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葡萄糖苷酶1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6
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使用说明货号:G8820规格:1g/5g级别:BR其他名称:α-D-葡萄糖苷酶;α-葡糖苷酶CAS号:9001-42-7提取来源:黑曲霉产品简介: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EC 3.2.1.20)又被称为α-葡萄糖苷水解酶或葡萄糖基转移酶(GTase),是一种α-D-葡萄糖苷酶。
它可以从低聚糖类底物的非还原末端切开α-1,4-糖苷键释放出葡萄糖,或将游离的葡萄糖残基转移到另一糖类底物形成α-1,6-糖苷键,从而得到非发酵性的低聚糖。
α-葡萄糖苷酶来源广泛,在人体糖原的降解和动植物、微生物的糖类代谢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α-葡萄糖苷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医学应用等行业。
酶活定义:每小时产生1μg葡萄糖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α-葡萄糖苷酶活力单位。
酶活检测方法:参见QB2525-2001。
产品特性:酶活力:300000U/g最适作用温度:50℃,合适的作用温度:50-55℃。
最适作用pH:5.0,合适的作用pH:4.8-5.4。
外观:淡白色粉末或淡黄色液体,分子量约为68.5KD,无臭无味,溶于水,不溶于乙醚和乙醇。
用途:生化研究。
能水解葡萄糖苷(Glucoside)成葡萄糖和其他组成物质,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剂功能的蛋白质。
本产品的建议添加量为800U/g干物质,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添加量。
抑制剂:铜、钛、钴等金属离子对本品有一定的影响。
铅、铝、锌等金属离子对本品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贮存:建议密封储藏于干燥、低温的环境中(≤25℃),最好在冷藏条件下(4-8℃)储藏。
25℃以下,液体可以储存3个月,保质期内酶活不会降低于产品标示的活力;4℃以下,可较长时间储存。
β—葡萄糖苷酶及其应用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葡萄糖苷键的酶,其中β-葡萄糖苷键是指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它们的1,4-连接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β—葡萄糖苷酶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食品、饲料、制浆造纸、纺织、医药和生物技术等。
其中,食品工业是β—葡萄糖苷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β—葡萄糖苷酶可用于在啤酒酿造、葡萄酒酿造和果汁制造等过程中去除黏多糖和增加果汁的浓度;在奶制品生产中可用于降低乳糖含量;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可以提高果糖含量,改善产品特性。
饲料工业中,β—葡萄糖苷酶可用于饲料的加工和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制浆造纸工业中,β—葡萄糖苷酶可以用于分解木质素,降低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纺织工业中,β—葡萄糖苷酶可以用于纤维处理,提高纤维的柔软度和手感。
在医药领域,β—葡萄糖苷酶可以用于治疗乳糖不耐症、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相关疾病。
在生物技术领域,β—葡萄糖苷酶可用于DNA分离和纯化,以及大规模葡萄糖苷化学的合成。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还包括其在饲料和食品上的转基因应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改变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和表达,以生产具有特定特性的基因工程饲料或食品。
例如,科学家可以将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从细菌或植物中提取出来,再将其转移至奶牛或猪等动物的DNA中,以提高这些动物消化谷物的能力。
此外,β—葡萄糖苷酶还可用于改善植物纤维素的转化过程,使得植物能够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总之,β—葡萄糖苷酶在生物学、生化学和应用领域均有重要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制浆造纸、纺织、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性质和应用,并进一步发展可能的转基因应用。
α-葡萄糖苷酶
α-葡萄糖苷酶介绍:
根据国际生化联合会(IVB)采纳的酶学委会(EC)提出的系统命名及系统分类将酶分为6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裂合酶、异构酶、水解酶。
α-葡萄糖苷酶为水解酶的一种。
测定酶类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做的项目之一。
α-葡萄糖苷酶正常值:
血清或血浆[20]:
习惯单位:467±135mU/g蛋白质(±s)
