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第3期 总第323期里龙>惠教岍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 3,2021Serial No. 323“双一洗”背景下研走生公共莫语课程体糸的再建构与卖施策略梁红(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双一流”建设将人才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将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纳入新的课程目标中,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Nation & M acalister的课程设计模型,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并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以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课程体系;学术英语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2016年11月,国务院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了新部 署,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 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由此,各高校均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纲要提出了新的人才 培养目标,突出了人才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课程体系应该服 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的专业建设需要、服务于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决定 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成功与否[1]。
根据“双一流”建设的 培养目标,本文基于Nation &Macalister的课程设计模型提 出了新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及其实施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目标及定位(一)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文辅相认为,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 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 做的规定”[2]。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决定了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国家、社会和学校根据特定背 景下的教育目的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对所要培养的后备力 量或者专门人才的总要求。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分析作者:史小平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课程建设理论的拓展,也是高职英语教学适应教育发展背景的必然需求。
因此,本文在详细解析“课程”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发展与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对其课程建设的具体途径进行客观地说明。
这些具体的课程建设途径主要包括:融入背景的建设途径、延续传承的衔接途径、个性化的拓展化途径、系统性的完善化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背景;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个案分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审视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途径及其相关问题,即是课程理论研究的拓展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建设融入教育时代背景的关键。
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建设,既要继承传统的建设经验,又要结合新的教育教学背景,创新课程的建设途径。
因此,下边结合自己对相关实践的反思,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途径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与说明。
一、课程及其建设的特点探讨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途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其次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其传统的课程建设进行特点化的总结与分析。
(一)课程的内涵课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术语。
对其内涵的争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总结与归纳。
例如:首先,课程即科目。
把课程理解成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偏、最传统、最一船的课程含义。
[1]其次,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这种观点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与实际结果。
[2]再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是一个由曾晓姗在其博士论文中引用的观点。
它的原作者吴杰对此进行如下的说明:“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这个进程有量和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3]虽然在此不能穷尽所有课程研究史上的所有界定,但从这简单的列举中读者却可以明确“课程”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9卷第6期V ol.9No.62018年1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Dec. 2018“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研究何丽萍(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学科特色建设具有长足的意义。
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科学研究上可以利用语言优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上进行重点研究;在学科梯队建设上应当注重外引与内培并重,加强对青年学者的培养,重视未来人才的储备;在社会服务方面,既可以为地方提供公益外语服务,也可以成为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智库。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8)06−0145−04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和学科建设提出“双一流”任务,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亦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
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
随后,各省纷纷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
“双一流”成了高校和学科建设的纲领和首要任务,各高校积极围绕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谋建设和发展。
“双一流”自然也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议题,笔者以“双一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相关期刊进行文献检索,2016年只有29条结果,2017年增加到101条(截止到2017年12月7日为止)。
118现代交际·2018年18期作者简介:耿维峰,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刍议“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及路径耿维峰(东北电力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摘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就是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人才培养要创新就要求必须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造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创新才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水平,这也是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 教学质量 教育创新 大学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118-02英语专业是高校开办的众多专业之一,是为国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可是现在却出现了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的状况,很多学校也都在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对自己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在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置。
一、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如今修订的专业介绍已经不再强调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这两个板块的设置却仍然没有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设定的。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只是由学校出台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决定的,还受到教学实践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
