的!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相传沿江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抢救屈原,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江里的鱼虾蛟龙咬噬屈原的尸体。
从那以后包粽子、赛龙舟便成为一种习俗沿袭至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形成了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湖南湘西地区端午节习俗的散文《端午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仅仅是小学毕业,后来却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完全是自学成才。
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描绘了湘西地区宁静的山水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
这篇课文《端午日》就是节选自中篇小说《边城》中的民俗风情描写。
三、扫清字词障碍1、注音蘸酒(zhàn)茶峒(dînɡ)伶俐(línɡlì)擂鼓(lèi)呐喊(nà)铛铛(dānɡ)老鹳河(ɡuàn)戍军(shù)泅水(qiú)2、解词伶俐:灵活。
《边城》说课稿《边城》说课稿(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说的篇目是《边城(节选)》,是高二年级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必修五第一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小说,三篇小说题材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也不尽相同,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文章分析《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作者描写湘西秀丽风光、纯朴民风旨在表现“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好其分的说明”。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节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竟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
祖父拿天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以至魂不守舍。
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愿,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著。
这种情感上的执著,以及拒绝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第六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这四节小说,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让学生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认识翠翠、认识爷爷,并通过他们来体会作品中的风俗美与人情美。
二、教法学法本单元训练重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
边城说课稿高中语文《边城》说课稿一、说教材《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的沈从文先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应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本单元是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单元目标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所以,本课的鉴赏既要求我们对之前所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回顾巩固,也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探究主题的能力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对学生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2、说学情在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三篇小说,所以学生对小说常识和小说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而忽略了文本中通过语言、动作、深情、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挖掘小说主旨。
此阶段的高中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合作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围绕教学重难点,提高讨论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把握文本,理解主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分析概述,结合着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边城高中语文课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边城》是一篇小说,但更像一首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
整部小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边城高中语文课文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高中语文课文说课稿设问: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稍听片刻)请学生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上做出总结。
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者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读者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这叫‘读出了自己’。
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
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
假如现在拿一本关于基因的书给我们看,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们看,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这并不说明我们读懂了,我们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们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们看过很多遍的散文或小说给我们,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们读懂了。
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
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
‘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
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同学们对某一段话不理解,或者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不理解,都可以提出来研究。
我刚才说了,‘读出问题’,就是‘研究’。
这是今天在上这课之前我想带给大家的读书心得。
下面我们进入《边城》的学习。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而我最感动于祖父和翠翠之间,翠翠和天保兄弟之间的情爱之歌。
这首歌,调很低,他们在唱,我们在听......只是这首歌唱得太累,太久,太曲折,最终没能够画上一个完美而干脆的休止符。
边城的说课稿《边城》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一、说教材《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小说。
这部作品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这篇小说语言优美,韵味悠长,如诗如画的风景描写,细腻动人的人物刻画,以及淳朴真挚的情感表达,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学生能够领略到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也能对人性美、人情美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二、说学情咱们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美好情感和人性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但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的限制,他们在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的主题内涵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说,我曾经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讨论过一篇小说,里面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当时就有不少同学感到困惑,理不清头绪。
所以在教学《边城》时,我们得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其纯真善良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作者所表达的对人性美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边城的世界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小说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边城》说课稿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边城》,本课属于小说阅读与欣赏课。
在认真阅读教材和深刻体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的说课设计如下:一、说教材备课,首先要备的就是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小说《边城》的节选内容。
本单元三篇小说题材各异,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学情高中学生虽然缺少生活积淀,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识。
《边城》的主题“爱与美”不需要生硬的学习,需要的是心灵的熏染和碰撞。
爱与美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和体验,学生对此应该更容易产生共鸣。
学习这篇小说,我希望他们的心灵哪怕是震颤一下也好。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情节结构,品读文中描写环境和心理的语段。
2 感受湘西边地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似水柔情的人性美以及翠翠美好朦胧的爱情。
过程与方法要求课前预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上通过品味赏析、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有所感悟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最终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文中作者构筑的爱与美的理想世界,品味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净化内心,荡涤灵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为何以此为教学重难点:《边城》这篇美丽的文字中永恒的主题是“爱与美”,它有着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
五、说教法学法分析了教材,学情,确立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这些就可以确定教法和学法了。
因为好的方法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边城》说课稿注:绿色部分可不写黑板上或只写关键词《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清新灵秀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远湘西的爱情故事。
