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案-第四章血液循环-6学时
- 格式:docx
- 大小:59.20 KB
- 文档页数:16
《⽣理学基础》教案教学提纲《⽣理学基础》教案《⽣理学基础》教案编号:1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2《⽣理学基础》教案编号:3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液对⽣命存在的重要性三.图⽰⾎液的组成,⾎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和视频讲解⾎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等五.教学⼩结与检测1、复习⾎液组成和理化特性2、何为⾎浆渗透压?其⽣理意义是什么?3、重点复习检测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2)红细胞⽣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3)红细胞⽣成与调节4、⽩细胞和⾎⼩板的功能和⽣理特性⽣理性⽌⾎:什么是⽌⾎时间?⽣理性⽌⾎的基本过程?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学⽣⼗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效果好。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4《⽣理学基础》教案编号:5六、教学⼩结与检测:1、试述⼼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特点和各期产⽣的机理。
2、什么是⼼肌电⽣理学特性?影响⼼肌电⽣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肌⾃律性?⼼脏⾃律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电图各波、各时段和各时期所代表的⽣理意义。
5、试述⼼动周期中⼼室内压、⼼室容积、瓣膜开闭及⾎流⽅向的变化。
七、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教学后记:1、本次课内容与检验、卫检专业关联很⼤,学⽣⼗分重视,学习较为认真。
2、学⽣对内容感兴趣。
课堂⽓氛活跃。
3、教学互动活跃⽽效果好。
《⽣理学基础》教案编号:6课题第四章⾎液循环(第三、四、五节)课时6节任课教师授课⽇期2011 年12⽉12-16⽇授课⽅式理论教学⽅法启发式讲授知识点⾎压、⼼⾎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重点影响动脉⾎压的因素难点微循环的调节教学⽬的、要求:掌握动脉⾎压及其正常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管活动的调节;熟悉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微循环的结构特点、功能以及调节;⼼⾎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模型、图解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2. 知识讲解:利用课件、模型和图解等教具,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各部位名称。
2. 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小短文。
3. 设计一份关爱心脏的宣传海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家校沟通: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4.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成绩。
6. 课后活动: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医院的心脏科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的《生理学课件》第四章,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生理学_朱大年_5年制生理学教案5 年制生理学教案朱大年总体情况1. 教学对象 5 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专业学生2. 学时数(总共 68学时)及其分配顺序内容(章名) 学时顺序内容(章名) 学时1 绪论 1 6 能量代谢和体温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7 尿的生成和排出 63 血液 3 8 感官 64 血液循环 14 9 神经系统的功能 145 呼吸6 10 内分泌 4消化和吸收 4 生殖 23. 开课学期第4学期4. 所用教材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 主要参考书目 1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2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Saunders. 2006.(医学生理学.第 11 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 Levy MN, Koeppen BM, Stanton BA. Berne and Levy Principles of Physiology. 4thedition. Philadelphia: Elsevier Mosby, 20064 姚泰主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罗自强主编.生理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英文专业词汇见大纲7. 教案以生理学 12章内容中的章为单位,每章的具体教学方案包括章名、教学目的、教学进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作业(复习思考题和课外读物目录)等。
1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学习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解剖模型、血液循环相关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
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血液循环的定义和功能。
2. 分别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实验演示:用解剖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关系,同时模拟血液在人体内的
循环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四、互动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问题。
五、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并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一份关于血液循环的总结报告。
扩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可以阅读相关课外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
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有深刻理解。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概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目录•血液的成分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调节与控制•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01血液循环概述定义功能组成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路径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后,经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进入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最后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发,维持体温恒定。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抗体可抵御病原体入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通过血液循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等,保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体温防御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0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的重要标志。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分别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开。
心脏内有四个瓣膜,分别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的内部结构心脏的功能与工作原理03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030201血管的分类与分布血管的结构特点01020304内皮细胞基膜中膜外膜物质交换维持血压调节血流量血液运输血管的功能与调节04血液的成分与功能占血液总量的55%左右,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等,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0%-45%,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呈现红色、双凹圆盘状。
占血液总量的1%-2%,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呈现无色、球形或不规则形状。
《生理学基础》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主要介绍了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过程,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通过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使血液能够在体内流动。
2.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非细胞性成分,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血液中起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3. 循环的机制:血液循环经过两个循环系统,即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肺部,完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经过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物质的输送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4. 循环的调节: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通过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心脏的输出量和心率。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血管阻力和血压。
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它保证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运输和交换,维持了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