而英语专业设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那时的英语专业还只是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培养的基本都是实践性的人才。
在那个年代,英语专业的人才对社会有非常强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如今新规定的核心课程更加丰富,下达的红头文件也开始体现出实践性,鼓励英语专业课程的开设最好根据地区差异进行相应的改变,尽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019年8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ugust2019 S2卷第3期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Vol.2 No.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宋缨朱锡明同济大学©2019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3),51_57页提要:高校“双一流”建设对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术英语教学作为帮助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语言教学,在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日益受到重视。
但目前学术英语教学在全国高校的发展还不平衡,面临教学体系重组、教师转型难、学生选课人数少等实际问題。
本文对同济大学6年来的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后发现,建立动态的、系统的课程教学与管理机制,包括以专业需求为驱动的课程定位、“模块对接一核心贯通”的课程体系、以语言为重心的教学目标、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流程、以能力为核心的测评方式,以及以团队协作为机制的教师培养,是保证学术英语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
关健词:“双一流”建设;学术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105(2019)03-51-07外语教学1.引言近年来,在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 “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背景下,越 来越多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管理者意识到培养在专 业领域具有良好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而 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高校学 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 EAP)教学的有效开展(蔡基刚2019)。
学术英语是专门 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重要分支;学术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用英语从 事学习和研究的语言教学(Flowerdew&Peacock 2001)。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究文/路 娜【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提升。
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重视起对教学的改革力度和改革效果。
基于此,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势必需要以自身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更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背景;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究【作者简介】路娜(1987-),女,汉族,河北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空公司运行与控制、民航英语、航空安全管理。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随后,又印发相关实施办法、建设名单等。
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高校应立足育人教学这一根本宗旨,将学生视为教学发展的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具创造力、思维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弊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
世界一流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作者:宋扬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推进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是一项重要环节。
通过研究世界一流高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探讨其特征,进而寻找北京大学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自此,建设“双一流”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使命,秉承“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这一宗旨,于2016年4月公布《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教育学习成长体验。
《指导意见》的内容之一是要求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及人才培养规律”“系统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学校提出的指导意见,全校各院系专业针对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
笔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也多次召开会议,各专业教师就教学计划的修订各抒己见。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是组织实施教学的总体规划,而课程设置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因此,修订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规划。
在推进北大“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目前世界一流高校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思路哪些高校是一流大学,哪些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是一流专业,参照哪些高校与学校进行比较?这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需求研究作者:黄明成叶萍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05期摘; 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设置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以某研究型综合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通过探讨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情况、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如何设置一个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兼顾学生需求的具有合理化和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期为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启发。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学习需求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05-03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ow to set up reasonable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has become a challenge for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setting of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a research-oriente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the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English courses, in order to analyze how to set up a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 system, with reasonable and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that meets the demands of national strategic and student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universities to set public English courses i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 setting; learning needs一、概述2017年召開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吴岩指出建设“双一流”高校根本在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本科教育重点是人才的培养,核心是一流课程、教学方法等[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探讨作者:史小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7期内容摘要: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作为一项教学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课程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而且也涉及到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建设实践以及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价值总结与归纳。
