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0.62 KB
- 文档页数:7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
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和纽带。
苏州拙政园的园林雅致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区留园路,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雅致。
拙政园最早建于元代,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建。
它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心大花园、东西一对院落和别墅组成。
整个园林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布局。
从入口进入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拱桥,桥上人来人往,园内的景色显得格外宜人。
穿过桥头,就进入了大花园。
大花园是整个园林的中心区域,占地面积最大。
园内有曲桥、流水、假山和花木,构成了一个自然而又精致的景观。
在春天,花园里的梅花、樱花和杏花盛开,清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夏天,园内的荷花池荷叶茂盛,花开一片红艳。
秋天,果树上的果子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像一片火焰,非常美丽。
冬天,白雪覆盖在园中,园林显得宁静而壮美。
不论何时,来到拙政园都能感受到园林雅致的氛围。
园内还有东西一对院落,分别称为东园和西园。
东园主要由花亭、流水、假山以及殿堂组成,呈现出古典园林的风格。
西园则更注重宜人的感觉,有小桥流水,还有迷宫般的小巷和错落有致的建筑。
无论是东园还是西园,都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除了大花园和两个院落,拙政园还有别墅区域。
别墅是园主休闲居所,也是园林的一部分。
别墅周围环境优美,有花草树木和小池塘。
园内的建筑融合了南方园林建筑的精致和北方建筑的雄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拙政园的园林雅致不仅体现在其美丽的景观上,还体现在其巧妙的布局和精巧的建筑上。
园内采用了许多园林设计的技巧,比如借景、错落有致的布局等。
园内的建筑也是匠心独运,精雕细琢。
园林中的假山也是一大特色,它们的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增添了园林的韵味。
拙政园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园内,游客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瑰丽的古典园林文化:苏州拙政园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典范,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辉煌。
它的设计和布局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和建筑技巧,被誉为"园中之园"。
苏州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的骄傲。
它占地约2.3公顷,由近百间建筑组成,包括大小不同的园林、庭院、建筑群等。
园内的水系曲折流畅,错落有致的建筑和绿树成荫的景观相映成趣。
拙政园建于明代,原为贾雨村的私家园林。
贾雨村是明代文学家兼进士王磐的父亲,他是一位官员和文学家,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他在设计园林时融入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使拙政园成为了一座精致而瑰丽的园林。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东园以水为主题,有着曲折的水流、奇特的石桥和美丽的湖泊。
中园以建筑为主,有着宏伟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蘇園十景",包括明月有愁、群峰院静、寒塘渡雁等。
西园以山为主题,有小山丘和假山等景观,呈现出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
拙政园的特色之一是其精巧的建筑。
园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小曲园、林泉洞、独秀亭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美学理念。
其中,小曲园是拙政园的核心区域,有着许多石径、廊亭和花坛,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韵味。
林泉洞是一座人工山洞,内部有着复杂的通道和水流,给人一种探险的感觉。
独秀亭则是一座独立的亭子,位于园内的湖中央,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
拙政园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例如,园内的假山造型各异,形态多样,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还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拙政园中作文或赋诗,赞扬它的风景和文化内涵。
园内的雕刻、绘画和文人雅集等也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明代私家园林以其精致细腻的理景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些园林以自然为蓝本,巧妙地运用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苏州拙政园作为明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理景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旨在浅析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深入探讨其独特的理景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简要介绍明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和艺术特色,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将详细阐述其理景艺术的具体表现,如山水布局、建筑配置、植物种植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拙政园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探讨其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炼和重组,创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哲理意蕴的园林艺术境界。
本文将对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实践和应用。
二、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不仅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为御史王献臣所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园名中蕴含着园主王献臣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献臣死后,园子几经易主,历经沧桑。
至清代,拙政园更是得到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和布局。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江苏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城内东北街,苏州最大的名园。
它不仅是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其后400多年,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此园总体仍不失明代遗风。
拙政园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没有传统的对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错落有致。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份。
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全园精华所在;西部,也称为“补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东部现以草地为主,凿池垒山,遍植树木,缀以天泉亭,秫香馆、兰雪堂诸建筑,给人以开朗舒畅之感。