作品语言自然优美,充满山水绿意,展现了人性中的真诚、淳朴和善良,突出地体现了沈从文的写作风格。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2.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重点)3.帮助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清新灵秀的写作风格,这种优美的文风和娴熟的手法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因此,我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为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而由于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深沉,因此本课的难点在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写作特色难点: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语言清新流畅,极富美感。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美,理解文章大体意脉,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多媒体应用:《边城》曾在8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我可以选取播放电影片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
3.讨论法: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在清新优美之外,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可以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挖掘这些描写所隐含的情感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背景介绍:①沈从文:(生平简介)②边城:“边城”就是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古城。
那里山明水秀,一条沱江蜿蜒而过,两岸木制的民居,水边有浣衣的苗族和土家族姑娘。
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人们才能生发出如此单纯美好的爱情。
2. 课文分析:①故事情节(简述、划分段落)②语言特色:清新流畅、自然优美、舒缓朴实又充满灵气③写作手法:以景物描写蕴含感情、烘托意境;人物对话淳朴生动,鲜明体现人物性格。
3. 思想感情:对故乡的眷恋深情,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展现和赞美,对人生变幻的深沉感触。
4. 总结和深化: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虽然故事有个伤感的结局,但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人性的美,结尾的那句话又体现着变幻莫测的可能。
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作者:————————————————————————————————日期: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节选)》说课稿■ 李军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地位:《边城(节选)》处在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课文均是中外名家之作。
他们或展示古典英雄的侠肝义胆,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或揭示封建社会民众的麻木愚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或赞美人间真情与人性美。
人文内涵深厚,艺术各具特色。
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人性,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味生活。
2.本课地位: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它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二、学情分析1.本课内容较长,意蕴深刻,但所写内容以情动人,贴近生活,学生感受起来不太难。
2.高中生对小说情节比较感兴趣,可以从情节叙述中简要概括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要能够整体把握小说的内涵,鉴赏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之美,恐怕大多数学生需要老师引导着进行个性化鉴赏,从而一步步提高鉴赏能力。
三、目标确定及教学法(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2.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法1.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及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展开阅读。
2.创设情境法设情景让学生更容易体味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
四、说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第二环节:课堂教学(一)以情动人,导入新课(二)预习交流,分享成果(三)简叙情节,感知文意(四)深入文本,体会情感1.细读情节,找出多种情感2.精读语段,体味湘西风俗美3.研读语段,体会人性美(五)整合情节,探求主旨五、整体设计意图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故将题目命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1.有条件的学校可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若条件不允许,准备湘西风光图片。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和环境描写,初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沈从文作品的风格。
3.语言积累蘸(zhàn)酒茶峒(dònɡ) 老鹳(ɡuàn)河傩(nuó)送气氽(tǔn) 碧溪岨(jū) 鞶(pán)鼓镇筸(gān) 糍(cí)粑(bā)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为语文学习的一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小说的习惯。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一)以情动人,引入新课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苗族。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人。
十三岁就参加预备兵训练,后正式入伍,其早期创作大多是写童年生活和青少年行伍生活,具有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1931年以后的创作转向现实生活,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表现着作家所向往的人情和人性美。
作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创作成熟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导入新课:“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这副对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丰富可感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一段段感人的情感。
它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副对联构建的世界,去体会此情此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以文中真情触动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预习交流,分享成果交流预习第3题。
步骤:(1)各小组二号在黑板上写答案,组长组织成员讨论订正。
(2)用红笔在黑板上纠错。
(3)全班齐读词语两遍。
(三)简叙情节,感知文意1.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预设:第三章风情民俗第四章往事如梦第五章心事有谁知第六章心头涟漪设计意图:小说情节中含有相对独立的小情节,让学生养成分析小情节,把握大情节的习惯,培养学生归纳局部小情节的能力。
2.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仿照下边例句造句。
例句:《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参考:《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
《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
《边城》是老妪絮絮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
《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谈感受,初步领会小说的主要风格,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四)深入文本,体会情感1.“虎耳草”在文中有什么意义?点拨:纵观全文,虎耳草这一细节伴随歌声出现,伴随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了翠翠的爱情从朦朦胧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
学生答:虎耳草俗称金钱荷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形的东西美丽,如意(如同心结)。
所以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联系诗歌当中的意象分析法,抓住典型特征分析蕴含感情意义。
2.了解整篇小说梗概后对翠翠的初步印象,完成对翠翠形象的整体感知。
学生:美丽、善良、至纯至真……明确: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加以分析人物形象。
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习分析爷爷、顺顺、天宝、傩送的形象。
3.节选部分主要表达了人类哪些“爱”?预设: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边城百姓间的睦邻之情。
步骤:1.独立完成。
2.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训练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五)整合情节,探求主旨1.回顾全文,梳理情节,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归纳: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性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全局,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等分析小说主旨的能力。
2.延伸扩展:试把翠翠心理与以下诗歌的主人公心理相比较(以学生讨论方式进行)。
多媒体课件显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明确:《诗经·郑风·子衿》表明一位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悠悠我心”表明绵长的忧思,表明女子内心对情人想念不已。
《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选取了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炽烈。
应该说这位女子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比,显得含蓄、羞涩。
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的爷爷也没有启齿。
翠翠仿佛活在梦幻中,她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微妙的,是别人,包括爷爷所无法体会的。
这也是造成日后悲剧的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例举不同作品中的不同典型人物,加以性格,环境等不同因素的比较,让学生分析得出不同人物不同结局的原因。
(六)课堂总结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
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
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般的美!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语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对于这篇小说,学生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去感悟。
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环绕生活而锻炼写作的机会。
板书设计:★作者单位:云南澄江县第一中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