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说明。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背景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理论实践价值“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讨高职课程的建设理论、实践与价值问题,既是深入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职英语课程重构的发展契机。
众所周知,高职英语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这种理论指导的课程构建实践又势必会在未来高职课程建设的重构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
因此,本文把融入教育教学背景的课程建设、理论与价值的探讨合三为一进行整体性的说明,以其引起职业教育研究者和课程研究者的关注。
一.课程理论的选择对于“课程”内涵的理解是选择课程建设的理论前提。
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程”内涵的争辩课程的内涵在研究者彼此的争论中发展:把课程理解成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偏、最传统、最一般的课程含义。
[1]此外还有研究者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与实际结果。
[2]甚至有的研究者。
例如吴杰就认为,所谓的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这个进程有量和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内涵的争辩表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课程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出来的作用、意义也就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如何选择“课程”的内涵,似乎没有如何根据这些理论去探讨如何构建高职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
建设“一流课程”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以“影视传媒英语”为例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一流课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经历了慕课到翻转课堂,再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淘汰水课”,实施“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紧跟改革的步伐,除了在课程设置等大的方面进行改革之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面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方兴未艾。
而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和实践却不多。
本课题拟以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之一——“影视传媒英语”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2 课题界定(1) “一流课程”“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两性一度“是“一流课程”的基本特征,即一流课程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2)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了在线网络教学。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疫情之后,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将必将成为主流的新教学模式。
(3)专门用途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就业、学业、职业等多种需求而应运而生。
由于大学英语“工具性”的属性,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且随着当今时代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需求的变化,专门用途英语正在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期[总第63期]2021年6月研究生教育研究J o u r n a l o fG r a d u a t eE d u c a t i o nN o .3J u n .,2021文章编号:2095-1663(2021)03-0057-05 D O I :10.19834/j .c n k i .y j s j y2011.2021.03.09 双一流 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张 洁a ,黄宏伟a ,b(同济大学 a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b .研究生院,上海200092)收稿日期:2021-01-18作者简介:张洁(1980-),男,湖北荆门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㊂黄宏伟(1966-),男,山西运城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㊂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资助项目(19S G 19)摘 要:全英文研究生课程是推动国际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 双一流 建设的内在要求㊂本文对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某全英文研究生课程近十年建设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国内㊁国际学生的习得效果及其原因,并从课程要求㊁教学方法㊁平时作业㊁期末考试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举措,针对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开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全英文课程应配备一流师资,且需要教师的全力投入;二是全英文课程教学应面向国内国际全体学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需不断优化;三是全英文课程应营造多元的文化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㊂关键词:土木工程;全英文课程;教育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 643 文献标识码:A国际化教学是建立高校国际影响力㊁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高校和学科影响力的重要指标㊂本世纪以来,国际化教学已被多国列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2]㊂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列为高校改革的五大方向之一,其中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 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改革任务的重要内容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打造 留学中国 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㊁培养等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㊂近年来,如何在 双一流 建设中推进国际化教学㊁促进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如安亚伦等对 双一流 背景下高校留学教育的意义和对策进行了分析[3]㊂侯淑霞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4]㊂徐云霞等对 双一流背景下双学位项目中留学生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5]㊂张奕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反馈研究[6]㊂程伟华等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调研和分析[7]㊂这些研究为 双一流 建设中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㊂全英文课程建设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国际学生获得一流教育资源最直接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新时期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㊂而现有研究多注重宏观政策层面,对如何推进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缺乏关注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㊁上海市高峰建设学科和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A+学科,其依托的土木工程学院一直注重教育的国际化[8],早在2011年就将研究生课程‘土木工程的概率分析“改为全英文授课,对国内国际学生同时开放㊂课程建设以来,我们根据学生习得效果不断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已成为学校 双一流 建设中开发全英文课程㊁推进国际化教学的典型案例㊂本文拟通过回顾总结该课程近十年来的教学情况,对如何在. All Rights Reserved.