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外科
- 格式:ppt
- 大小:6.34 MB
- 文档页数:25
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吴皓【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4页(P471-474)【作者】吴皓【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R764侧颅底外科属于神经外科与耳科的交叉学科。
最早关于侧颅底外科的探索集中在听神经瘤手术领域。
100年前,Cushing和 Dandy开展了枕下径路听神经瘤切除的研究,当时尚无侧颅底外科的概念,更确切的定义应为听神经瘤外科。
学者们对侧颅底疾病的兴趣来自于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认识,1945年,Rosenwasser[1]描述了1例位于颞骨下部侵犯中耳和乳突的血管丰富肿瘤,病理类似颈动脉体瘤,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对颈静脉球体瘤的确切报道。
20世纪60年代,House等[2]提出迷路径路和颅中窝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耳科医师才真正介入侧颅底肿瘤的治疗。
House对于侧颅底外科的贡献在于开展了各型以颞骨为中心的侧颅底手术径路,并将手术死亡率降低至5%以下,使侧颅底范围不再是手术禁区,因此House被称为“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之父”。
1977年,Fisch[3]阐述了关于颞下窝径路切除大型颞骨和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使完全切除大型侧颅底肿瘤成为可能,开创了侧颅底外科的新时代。
1 侧颅底概念及分区1984 年,来自荷兰的解剖学家 Huijzer[4]完整阐述了侧颅底的范围,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并对其进行分区,将侧颅底分为6区,分别为鼻咽区、咽鼓管区、神经血管区、听区、关节区和颞下区。
该分区法设计合理,符合解剖,简单易懂,一直沿用至今,仍是公认的侧颅底分区标准。
2 侧颅底外科常见疾病侧颅底外科主要诊治对象包括该区域的各种肿瘤、颅神经根病变等,常见良性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颈静脉球体瘤、血管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如颞骨恶性肿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及复发的鼻咽癌等。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高志强【摘要】手术是绝大部分侧颅底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脑及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容易致死或致残,限制了该部位手术的实施.脑、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听力功能是该部位手术保护的重点,恰当处理功能保留和切除病变的关系、良好的外科操作技能以及合理使用介入、导航等新的辅助技术是侧颅底手术中实现器官功能保护的关键.【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08)006【总页数】4页(P342-345)【关键词】侧颅底外科;脑;颅神经;颈内动脉;脑脊液【作者】高志强【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2侧颅底作为曾经的“手术禁区”,近年来正在被逐步攻克。
基于解剖学、生理学及器械设备的快速发展,侧颅底外科已逐渐超越彻底切除肿瘤、挽救生命的基本要求,开始更加关注减少出血、保全颅神经功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6]。
维护生命是医学的基本目的,对于脑功能的保护是制定侧颅底手术方案时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侧颅底外科手术多在脑膜外进行,与脑功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脑脊液漏、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颅内静脉窦的处理。
脑脊液漏的处理由于侧颅底肿瘤常与脑膜黏连,术中损伤或因需切除部分脑膜会导致脑脊液漏,不恰当的处理会引起颅内感染,严重时致残或致命。
由于侧颅底手术环境复杂,病变范围内大部颅底骨质被去除,采用游离脂肪等组织充填,自身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在术后相当长时间内较弱,故侧颅底手术发生的脑脊液漏较其他开颅手术有较多不同,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脑脊液漏或预计可能发生脑脊液漏,即应高度重视。
脑脊液漏的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1)术中如何尽量避免硬脑膜缺损;(2)术中发生硬脑膜缺损后如何修复。
硬脑膜为双层膜,外层为骨膜层,内层为较外层厚而坚韧的脑膜层。
硬脑膜是大脑的重要保护屏障,具有顽强的生物阻隔能力,一些良性肿瘤,甚至破坏大部分颅底骨质时仍旧不能完全穿透硬脑膜,肿瘤与硬脑膜之间存在间隙。
颅底影像检查法技术指南【导读】颅底解剖结构精细、复杂,颅底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单凭临床表现难以准确判断,包括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法在颅底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常规X线检查头颅各种平片可显示颅骨的轮廓和骨破坏、缺损程度,为颅底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常用体位包括正位、侧位和颅底位,也可以根据病度部位选择其他投照位置,如汤氏位、视神经孔位、斯氏位等。
头颅摄片必须两侧对比良好,曝光适度。
正位:显示头颅大小和形状,额部、额窦、蝶骨翼、眼眶、鼻腔、筛窦、岩骨及内耳道等。
侧位:显示颅骨厚度、密度、颅缝、钙化斑和蝶鞍等。
颅底位:显示下颌骨、岩骨、蝶骨、斜坡、颈静脉孔、圆孔、棘孔和枕骨大孔等。
二、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扫描分为普通扫描、增强扫描、脑池和脑室造影检查等。
颅底病变的CT扫描多用轴位和冠状位。
轴位检查时,患者仰卧,以听眦线或眶耳线为基线,为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听眦线应在同一平面。
扫描时向头侧作平行连续扫描,层厚多为2~5mm,范围包括前、中、后颅凹(图7-4-1)。
冠状位扫描时,患者平卧或仰卧,头后伸呈颈顶位或顶须位,层面与听眦线垂直,多用l~1.5πιm薄层扫描,对于显示前颅底、鞍区与中颅凹的病变有独到好处,有助于了解病变与骨质的关系和向上扩张的情况。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原发病灶多在眼、耳、鼻、咽等器官,为了了解原发病灶向颅底侵犯的情况,常用冠状位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筛板、嗅沟,蝶鞍、海绵窦、视交叉等。
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间X线的吸收没有或仅有少许差别时,可用注射造影剂的方法,作造影增强扫描。
对脑肿瘤、脑脓肿、脑外伤等的诊断常作增强扫描。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动态螺旋CT,可快速连续扫描成像,多平面成像和三维重建,配合血管造影技术,能更直观、立体、清晰地反映颅底解剖结构,在颅底疾病的诊疗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擅长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瘤手术、镫骨手术,耳显微耳神经侧颅底外科,耳聋耳鸣诊治。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
《中华耳科学杂志》和《Journal of Otology 》总编。
Acta Oto-Laryngologica 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柳叶刀全球听力委员会中国首席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973、863等国家军队重大重点项目17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和省部级一二等奖共4项。
发表论文251篇,SCI 论文112篇。
入选全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学科学家奖、首届国之名医等荣誉称号。
荣立二等功1次。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刊首专稿·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杨仕明*侯昭晖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摘要】作为颅底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颅底外科领域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联系紧密,成为众多交叉学科中合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