法定单位:467±135U/kg蛋白质
α-葡萄糖苷酶临床意义:
(1)羊水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尿中α-Glucosidase活力下降或缺乏:Ⅱ型糖原积累症。
(2)血清中α-Glucosidase活力下降:见于男性不育症(如:精索静脉曲张、精子缺乏或精子活动力下降),并常见于输精管切除后。
α-葡萄糖苷酶注意事项:
随羊水细胞培养时间延长G-6-P酶活力增加。
若培养时间过短或未加热处理。
则pH4/pH6值可能对正常胎儿提供错误的数据信息。
(1)α-Glucosidase有二种:一种最适pH是4.0,对热稳定,此酶在Ⅱ型糖原积累症中减少;另一种最适pH为6.0,对热不稳定,且对Ⅱ型糖原积累症无诊断价值。
(2)产前诊断Ⅱ型糖原积累症可通过分析羊水细胞的α-Glueosidase水平来实现。
(3)Ⅱ型糖原积累症患者心脏、骨骼肌、肝、皮肤成纤维细胞、尿和白细胞中α-Glueosidase水平均下降。
α-葡萄糖苷酶检查过程:
暂无相关信息。
前言:谷类淀粉的许多特性决定其最终用途,这些取决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率。
这些特性包括糊化和凝胶化,溶解度,抗性淀粉的形成以及整颗大米的烹饪和构造特性。
因此,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是淀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的质量参数。
最常用的测定谷物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是利用电势,电流测定或直链淀粉的碘结合能力比色测定直链淀粉-碘色合配合物。
然而,这些方法具有不确定性。
支链淀粉-碘复合物也可以形成,这样降低了利用非比色法测定的游离碘离子的浓度,并且用比色法测量时,该复合物可能和直链淀粉-碘复合物吸收相同波长的光。
这种复合物致使直链淀粉的测定含量超过实际含量,需要进行校正。
Gibson等详细列举了使用这些方法所遇到的许多其他问题。
支链淀粉结合ConA的特殊复合物为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而且不存在不确定性问题。
在指定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的条件下,ConA特异性结合分支多糖并形成沉淀,这种结合以多个非还原性末端基团上的α-D-吡喃葡萄糖基或α-D-吡喃甘露糖基单位为基础。
因此,ConA可以有效结合淀粉中的支链淀粉成分,但是不能结合线性为主的直链淀粉成分。
此方法是Yun和Matheson改进的ConA方法。
分析之前用乙醇预处理去除脂质。
原理:淀粉样品通过加热完全地溶解在二甲基亚砜(DMSO)里。
用乙醇沉淀淀粉去除其中的脂质,回收沉淀的淀粉。
用醋酸/盐溶液溶解沉淀的样品,加入ConA,特异性沉淀支链淀粉,离心去除沉淀。
单位体积上清液中的直链淀粉用酶水解为D-葡萄糖,然后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试剂进行测定。
另外一份单位体积醋酸/盐溶液中的总淀粉同样用酶水解为D-葡萄糖,然后加入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用比色法测定。
根据ConA沉淀样品的上清液和与总淀粉样品中的GOPOD在510 nm处的吸光光度值之比判断直链淀粉在总淀粉中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纯淀粉和谷物粉。
精确性样品如为纯淀粉,相对标准偏差为<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原理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苷酶活性来降低
血糖水平的药物。
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在肠道内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酶,它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和其他单糖,从而使其能够被人
体吸收利用。
因此,通过抑制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可以减缓碳水化
合物的分解和吸收,进而降低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
药物。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降低血糖:
1.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
的分解,使其不易被吸收。
这样一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
停留的时间变长,降低了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从而减少了血糖的上升。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一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可以提高细胞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降低血
糖水平。
3. 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可以减少肝
脏对葡萄糖的产生,降低了血糖水平。
4. 控制食欲,一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可以通过控制食欲,减
少食物摄入,从而降低了血糖水平。
总的来说,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是一种有效的降糖药物。