双一流 背景下建设全英文课程作些探讨,以期能为兄弟院校国际化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㊂一㊁全英文课程建设背景土木工程的分析和设计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地层条件㊁材料参数㊁地震㊁台风等环境因素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土木工程结构的服役性能也存在不确定性㊂如何保证不确定性环境中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既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㊂为此,同济大学于2009年率先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土木工程的概率分析“,主要讲授如何将概率方法应用到土木工程,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定量模拟,考察不确定性因素对土木工程结构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考虑不确定性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法㊂本课程主要包含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㊁可靠度理论㊁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设计方法㊁贝叶斯理论以及决策分析5个模块㊂其中,可靠度理论被认为是下一代设计规范的理论基础㊂贝叶斯方法㊁决策分析等内容与正在兴起的大数据分析㊁人工智能等技术密切相关㊂目前,相关课程在国内外还较为少见㊂为因应广大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要求,该课程于2011年改为全英文授课㊂自2011年全英文授课以来,该课程累计接待学生175名,其中国际学生40名㊂国际学生主要为来自意大利㊁德国㊁比利时㊁法国等国的交换生,以及来自印度㊁尼泊尔等国的留学生㊂图1给出了历年来课程的国内㊁国际学生人数㊂由图可知,每年国内㊁国际学生的人数存在一定波动㊂国内学生平均每年17名㊁国际学生平均每年5名㊂其中,2017年国际学生人数最多,为12名,占比35%;2014年无国际学生,人数最少㊂图1 历年学生选课人数对比图同济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一流人才培养基地㊂经过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严格选拔,国内学生普遍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㊂本门课程需要较好的概率基础知识㊂我国大多数土木工程高校本科期间均开设了概率相关课程,这为国内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概率分析“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㊂另一方面,由于全英文课程学习经验较少,且本门课程相对要求较高,部分国内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存在不习惯的地方,有一定时间的适应期㊂与国内学生相比,国际学生有较多的英语学习和应用经历,在英语课程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㊂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高校,其本科教育背景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本科期间未学习过概率相关课程,这为本课程的学习形成了极大的挑战㊂此外,由于环境陌生和文化差异,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就坐位置以及课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看,国内和国际学生存在一定距离感,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课程上互动交流不多,存在个别国际学生与其他国际学生也缺乏交流的情况㊂二㊁课程习得效果分析图2给出了历年来国内㊁国际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值㊂该值越高,说明学生习得效果越好㊂由图可知,国内学生平均成绩普遍高于国际学生,其中2015㊁2017年平均成绩差别最大㊂2018年后,学生平均成绩差距减小㊂图2 国内、国际学生期末平均成绩对比图李泓昊㊁何萍等人的研究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与国内学生相比,国际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不好的现象[9-10]㊂而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此不尽相同㊂图3给出了历年来国内㊁国际学生期末成绩的最高分㊂由图可知,2013年及以前,国际学生期末成绩最高分低于国内学生成绩最高分;2015年及以后,国际学生期末成绩与国内学生成绩最高分相近,说明成绩拔尖的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差距不大㊂这可㊃85㊃张 洁,等: 双一流 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 All Rights Reserved.能与双一流高校对顶尖留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有关㊂图3国内㊁国际学生期末最高成绩对比图图4给出了历年来国内学生期末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㊂该差值越大,表示学生学习效果差别越大㊂作为比较,图中同时给出了国际学生期末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㊂由图可知,国内学生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值较为稳定,说明期末成绩对国内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好的区分度㊂当国际学生数目较小时,国际学生期末成绩的差值小于国内学生成绩的差值;当国际学生数目较多时(2015㊁2017),国际学生成绩差值显著大于国内学生成绩的差值,说明国际学生在习得效果方面有很大的差距㊂图4国内㊁国际学生期末成绩差值对比图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少量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出勤率较低或不能按时完成作业㊂已有学者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国际学生纪律散漫,经常出现迟到㊁早退等现象[11]㊂本门课程中也曾观察到类似现象,但较为少见㊂不过,该现象一旦出现,对教学氛围会有较大影响㊂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自身也很难取得好的成绩㊂(2)本门课程涉及概率㊁力学以及一定的编程基础,对前修课程有较高要求㊂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差别,部分国际学生缺乏必要的概率基础理论知识,为课程学习增加了障碍㊂存在部分国际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仍由于概率方面缺乏前期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㊂(3)本门课程中,教师和国内学生主要来自地下建筑与工程二级学科,国际学生则主要来自土木工程其他二级学科㊂由于二级学科的差别,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对课程的兴趣点也存在一定差异㊂虽然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淡化了二级学科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二级学科背景的影响㊂(4)不同国家的教育㊁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导致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距㊂例如,束雅春指出,我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在培养侧重点㊁对知识传承与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㊁知识构建方式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体现了不同国家教学方式的差别[12]㊂教学习惯的区别也可能对学习效果存在一定影响㊂(5)2017年及以前,成绩评定主要依托书面作业和考试进行㊂该考查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全面地考察课程所讲授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强调基础理论,是国内常用以及国内学生习惯的成绩评定方式㊂相比而言,该成绩评定方式很难考察如何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㊂考核方式也对习得效果评价存在一定影响㊂三、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逐渐探索并采纳了如下改革措施㊂1.明确课程要求在上课初期,明确本门课程的特点㊁前修课程要求㊁学习难点和学习建议,以便学生对课程难度有合理的预期,根据自身背景㊁精力确定是否适合选修本门课程,并为课程做好冲锋的准备㊂同时,也对上课纪律做出了要求,确保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㊁向上的学习态度,将迟到㊁早退㊁旷课等现象降到最低㊂2.改革教学方法针对部分学生缺乏概率基础知识的特点,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和本课程相关的概率基础,调低了课程的起点要求,为缺乏概率理论基础且对本门课程具有强烈兴趣的同学提供支持㊂此外,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更多的实例分析,适当减少理论分析方面的内容,在不降低课程要求的条件下放缓了课程的学习曲线,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便捷度㊂3.改革平时作业㊃95㊃张洁,等: 双一流 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 All Rights Reserved.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基础上,将平时作业由个人完成指定的作业题,改为小组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完成开放式的自选课题,并随机抽取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降低二级学科背景对完成作业的影响㊂在进行分组时,鼓励国内㊁国际学生联合组队,通过平时作业保持联络,通过课程讨论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增强了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同学之间的凝聚力㊂4.