内镜技术在近20年内的快速发展,让其在显微镜占统治地位的侧颅底外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内镜在侧颅底外科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镜的优势、优化手术流程、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众多学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内镜技术;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22(2019)03-280-4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f Endoscopic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YANG Shiming *,HOU Zhaohui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ShimingEmail:yangsm301@【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kull base surgery,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tolo-gy and neurosurgery,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the past 20years has earned a place for itself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which is still dominated by microscopic operations.With the continuous perfec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and con-cepts,endoscopy now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However,how to fully ex-poit the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optimiz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select surgical indications remain hot is-sues for future.【Key word 】Endoscopic Technique;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Surgical Approach作者简介: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研究方向:耳科学、听觉医学*通讯作者:杨仕明,Email :yangsm301@DOI:10.3969/j.issn.1672-2922.2019.03.001侧颅底外科是介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之间交叉的亚专科领域。
《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图谱》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书籍简介 (3)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颞骨侧颅底概述 (5)1. 颞骨侧颅底的解剖结构 (6)2. 颞骨侧颅底的重要性 (8)三、颞骨侧颅底的解剖学研究 (9)1. 颞骨的解剖结构 (10)2. 颞骨侧颅底的血液供应 (11)3. 颞骨侧颅底的神经分布 (12)4. 颞骨侧颅底的淋巴引流 (13)四、颞骨侧颅底的手术入路 (14)1. 经乳突手术入路 (15)2. 经迷路手术入路 (16)3. 经岩骨手术入路 (18)4. 经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 (19)五、颞骨侧颅底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 (20)1. 手术前的准备与评估 (22)2.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23)3. 手术后的处理与护理 (24)六、颞骨侧颅底手术实例分析 (25)1. 耳部肿瘤手术实例 (26)2. 听神经瘤手术实例 (28)3. 颞骨骨折手术实例 (29)七、总结与展望 (29)1. 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的研究成果与不足 (30)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简述颞骨侧颅底的解剖结构:详细描述了颞骨侧颅底的形态结构、邻近组织的关联及重要神经血管的分布。
这对于理解手术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和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手术入路及操作技术:详细介绍了针对颞骨侧颅底疾病的手术入路选择,包括经典的手术路径和新近发展的微创手术技术。
也解释了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策略。
影像学资料与案例分析:书中展示了大量的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等,结合真实的手术案例,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材料。
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器械及操作技巧:介绍了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设备,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手术操作。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手术流程,提高操作技巧。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重点阐述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以及在出现并发症时如何妥善处理。
颅底神经外科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专门处理颅底区域神经相关疾病的外科学科。
该领域涉及到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病变类型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
颅底神经外科的手术技术通常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精准的操作,以确保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病变,如脑膜瘤、颅底血管畸形、颅底神经病变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颅底神经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和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章节大纲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会简要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以及用一些结束语来概括整篇文章。
文章结构清晰且逻辑性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颅底神经外科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同时,本文也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颅底神经外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正文2.1 颅底神经外科定义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和治疗颅底区域神经疾病的外科学科。
颅底是连接颅腔和颅外结构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许多重要神经的交叉点和分布区域。
颅底神经外科手术旨在通过微创手术技术,治疗颅底区域的疾病,包括颅底肿瘤、动脉瘤、颅底畸形和颅底神经疾病等。
颅底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MRI、CT和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手术技术方面,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颅底神经外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侧颅底肿瘤外科与听觉功能保护
伊海金;韩东一;杨仕明
【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08)006
【摘要】侧颅底区域上承颅脑,下接颈部,其间穿行重要的血管、神经、位听器官,解剖结构复杂.切除病变同时保留重要组织器官功能是侧颅底外科的基本原则,在神经医学、介入医学、面神经外科发展的基础上,颅底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已经取得显著进步,致命并发症及其他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而听觉功能保护目前尚不理想,如何进一步保护听觉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选择正确治疗方式、恰当的手术入路、内镜技术的应用、术中听觉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听觉功能重建等对于听觉功能保护非常重要.
【总页数】6页(P346-351)
【作者】伊海金;韩东一;杨仕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221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2
【相关文献】
1.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听觉功能保护 [J], 游超;舒凯;韩林;郭东生;陈旭;雷霆;李龄
2.侧颅底肿瘤[耳显微外科2007版(五十五)] [J], 王正敏
3.对侧使用助听器对人工耳蜗听觉功能康复效果研究 [J], 王抗震;张盼盼;朱淑丰;沈毅;张建;史文迪
4.后侧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J], 杨占泉;赵小冬;吴跃晨;卜国铉
5.小脑桥脑角肿瘤外科术中听觉功能监测 [J], 刘斌;吴承远;李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