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格式:pdf
- 大小:244.27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脑外科收获和心得体会2024年,对于脑外科领域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
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在这一年里我有幸能够参与许多创新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在脑外科领域有了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外科手术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学习和掌握了一些新的手术技术,如脑机接口技术、立体定向手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精确、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在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方面有了一些提升。
脑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团队合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与了一些复杂的手术案例,与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共同促进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在脑外科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协作才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另外,我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方面有了一些突破。
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积极参加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提高了自己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病的症状,进而制定出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增加他们的依从性和治疗的信心。
最后,作为一名医生,我对于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提高。
脑外科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康复和跟进治疗。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治疗和关怀。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专业和严谨。
我深刻认识到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2024年对我来说是充实而有收获的一年。
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吴皓【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20)006【总页数】4页(P471-474)【作者】吴皓【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R764侧颅底外科属于神经外科与耳科的交叉学科。
最早关于侧颅底外科的探索集中在听神经瘤手术领域。
100年前,Cushing和 Dandy开展了枕下径路听神经瘤切除的研究,当时尚无侧颅底外科的概念,更确切的定义应为听神经瘤外科。
学者们对侧颅底疾病的兴趣来自于对颈静脉球体瘤的认识,1945年,Rosenwasser[1]描述了1例位于颞骨下部侵犯中耳和乳突的血管丰富肿瘤,病理类似颈动脉体瘤,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对颈静脉球体瘤的确切报道。
20世纪60年代,House等[2]提出迷路径路和颅中窝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耳科医师才真正介入侧颅底肿瘤的治疗。
House对于侧颅底外科的贡献在于开展了各型以颞骨为中心的侧颅底手术径路,并将手术死亡率降低至5%以下,使侧颅底范围不再是手术禁区,因此House被称为“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之父”。
1977年,Fisch[3]阐述了关于颞下窝径路切除大型颞骨和侧颅底肿瘤的手术方法,使完全切除大型侧颅底肿瘤成为可能,开创了侧颅底外科的新时代。
1 侧颅底概念及分区1984 年,来自荷兰的解剖学家 Huijzer[4]完整阐述了侧颅底的范围,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
并对其进行分区,将侧颅底分为6区,分别为鼻咽区、咽鼓管区、神经血管区、听区、关节区和颞下区。
该分区法设计合理,符合解剖,简单易懂,一直沿用至今,仍是公认的侧颅底分区标准。
2 侧颅底外科常见疾病侧颅底外科主要诊治对象包括该区域的各种肿瘤、颅神经根病变等,常见良性肿瘤如听神经瘤、脑膜瘤、颈静脉球体瘤、血管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如颞骨恶性肿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及复发的鼻咽癌等。
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擅长人工耳蜗植入、听神经瘤手术、镫骨手术,耳显微耳神经侧颅底外科,耳聋耳鸣诊治。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听觉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副会长。
《中华耳科学杂志》和《Journal of Otology 》总编。
Acta Oto-Laryngologica 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柳叶刀全球听力委员会中国首席专家。
主持完成国家973、863等国家军队重大重点项目17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和省部级一二等奖共4项。
发表论文251篇,SCI 论文112篇。
入选全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北京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学科学家奖、首届国之名医等荣誉称号。
荣立二等功1次。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刊首专稿·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杨仕明*侯昭晖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摘要】作为颅底外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颅底外科领域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联系紧密,成为众多交叉学科中合作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一。
内镜技术在近20年内的快速发展,让其在显微镜占统治地位的侧颅底外科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随着内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成熟,内镜在侧颅底外科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镜的优势、优化手术流程、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众多学者热议和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内镜技术;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22(2019)03-280-4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of Endoscopic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YANG Shiming *,HOU Zhaohui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ShimingEmail:yangsm301@【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kull base surgery,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tolo-gy and neurosurgery,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example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in the past 20years has earned a place for itself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which is still dominated by microscopic operations.With the continuous perfec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and con-cepts,endoscopy now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However,how to fully ex-poit the advantage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optimiz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select surgical indications remain hot is-sues for future.【Key word 】Endoscopic Technique;Lateral Skull Base Surgery;Surgical Approach作者简介:杨仕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研究方向:耳科学、听觉医学*通讯作者:杨仕明,Email :yangsm301@DOI:10.3969/j.issn.1672-2922.2019.03.001侧颅底外科是介于耳外科和神经外科之间交叉的亚专科领域。