改革期末考试教学中发现,国内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国际学生则在解读结果㊁课程汇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㊂传统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对国内学生更为有利㊂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018年开始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期末测试采用各小组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完成自选课题,并以期末汇报的形式进行㊂成绩根据课程报告完成情况及汇报情况,从工作量㊁难度㊁创新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定㊂由图3㊁图4可以看出,在改革期末考试方式后的2018㊁2019年,国内㊁国际学生的平均分数以及分数差值均显著减小㊂四㊁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质量全英文课程开发的建议(一)全英文课程应配备一流师资,需要教师的全力投入为提高全英文课程的建设质量,英文课程应配备一流师资㊂教师需要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具有充分的了解,获得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平,同时具备优秀的英文授课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足够的威信,讲授的课程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㊂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英文教学能力不受认可,全英文课程很难有效开展㊂此外,教师也应对教学给与充分的重视和准备㊂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全英文课程配置一流的师资,并鼓励教师全力投入课程建设㊂(二)全英文课程教学应面向国内国际全体学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需不断优化由于全英文课程建设面向的学生背景多元,课堂氛围与由国内学生组成的课程有很大区别㊂不同背景的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背景不同,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都存在不同的期待㊂直接按国内教师和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进行全英文课程教学,未必能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㊂因此,国际课程教学应在不减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条件下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㊂(三)全英文课程应营造多元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全英文课堂具有多元的文化环境㊂由于文化的不同,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更愿意与文化背景相近的学生进行交流,造成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隔阂,甚至引起个别学生被孤立㊂为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交流㊁互相学习,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共同进步和提高,达到培育世界一流人才为我所用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黄雪微.日本高校国际化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9(23):186-187.[2]汪晓波,郭锐.俄罗斯提升大学国际化水平 5-100计划 的措施与成效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5):80-92.[3]安亚伦,曾燕萍,段世飞.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的来华留学教育:意义㊁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2):63-78.[4]侯淑霞,韩鹏.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8):244-248.[5]徐云霞,杨曼. 双一流 背景下硕士双学位项目中留学生管理机制初探 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22):9-12.[6]张奕.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反馈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51-59.[7]程伟华,张海滨,董维春.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基于学生发展理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64-71.[8]林峰,顾祥林.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6(1):100-103.[9]李泓昊.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结构力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教学刊,2017(2):77-78. [10]何萍,徐晓华.面向留学生的程序设计教学研究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8):80-81. [11]刘朋,鲁丽华,白泉.土木工程专业非洲留学生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9):56-57. [12]束雅春.比较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助推高等院校 双一流 建设[J].高教学刊,2020(8):20-22.㊃06㊃张洁,等: 双一流 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 All Rights Reserved.AC a s e S t u d y o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n g l i s h -t a u gh t C o u r s e s i n t h eC o n t e x t o f D o u b l eF i r s t -c l a s s a n dP r o p o s e s f o r I m pr o v e m e n t Z H A N GJ i e a ,HU A N G H o n gw e i a ,b(a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o t e c h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b .G r a d u a t eS c h o o l ,T o n g j i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0092)A b s t r a c t :E n g l i s h -t a u g h t p o s t g r a d u a t ec o u r s e sc a n b es e r v e da sa ni m p o r t a n ta p pr o a c ht o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T e a c h i n g i nE n g l i s h i s a l s o t h e i n t r i n s i c 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 t h e d o u b l e f i r s t -c l a s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s p a pe r r e v i e w s t h e p r o g r e s s of t h eE ng l i sh -t a u g h t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c o u r s e si n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tT o n gj iU n i v e r s i t y i n t h e p a s t t e n y e a r s a n d a n a l yz e s t h e l e a r n i n g e f f e c t o f d o m 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 a n d t h e r e a s o n s t h e r e o f .I n f o l l o w i n g,t h e a u t h o r s p u t f o r w a r ds o m e m e a s u r e sf o r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f r o m t h ea s p e c t so fc o u r s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r e g u l a ra s s i gn m e n t s ,a n df i n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T h e t h r e e p r o p o s a l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n g l i s h -t a u gh tc o u r s e s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 d o u b l ef i r s t -c l a s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r e :f i r s t ,t o a r r a n g e f i r s t -c l a s s t e a c h e r s f o rE n g l i s h -t a u g h t c o u r s e s a n d t h e t e a c h e r s s h o u l db e t h o s ew h o a r e f u l l yc o mm i t t ed t o t he c o u r s e s ;s e c o n d ,t oa p p l y t h eE n g l i s h -t a u gh t c o u r s e s t ob o t hd o m e s t i c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 ,a n dt h e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a n d e x a m i n a t i o n m o d e s h o u l d b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o pt i m i z e d ;a n d t h i r d ,t o c r e a t e a d i v e r s i f i e d 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t h e E n g l i s h -t a u g h tc o u r s e ss oa st o p r o m o t el e a r n i n g f r o m e a c h o t h e r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t o g e t h e rb e t w e e n d o m e s t i c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e n t s .K e yw o r d s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n g l i s h -t a u g h t c o u r s e s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上接第18页)[5]刘华,刘宏林.