中部面积约亩,池水面积占1/3。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苏州拙政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古今往来有很多的人对其园林的艺术进行赏析,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一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二1.障景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
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
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
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
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
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
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
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
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
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
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 , 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 , 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空间层次丰富 , 景物立体深远。
除主池外 , 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 , 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 , 与地下水相通 , 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和纽带。
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 , 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 , 行走其中 , 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 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 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盈步园中,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各种花木植物 , 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 都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 , 但就是这些普通花木 , 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 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 , 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
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 著称 , 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 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在诸多花木中 , 又以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这些丰富的植物栽植 , 在园林中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 , 树木灌木冠部高低不同 , 枝干疏密有别 , 叶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 花果叶枝四季有别 , 还有飞鸟鸣虫栖息其中 ; 当风雨袭来时 , 又簌簌作声 , 或随风飘落或在园中纷飞。
如此 , 花木植被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柔化山石、墙面或曲折或垂直的线条 , 还可削弱整个园林的匠气 , 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群落。
在建筑方面,拙政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 ,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 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国园林讲究人文之美,拙政园亦是如此。
在园林理论研究中, “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可以说是人类对于景观与园林的本质性需求, 也是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终极性指向之一。
苏州园林的构景要素还是山、水、植被、建筑, 但作为景观的构园要素都已经被赋予了人的主观色彩、被注入了人文内涵, 进而使得每位入园者面对园中景观时的感受, 都与特定个人所处知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被赋予了强烈厚实的人文内涵 , 苏州园林景观才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以中年罢官 , 遂以潘岳《闲居赋》之诗句而命名所建园子 , 不乏自嘲之意 , 但文征明却认为不但潘岳一生“谄事时人”, 终生未尝远离官场 , 根本不曾享受过“闲居之乐”, 而王献臣正当壮年 , 却“解官家处” , 此后二十年隐居乡里, 正所谓“筑室种树 , 灌园鬻蔬”, 终于成就了真正的“逍遥自得 , 享闲居之乐” , 甚至这种“乐” , 哪怕是古之贤达与之相比,“亦或有所不逮也”。
既已貶官 , 何“乐”之有 ?显然 , 在文征明眼里 , 此“乐”非物质层面的享乐 , 而在于人格独立、理想实现 , 进而导致的精神层面的自得和愉悦 , 这只有在摆脱世俗功名、富贵带来的种种诱惑之后 , 才能达到。
文征明一生淡泊 , 感慨于世俗生活中无奈之事良多 , 故对王献臣能以一亩之宫, “以寄其栖逸之志”之举极为艳羡 , 所以他对王献臣的设计之邀请不仅欣然同意 , 还倾注了诸多心思。
文征明之后 , 拙政园屡经兴废 , 但拙政园的景观仍然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内涵。
这种人文内涵 , 内容较为丰富 , 这些都通过拙政园内诸景点的巧妙设计和营造, 得以清晰地呈现。
如秫香馆, 秫指粘高梁, 可以酿酒 , 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此处地近北园 , 墙外为农田 , 秫香之名由此而得 , 既喻示五谷飘香 , 体现出浓郁的乡间风味, 又暗示园主人以观赏农桑田园为乐事、远离官场的豁达心态。
再如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 面水而筑 , 阔三间 , 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 , 长窗透空 , 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
堂北池水清澈 , 每逢夏日 , 荷花满池 , 清香远送。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诚花中君子”之句 , 既与堂前莲花呼应 , 又借莲花喻示园主人追求一种高尚节操。
拙政园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同时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如前文所述,其在构建方面特点有: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唯有去接近和了解它,方能保护好这一非物质遗产。
参考文献[1]王燕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2010[2]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清华大学出版社[3]刘敦桢 . 苏州古典园林[4]刘先觉 . 江南园林图录[5]彭一刚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中国建工出版社[6]童寯 . 江南园林志 . 中国建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