颅底神经外科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专门处理颅底区域神经相关疾病的外科学科。
该领域涉及到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病变类型和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
颅底神经外科的手术技术通常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精准的操作,以确保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这一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病变,如脑膜瘤、颅底血管畸形、颅底神经病变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颅底神经外科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和机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章节大纲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会简要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发展,以及用一些结束语来概括整篇文章。
文章结构清晰且逻辑性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颅底神经外科的定义、手术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颅底神经外科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在神经外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同时,本文也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颅底神经外科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正文2.1 颅底神经外科定义颅底神经外科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和治疗颅底区域神经疾病的外科学科。
颅底是连接颅腔和颅外结构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许多重要神经的交叉点和分布区域。
颅底神经外科手术旨在通过微创手术技术,治疗颅底区域的疾病,包括颅底肿瘤、动脉瘤、颅底畸形和颅底神经疾病等。
颅底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如MRI、CT和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使医生对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手术技术方面,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颅底神经外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颅底肿瘤外科的历史、现状及展望鲍圣德颅底肿瘤外科涉及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是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工作。
对颅底肿瘤手术最早的探索可能起自垂体腺瘤手术。
早在1893年,Caton和Paul在Horsley的建议下,第一次尝试做垂体手术。
1907年,Schloffer 第一次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1909年,Cushing描述了他的第一次经鼻入路垂体腺瘤手术。
1910年,Horsley经额入路做了10例垂体瘤手术。
1914年,Cushing又描述了经唇-经蝶手术,同期维也纳的耳鼻喉科医师Oskar Hirsh应用类似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于1952年发表了他425例手术结果,成功率为65%,致残率为5.4%。
第一个前入路经颅面切除肿瘤的记录是Dandy,他于1941年经前颅窝入路切除眶肿瘤。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篇前颅底外科的文章是1954年联合经面经颅入路切除额窦肿瘤,由华盛顿的头颈肿瘤科医生Klopp与Smith和Williams合作完成。
而真正揭开恶性肿瘤颅底外科历史的是Ketcham,他于1963年介绍了19例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经前颅面联合切除的经验,他所应用的前方开颅及Weber Fergusson暴露成为现代许多前颅窝入路的基础。
之后,Tessier和Derome分别于1973年和1977年介绍了低位经额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更直接的入路,其中Raveh于1978报道应用扩大的前颅底入路可良好处理中线部位肿瘤。
对于中颅窝及侧颅底区肿瘤外科的发展,Fisch功不可没,他和Gazi Yasargil创造了经颞下窝入路切除侵及中颅窝的肿瘤,在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颈静脉孔肿瘤的手术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Fisch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改良Fisch 入路,尤其值得提出的是Sekhar和Schramm,他们成立了第一个综合颅底外科中心,其改进的手术入路能够提供更广泛的暴露,可切除向颅外扩展的侵袭性前中颅底脑膜瘤以及侵及颅内的上呼吸道、消化道肿瘤。
神经外科的未来发展重点规划1. 引言神经外科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承担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外科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本规划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发展方向,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神经外科发展趋势2.1 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神经外科也不例外。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融合,神经外科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病理生理特点进行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2.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未来,神经外科将加大对微创手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3 人工智能辅助人工智能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手术机器人、智能辅助诊断等。
未来,人工智能将在神经外科诊疗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降低误诊率。
2.4 跨学科合作神经外科疾病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
未来,神经外科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全面诊疗服务。
3. 神经外科重点发展方向3.1 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肿瘤是神经外科的一大挑战。
未来,神经外科将重点关注神经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和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2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神经外科将致力于研究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3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神经外科将加大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延缓疾病进展。
3.4 功能性神经外科功能性神经外科关注的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性治疗,如癫痫、疼痛、面肌抽搐等。