新形势下高校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 ].中国冶金教育,2004(2):19.[6]陈伟.从身份到契约 :学术职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4):65-7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E B /O L ].(2020-09-27)[2020-10-25].h t t p ://w w w.m o e .go v .c n /s r c s i t e /A 22/s 7065/202009/t 20200927_491838.h t m l .[8]王先谦.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349,604.[9]赵家骥,俞启定,张汝珍.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43.[10]李山,轩新丽.管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9:818,820,823.[11]高时良.学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7,53.[12]孙昌武.韩愈选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20.[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34.[14][美]曼纽尔㊃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15]张添翼,杜时忠.再论制度何以育德[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12-15+25.[1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1.T h eC o r eM e a n i n g o f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P o s tM a n a ge m e n t of D o c t o r a l S u pe r v i s o r s a n d I t s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 Y A N G u a n gf e n ,F A N Q i u ya n ,Z H A N G X i a n l u (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T i a n j i n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i n 300350)A b s t r a c t :"S e v e r a l O p i n i o n so n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P o s t M a n a g e m e n to f D o c t o r a lS u p e r v i s o r s "i s s u e d b y t h e M i n i s t r y of E d u c a t i o n i m p l i e s t h e l og i c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h et w oi n t e r i o r f o r c e sa n d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d o c t o r a l s u p e r v i s o r s i n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s u p e r v i s o r sa n d d o c t o r a ls t u d e n t s .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t h e d o c u m e n ti s n o to n l y ar e v i s i o n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o ft h ed o c t o r a ls u p e r v i s i n g s ys t e m ,b u ta l s o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o fC h i n a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t u d e n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 c u l t u r e ,a s w e l la st h e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r e s po n s et ot h e p r e s e n te s s e n t i a lo ft h e s u p e r v i s o r -s t u d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t s c o n n o t a t i o n i n c l u d e s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s :t h eb a s i c r e qu i r e m e n t i s t ob e t t e r d e f i n e t h e r o l eo f s u p e r v i s o r s ;t h e c o r ed e f i n i t i o ni st oc l a r i f y 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s u p e r v i s o r s ,a n dt h er e l i a n c et oi m pl e m e n t t h e d o c u m e n t i s t of u l l y a n d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l y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m e a s u r e so f t h e p o s t sf o rs u p e r v i s o r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o fs u p e r v i s o r sa n dt h ec o m p l e x i t y 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s u pe r v i s o r sa n d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a t p r e s e n t t i m e ,i t c a nb e s e e n t h a t t h eu p g r a d e dv a l u e i n t h e d o c u m e n t i s t h eh i g h l i g h t of t h e "s ys t e m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a t i s ,t o c u l t i v a t e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s e n s e o f p e r s o n a l i d e n t i t y a n d t h em o r a l s e n s e o f d o c t o r a l s u pe r v i s o r s o n t h e b a s i sof t h e s y s t e m.I n 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s c e n a r i o ,t h e "c o mm u n i t y w i t h a s h a r e d f u t u r e f o r d o c t o r a l s u pe r v i s o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i s a n i n t e r m e d i a r y c o n d i t i o nf o r 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 "s ys t e m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K e yw o r d s :p o s tm a n a g e m e n t o fd o c t o r a l s u p e r v i s o r s ;p o s t a w a r e n e s s ;s y s t e m 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o mm u n i t y w i t has h a r e d f u t u r e f o r d o c t o r a l s u pe r v i s o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㊃16㊃张 洁,等: 双一流 背景下全英文课程建设案例分析及建议. All Rights Reserved.。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然而,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对于英语在新媒体、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应用涉及较少。
其次,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再者,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要在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特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优化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具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促进学科发展课程设置的优化有助于推动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保持学科的活力和吸引力。
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选择空间。