然而,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要慎重,
因为它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消化不良、腹泻等。
因此,在使
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时,应遵医嘱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带来的不良
影响。
总之,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葡萄糖的分解和吸收,提高
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等多种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药物。
然而,使用时需要慎重,遵医
嘱使用,以避免不良影响。
1, 4-葡萄糖苷酶结构式
1, 4-葡萄糖苷酶是一种酶,也被称为α-葡萄糖苷酶,它是一种糖苷酶,主要作用是水解α-葡萄糖苷键。
由于你没有指定具体的1,4-葡萄糖苷酶的种类,所以我将给出一般的描述。
1,4-葡萄糖苷酶的结构式通常是指其化学结构,它由氨基酸组成,具体结构式可能因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葡萄糖苷酶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立体构型和活性中心。
这些氨基酸残基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赋予酶以特定的催化活性。
1,4-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中心通常包括催化水解反应所需的氨基酸残基,这些残基能够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的水解反应。
具体的结构式可能需要通过X射线晶体学等技术来确定。
不同来源的1,4-葡萄糖苷酶可能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细节,但它们都属于糖苷酶家族,具有类似的催化机制和结构特征。
总的来说,1,4-葡萄糖苷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多种生物体内都起着关键的生物学作用,其结构复杂多样,但都具有特定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特征。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什么叫做糖化?其目的是什么3.1 什么叫做糖化?其目的是什么?淀粉质原料通过蒸煮以后,把颗粒状态的淀粉变成了溶解状态的糊精,这时的糊精还不能被酵母直接利用,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还必须采取添加糖化剂(麸曲、液体曲、糖化酶)的办法,把醪液中的淀粉、糊精转化为可发酵性糖等物质后,才能被酵母所利用,发酵产生酒精。
这个将可溶性淀粉、糊精转化为糖的过程,生产中就叫做糖化。
其转化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P>淀粉糖化的目的,是通过糖化剂中的曲霉菌体里所具有的各种酶系作用,将淀粉、糊精进行水解。
其中所含的α-淀粉酶(又叫做液化酶)能使淀粉液化,醪液粘度下降,有利于醪液输送和酵母的发酵,它还能将淀粉中的直键淀粉最终水解,生成87%的麦芽糖和13%的葡萄糖。
利用菌种中淀粉1,4葡萄糖苷酶(也叫做糖化酶)或者叫做葡萄糖生成酶,作用于淀粉分子中结合的1,4糖苷键,从分子长链的非还原端,一个一个地水解为葡萄糖水子,虽然它不能切断1,6键,但是切到分支点时可绕过1,6键而将1,4键水解,水解后的产物几乎全部生成萄萄糖。
该酶也能分解麦芽糖,生成两分子的葡萄糖。
利用糖化酶中的1,6葡萄糖苷酶,分解醪液中的界限糊精,生成可发酵性糖。
利用菌体中的磷酸糊精酶,使醪液中磷酸与醇式羟基结合成酯的磷酸糊精水解成为葡萄糖,同时释出磷酸。
利用其中的单宁酶、果胶酶分解原料中所含的单宁和果胶质,从而减少生产中的有害物质。
利用蛋白酶分解原料中的蛋白质,生成酵母的营养物质--蛋白陈或肽。
糖化酶系中,还有一种转移葡萄糖苷酶,它的作用是把可发酵糖变成不发酵性糖如异麦芽糖或潘糖,糖化剂中,该酶含量越少越好。
总之,糖化的作用也就是把溶解状态的淀粉、糊精转化为能够被酵母利用的可发酵性物质(当然也有不发酵性物质生成,这主要是由于转移葡萄糖苷酶等的作用),降低醪液的粘度,有利于酵母的发酵和酵液的输送。
3.2 什么叫做糖化力?糖化力是生产中用来测定液体或固体曲中淀粉1,4葡萄糖苷酶和淀粉1,6萄萄糖苷酶转化可溶性淀粉生成糖的能力。
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各种酶的作用糖化是一种将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其中麦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麦芽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在糖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实现淀粉的分解和转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麦芽中各种酶的作用。
第一种酶是淀粉酶,它是一种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小分子的酶。
在糖化过程中,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糊精等糖类物质。
这些糖类物质是糖化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它们会为发酵提供养分和能量。