未来,功能性神经外科将继续拓展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DON10.3969/j.issn.16727770.2020.03.002-述评.合理运用多模态监护技术的多学科协作促进颅底外科的发展钟东!摘要】颅底外科涉及多学科,建立各学科团队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有利于颅底外科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的不断发展。
颅底病灶位置深在,涉及复杂且重要的神经、血管,术中多模态监护技术可以在平衡颅底病灶切除程度与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方面给术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内镜经鼻蝶由颅底中线向前后及向两侧的解剖学研究,大大地促进了内镜颅底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
最终从事颅底神经外科亚专业的医生早期应力求在脑血管病亚专业、脊柱脊髓亚专业、神经内镜手术等方面平衡发展。
将来优秀的颅底神经外科医生一定是善于多学科协作的神经外科多面手。
!关键词】多模态监护;多学科协作;神经内镜技术;脑血管重建技术;颅底外科!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770(2020)03-0250-04Proper multimodal monitoring and multin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omotet development ofskull base surgery ZHONG Dong.Department of Neurosury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Chongqing Medical Unwersita,Chongqing400016,ChinaAbstract:Sfull base suryery is multidisciplinary,th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and clinnal transformation of sfull base suryery requires long-term XIetivv cooperation betweenmu/idiscip/nara team.Sfull base lesions ara deep-seated and involve complex and important nervasand blood vesseis.With intraoperative multimodal monitoOng,suryean con gel mors inIrmation toweigh tha pros and cons of tha extent of resection,surgicoi safety,postoperative lifa quality ofpatients and otear aspects.Tha anatomicoi study of sfull base from tha midlinx to tha front and revsand bilaterai vis transsphenoidai approach by neuroendoscopy has greatiy promoted tha developmentof endoscopic sfull base suryery.Sfull base suryeans shoulO balance developing theis knowledge intha subspacialty eV cerebrovvsculas,spina and spinai cord,neuroendoscopic suryes besides skulibase suryes.An excellent skull base suryeon in the future musi ba an expeS t multidisciplinas.Key wort:multimodaf monitoang;muOidiscipOnare cooperayon;neuroendoscopy;cerebrovasculce reconstrnction;skull base suryes颅底病灶涉及复杂且重要的神经、血管及骨质,多模态检测及监护技术可以在平衡颅底病灶切除程度与手术安全性、神经功能保护方面提供更多的科学保障[1]o颅底外科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学术领域,建立多学科团队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整合优化医疗资源,可以使颅底疾病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不断发展,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从2019中国颅底大会看当前颅底外科的热难点及发展2019中国颅底大会将于12月20-22日在苏州举行,该会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苏州市医学会共同主办,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
本次会议,众多国内神经外科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将到会进行学术交流。
我们从中国颅底大会的日程中,一览目前颅底神经外科的热难点及发展。
此次大会两天八大主题涵盖了颅底外科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颅底外科的争议和思考、前颅底肿瘤、听神经瘤、侧颅底肿瘤、后颅窝肿瘤、颅底肿瘤相关陆神将疾患、颅底相关解剖及入路、颅底电生理监测。
此次大会具体说来主要涉及如下主题:颅咽管瘤方面,关注的热点有临床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不同类型颅咽管瘤内镜经鼻手术技巧,复发颅咽管瘤间质内治疗效果的评价。
听神经瘤方面,涉及了神经鞘瘤的手术哲学,膜性结构的面神经保护作用,“双镜联合”处理内听道肿瘤,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保护等。
垂体瘤方面,涉及复发性、巨大、难治性及侵袭性海绵窦垂体瘤等的手术治疗,及神经导航引导下内镜下垂体切除术体会。
另外,还涉及海绵窦区、岩斜区肿瘤和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特点和入路选择。
总体上看来,目前各种颅底难治性肿瘤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解剖等基础进一步被细化研究,手术及治疗策略有了更多的支持和选择。
颅底外科涉及到多个解剖区域、多种疾病和多个学科,长期以来手术风险大、致残率高,是为神外最具挑战的领域。
近来颅底许多入路的改良和创新、影像学及导航技术、颅底内镜技术和治疗模式改进及多学科合作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一、影像学及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颅底病变与颅神经关系紧密,术前有效辨别和确认颅神经,能减少术中对于神经的牵拉和损伤。
2006年起学者陆续报道了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无创性观察脑白质纤维的宏观及微观解剖结构。
由于颅底结构复杂、骨质成分较多,神经纤维束重建难度较大,直至2016年Samii等报到了应用视神经通路DTI技术指导鞍区肿瘤的手术。
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思考李世亭【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7(12)1【摘要】颅底外科(skull base surgery,SBS)是现代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
按照进行手术的主要设备和技术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前,颅底肿瘤在裸眼直视下进行切除,或者在头灯的辅助下进行手术。
所以又称“裸眼颅底外科(naked—eyes kull base surgery)”。
是颅底外科的起步阶段。
当时的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
以Cushing、Dandy为代表.他们开展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手术病死率在20%左右。
第二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发明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颅底外科进入了显微颅底外科(microscopic skull base surgery)时代,不仅出现了一系列适应不同手术需要的显微外科器械,而且形成了标准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
与此同时,颅底显微解剖研究蓬勃开展.出现了许多针对颅底不同部位的标准化手术人路。
在此基础上,举办颅底显微外科学习班成为推广显微外科技术、颅底人路技术和培养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主要形式。
尤其是在尸头标本上进行的显微外科解剖学习和颅底手术人路的模拟练习.快速提高了神经外科医师的手术操作能力,极大地推动了颅底显微外科的发展,【总页数】2页(P1-2)【作者】李世亭【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相关文献】1.内镜鼻颅底外科在神经外科发展中的现状和展望 [J], 王镛斐2.侧颅底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J], 吴皓3.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 [J], 罗章华;周韧4.耳内镜侧颅底外科的现状和未来 [J], 杨仕明;侯昭晖5.内镜颅底外科现状与展望 [J], 张晓彪;孙崇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