2、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原则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基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思路探讨作者:贾宏春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5期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是,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英语专业是高校开设所有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为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按照近几年有关部门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英语专业就业率比较低进而被列入“红牌专业”,英语专业好像不能满足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思路,希望对英语专业的发展起到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间的重要环节,首先其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为教学找到重点。
课程设置一点要和培养目标相贴近,另外,不仅要展示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样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就这个角度而言,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按照学校所处的层次与水平来设置。
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展情况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伴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各所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快速地调整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形成一定的办学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式从人才培养方式上看出,共分为两类:以前的“经院式”,就是單科研究型的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复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单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建立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大学,这是因为这种大学的办学时间是很长的,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众多优秀教师,学生成绩优异,大部分学校也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置[1]。
发扬高校的优秀传统与学风,再有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与基础,学生可以扎实、有体系的去学习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基础、文学以及文化等来全面的学习英语,把英语真正的变为专业,这样学生也学习宗教、哲学和文论等,知识范围很广,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学校的英语教育,或者有的成为研究生,研究学术。
但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是在《大纲》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开设的都是专业的学校,地方性学校以及理工类学校,这是因为这类学校的办学时间很短,学术的基础比较弱,在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弱,而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学生可以把英语和其他专业充分的结合起来,这一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是有优势的,同时也能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就业方面也是在企业,比如:对外贸易、旅游、翻译,以及外事部门和专业英语翻译。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探讨文/申俊丽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以打造一流院校、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内容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各项工作,促进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以建设一流课程内容为目标,结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围绕提升大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要求,打造适应新时达发展需求的一流课程内容。
一、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理念高校应围绕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定位,结合文化互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基于当前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切合实际的一流课程。
首先,全人教育理念。
简言之,这一理念即培养素质、能力、身心等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的人。
为促进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持续、和谐、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并释放最大潜能,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需求、社会性、个性、情感、智力等多个方面,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归根结底,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能力、知识、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综合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要紧紧围绕一流内容建设目标,在课程目标、体系方面加以完善,最终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
其次,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融汇。
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自然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还要加强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更加至关重要。
对于大学英语这一传统的人文学科而言,要想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标准,就要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主动了解相关的自然科技发展动态,既有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性和逻辑性来增强思维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有效激发创新精神。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和国家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的战略性部署。
英语专业作为高校开设的众多专业中的一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根据近年来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英语专业因毕业生就业率低而被列入“红牌专业”,英语专业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快速的经济发展。
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提出了国际化和本地化两大设置理念,希望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标签:双一流;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何谓课程设置?王守仁教授就曾指出,“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首先提供了方向,即它指导了教学的方向,圈定了教学的重点。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此外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指导教学实践。
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专业课程要根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进行设置。
1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课程的设置由人才培养的模式来决定的,此外,它还受到教学实践以及高校师资力量等各方面的影响。
我国开设英语专业始于清朝末期,可追溯到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当前,大部分高校将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课等三大模块,分为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其主要依据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新文件不再提及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此外,两份文件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没有变化,但新文件规定的核心课程更加丰富。
此外,新文件也注重地区差异,鼓励英语专业课程的开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1课程设置的现状英语专业作为一门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均有开设,且开设时间较长,是一门相对成熟的专业。