第二种酶是β-淀粉酶,它在糖化过程中起到了补充淀粉酶的作用。
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较短的链状分子,进一步提高淀粉的可溶性。
这样,淀粉酶和β-淀粉酶共同作用,能够更加高效地将淀粉转化为糖类物质。
第三种酶是α-淀粉酶,它能够将淀粉中的α-1,6-葡萄糖键剪断,从而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类物质。
α-淀粉酶在糖化过程中起到了进一步加速淀粉分解的作用,使得糖化过程更加迅速和高效。
第四种酶是糖化酶,它是一种能够将麦芽糖转化为葡萄糖的酶。
在糖化过程中,糖化酶能够将麦芽糖分解为两个葡萄糖分子,从而提高糖化反应的速率。
第五种酶是α-葡萄糖苷酶,它能够将糊精分解为葡萄糖分子。
糊精是淀粉分解后形成的一种多糖物质,通过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可以将糊精进一步转化为可溶性的葡萄糖。
以上是麦芽中各种酶在糖化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酶通过协同作用,将淀粉分解为各种糖类物质,为发酵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糖化过程中的麦芽酶不仅能够提高发酵的效率,还能够改善酒的口感和风味。
需要注意的是,糖化过程中麦芽中各种酶的作用是有一定顺序和条件的。
淀粉酶首先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糖类分子,然后β-淀粉酶和α-淀粉酶进一步加速淀粉的分解。
最后,糖化酶和α-葡萄糖苷酶将糖类物质转化为更简单的葡萄糖分子。
这一系列酶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淀粉到糖类的转化。
总结起来,麦芽中的酶在糖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淀粉酶、β-淀粉酶、α-淀粉酶、糖化酶和α-葡萄糖苷酶通过协同作用,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糖类物质,为发酵提供养分和能量。
血清中的α—葡萄糖酶的正常范围是体内葡萄糖代谢的重要指标。
α—glucosidase是一种酶,在将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糖,如葡萄糖和麦芽糖中发挥关键作用。
主要产于小肠,参与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最后阶段。
血清中α—glucosidase酶的正常范围可能因芳龄,性莂和基本健康状况等若干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成人血清中的α—glucosidase酶的正常范围在2。
7至9。
4 U、L之间。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一范围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可能略有不同,因此最好与保健专业人员协商,以解释测试结果。
还必须考虑到某些医疗条件和药物会影响血清中的α—glucosidase酶水平。
肝脏疾病患者在血清中的α—glucosidase酶含量可能高于正常水平,而肠道紊乱患者的含量可能较低。
某些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口服避孕药,也会影响血清中的α—葡萄糖酶水平。
一个值得考虑的有趣案例研究是糖尿病对α—glucosidase酶水平的影响。
在患有糖尿病的个人中,身体调节血糖水平的能力往往有缺陷。
这会导致血清中α—glucosidase酶的含量发生变化,因为身体会挣扎于有效分解和吸收碳水化合物。
正在进行的研究侧重于了解α—glucosidase酶水平作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标志的潜在作用。
血清中α—glucosidase酶的正常范围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标志,可以
提供对整体健康的宝贵见解。
必须考虑个别因素,并与保健专业人员协商,以准确解释检测结果。
正在对α—glucosidase酶在各种健康条件下的作用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临床意义。
淀粉的改性方法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聚糖,由葡萄糖分子经α-D-1,4-糖苷键连接形成分支链状的结构。
它在食品、纺织、造纸等工业中拥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淀粉本身的性质限制了其在一些特定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对淀粉进行改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淀粉的改性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酶改性三种主要类型。
物理改性主要通过改变淀粉颗粒大小、结构和形态来改善其性质;化学改性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引入新的化学结构或取代一些官能团来改变淀粉的性质;酶改性主要利用酶催化反应改变淀粉分子结构。
一、物理改性方法:1. 过滤技术:通过机械过滤将颗粒较大的淀粉去除,从而获得更细小的淀粉颗粒。
细小的颗粒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淀粉的溶解度和黏度。
2. 研磨技术:通过研磨将淀粉颗粒细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和吸水性。
3. 膨化技术:利用高温和高压使淀粉颗粒膨胀,形成膨化淀粉。
膨化淀粉在食品加工中能够增加产品的体积和口感。
4. 乳化技术:将淀粉与油脂等低极性物质乳化后干燥,使淀粉成为微细粒子,从而改善其流动性和溶解性。
二、化学改性方法:1. 酯化反应:通过与酸酐或酸酐的混合物反应,将酸基或酸酐基固定在淀粉分子上。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淀粉的疏水性、耐热性和耐酸性。
2. 氧化反应:通过使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引入羧酸基或醛基到淀粉分子上。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淀粉的胶凝性和黏性。
3. 磷酸化反应:通过使用磷酸酯化合物,将磷酸基引入淀粉分子上。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淀粉的抗湿性和增粘性。
4. 硝化反应:通过使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将硝基引入淀粉分子上。
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提高淀粉的爆破性能。
三、酶改性方法:1. 分支酶改性:利用α-1,6-葡萄糖苷酶将淀粉分子内的α-1,4-糖苷键切割,形成更多的分支点。
这能提高淀粉的溶液稳定性和黏度。
2. 转移酶改性:利用α-1,4-葡萄糖苷酶将淀粉分子内的葡萄糖残基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形成更长的链。
申报资料
Dossier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New food additive
转葡糖苷酶Transglucosidase
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
2、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通用名称:转葡糖苷酶Transglucosidase
来源:李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供体: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功能分类:加工助剂食品用酶制剂
使用范围:主要应用于谷物加工,如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
用量: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在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中的
推荐使用量为每吨干淀粉0.5-1.5公斤。
3、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
该商业化的转葡糖苷酶产品将替代本公司目前的由黑曲霉生产的转葡糖苷酶。
李氏木霉是公认安全且产蛋白能力较高的微生物。
本公司经过多年对该菌种基因、代谢能力的研究与改良,将其作为宿主菌开发并进行DNA重组表达。
我们所开发的李氏木霉生产菌(表达了天然黑曲霉的转葡糖苷酶基因)与传统的黑曲霉相比,李氏木霉产酶的效率更高,生产过程更加稳定,从而节约了宝贵的资源,包括原料、能源和水,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李氏木霉比传统的黑曲霉的生产更有优势。
该酶的使用与目前由黑曲霉生产的转葡糖苷酶相同。
使用转葡糖苷酶的主要目的是把谷物淀粉中的低聚麦芽糖转化为低聚异麦芽糖(IMO)。
在上述应用中,该酶可同时催化α-D-低聚葡萄糖的水解和转苷反应。
转苷反应主要发生在葡萄糖基的6-OH上,从而使D-葡萄糖转化为异麦芽糖,以及从麦芽糖转化成潘糖。
转苷反应也可发生在D-葡萄糖基的2-OH或3-OH上,形成曲二糖和糖化曲二糖,一部分还发生在4-OH上形成麦芽糖。
该酶作用于麦芽糖,可以产生等摩尔浓度的潘糖(4-α-葡糖基麦芽糖)和葡萄糖。
转苷反应的结果是低聚麦芽糖被转化成低聚异麦芽糖。
4、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4.1质量规格要求和检验方法
转葡糖苷酶为食品用酶制剂,其质量规格要求和检验方法符合GB 25594-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工业用酶制剂》的规定。
4.2生产使用工艺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原理: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主要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经α-淀粉酶、β-淀粉酶水解生成以麦芽糖为主要成分的糖液,再经转葡糖苷酶反应,得到含有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等为主要成分的低聚异麦芽糖(IMO)。
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工艺:
4.3食品中该酶制剂检验方法的情况说明:
该酶制剂为加工助剂。
在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工艺中的添加量为0.5-1.5 公斤/吨干淀粉。
经过约48小时的反应之后,加热到约80℃使酶失活。
随后通过活性炭处理脱色,并经过离子交换,该酶已被除去, 在低聚异麦芽糖最终产品中不存在,这与酶法生产葡萄糖或麦芽糖产品中广泛使用的其他淀粉酶的情况一致。
目前国内外均未建立食品中该酶制剂的检验方法。
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