不同的培养模式要求相应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分四个方面:(1)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2)培养创新型人才;(3)以学生为中心;(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脱离了人才培养而空谈课程设置无异于舍本逐末。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单科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大学主要以单科研究型的培养模式为主。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基础课程所占比重较小,课程多集中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上,即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課程。
而一些专门院校,即地方性院校和理工科院校则基于《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课程设置上除了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外,学生还必须学习相应的实用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
总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因高校自身办学特点以及培养模式不同而不同。
1.2课程设置的不足英语专业是一门相对成熟的专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就曾在其演讲时提出,基于我国大学的行政化组织架构,再加上当今越来越“丰富”的学科与专业,如今的学科发展已经进入了无边界状态。
在课程和人才培养方面,他也提出,课程和人才培养做到位了,就自然“架空”了专业设置过细的弊端,且不会引起校内震动。
从邬校长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把课程凌驾于专业之上,并且对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存在两大问题:(1)由于缺乏对自身的理性认识,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人才的培养时,笼统地将英语专业分为英语教育(师范)和英语应用(非师范)两类。
而英语应用非师范的课程要么是“广而不精”,要么是出现了简单的英语+专业,甚至是专业+英语的方式。
(2)缺乏对学科内涵的认识导致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理念为了早日实现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内部专业体制的影响,还需注重国际环境、本地因素的影响。
地方高校在开设英语专业课程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1国际化对一流外语学科而言,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均应突出“多语种+”特色,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
何谓国际化?在计算机领域中,国际化是指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的过程,使得不同地区的客户都能使用该计算机而不用做工程上的改变。
于个人而言,国际化就是一个改造自我观念和行为的过程,即用国际公认的人文理念和价值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那么地方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是否也需要遵守国际化理念呢?什么是英语专业国际化?英语专业中的国际化应是指培养的人才能够具有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基本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以及作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从而具有在不同文化环境生活工作的潜力,适用于世界各地而不需要重新获得这种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国际化是其本身就具有的特色。
各高校在开设英语专业课程时,也应该把国际化理念渗透其中。
国际化理念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要达到人性化和知识化相统一的高度。
2.1.1人性化因长期受到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的影响,各省属高校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想使用得当,就必须要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宗教以及其信仰。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性是使学生有具有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观,有正确的信仰。
基于此,各高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时可开设人类历史、文明进化、思想发展、道德宗教类的课程。
通过调查湖南省大部分地方高校发现,英语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并未有涉及人类历史、思想发展和道德宗教相关的。
由此可见,高校并未把太多的关注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性化上。
2.1.2知识化知识化本意是指以普遍应用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工具为基础,通过充分运用知识,充分共享知识资源,以达到个人的智力潜能和社会的物质资源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近乎合理化的目的。
而对英语专业中的知识化是意在使学生掌握世界文化交流和英语专业知识。
因此,为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高校可开设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对比、英美文学、语言学知识等课。
2.2本地化理念英语专业本地化借鉴了计算机领域中软件使用的本地化概念,是指赋予学生在某一地区、场合工作的能力,既包括专业要求的英语技能,也包括具备用英语技能从事某一工作领域的知识能力或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不大的某一工作领域的知识能力。
2.2.1人文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纵观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某段时间,受到工具论的影响,忽略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技能也需要较好的思维能力的现状。
学者们通过研究后发现人文性也是英语的一大特性,外语专业人才的人文性主要是指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外语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上?应该弘扬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还是尊重语言的人文性?这已成为英语教育必须回答的方向性问题。
作为一门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决定了英语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但英语专业课程的开设不仅受到专业体制内部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的影响。
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开设课程时就要以人文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为原则。
然而,如何在保证不增设课程的同时,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的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2.2多跨度特色化今天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毕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服务地区经济的能力。
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地方特色上,具体表现在英语专业的选修课。
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往往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忽略了选修课程对拓展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及人生发展的影响。
因此,要想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开设相关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跨学科不限制数量设选修课,不细分专业特色方向,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意愿与需求进行选择,并自己选择组合成个性化的模块,从而实现人才特色化。
3结语在“双一流”建设的今天,高校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科建设上。
如何更好地培养英语专业人才,不仅体现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把控,也具体到课程教学的设置。
本文梳理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应该遵循国际化和本地化理念,看似矛盾,实则相互补充。
希望能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1]王守仁. 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外语,2010,(02):47+20.[2]欧阳艳. 清末民初双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卢德春.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展现状与改革趋势[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1 V5)[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4).[5]戴煒栋,王雪梅. “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05):113+136.[6]王正胜. 国际化、本地化、全球化——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2014,(01):313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