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朝有很多牛人 但最佩服的还是王守仁!
- 格式:docx
- 大小:5.65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守仁生平事迹简介历史是怎样评价王守仁的导语:王守仁,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生于公元1472年,去世于公元1529年,享年59岁。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后随父王守仁,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生于公元1472年,去世于公元1529年,享年59岁。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后随父亲移居绍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阳明是其自好,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后世学者常常称其为阳明先生,因此王守仁也叫王阳明。
王守仁二十二岁中举,一直到二十八岁时才高中弘之十二年进士,此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守仁少时经历过“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事件,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所以王守仁此后研读兵书,希望能报效祖国。
在他为官期间,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也算是实现了年幼之时的誓言。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开创“阳明心学”,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
王守仁立德、立言于一身,接近圣人孔子。
历史上王阳明的政绩不少,哲学成就也颇高,但是因为他在仕途上的受挫,所以相比于政治家,作为思想家的王阳明成就更高。
而他“言行一体”,几近圣人,所以历史评价极高。
朱载垕说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生活常识分享。
当年明月将王阳明赞为“明朝第一人”,但他根本没读过王阳明的书对历史感兴趣,特别是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网友们,肯定都知道《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作者当年明月以幽默诙谐的文笔,将明朝两百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改变过去很多人对于明朝过于负面的看法,也让许多人对明史产生了兴趣,可谓“功莫大焉”。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最为推崇王阳明,认为他是明朝第一人。
当年明月赞颂道: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然而,居士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却发现,当年明月根本不懂阳明心学,甚至他连王阳明的代表性著作《传习录》都没有读过。
这就相当于没读过《论语》却偏要谈论孔子思想一样。
为什么居士我断定当年明月没读过《传习录》?因为《明朝那些事儿》中存在下面三个低级错误:一、天理人欲当年明月说,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
他在写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时,这么描述他所领悟的道理: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
(《明朝那些事儿》)这一说法的影响很广,居士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王阳明肯定人欲,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真的认为天理即是人欲吗?恰恰相反,读过《传习录》的人自然知道,王阳明经常说“存天理去人欲”。
比如王阳明要求人们每时每刻都要存天理去人欲: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传习录》)王阳明还说要让心中纯是天理,没有一丝人欲: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传习录》)王阳明不可能认同人欲,因为他教学生们要将心中的人欲、私欲完全挖出来清理干净: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
(《传习录》)王阳明与朱熹的主要差别,是对于“理”的认识不同。
明朝十大名臣导读:一位圣贤,一位武将,一位清官,一位文臣,一位宦官,一位谋臣还有四位首辅。
1.王阳明(圣贤)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先生此心光明,焉复何言。
被奉为“神明”,被誉为“圣贤”。
理由: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以一人之力,巧用智慧独挡十万精兵,最终平定叛乱,可谓传奇之人。
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
他一心为民,反对暴力和贪欲,坚持正义和良知。
王阳明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齐名,是我国古代又一伟大圣贤。
他的心学,引领了明末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一位圣贤,一位武将,一位清官,一位文臣,一位宦官,一位谋臣还有四位首辅。
1.王阳明(圣贤)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先生此心光明,焉复何言。
被奉为“神明”,被誉为“圣贤”。
理由: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以一人之力,巧用智慧独挡十万精兵,最终平定叛乱,可谓传奇之人。
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
他一心为民,反对暴力和贪欲,坚持正义和良知。
王阳明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齐名,是我国古代又一伟大圣贤。
他的心学,引领了明末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当代的陶行知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此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他的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于谦(文臣)名:谦字:廷益号:节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被誉为“救时宰相”(虽明已废宰相,但仍以宰相称,赞誉极高)理由:清廉正直,德才兼备,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着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他身居高位,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
他拯救了大明王朝,他是一位英雄,他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他的伟大偶像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文天祥,他如今成了大明著名抗蒙古将领,他做到了和文天祥一样伟大,他的一生就如同他自己所写的那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作家当年明⽉眼中的明朝⼗⼤⽜⼈,你能想到谁?NO.1王守仁王阳明先⽣⽂武兼备,胆识过⼈。
改造了儒学创⽴了追求⼈性⾃由的⼼学门派。
此公淡泊名利,天下为公。
是继孔孟之后的⼜⼀圣贤,位居第⼀当之⽆愧。
NO.2于谦为⼈正直,刚正不阿。
在国家危难之际挺⾝⽽出,以⼀已之⼒感召众⼈,抵御蒙古铁骑的⼊侵,使⼤明不致于沦为⼜⼀南宋。
笔者认为于谦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都远远超过了岳飞,虽然后者也是我所景仰的⼈物。
NO.3戚继光南击倭寇解决了百余年的倭患。
北守蓟辽使⼤明的北⼤门得到了⼆⼗多年的宁静。
戚继光还在练兵、阵法和⽕器应⽤上有独到之处,是中国近代史的兵圣。
NO.4徐达明朝北伐第⼀⼈,收复了幽去⼗三州,洗刷了汉族近⼏百年来的耻辱。
狠狠地打击了欺压汉⼈的游牧民族,赫赫武功使我汉⼈再⼀次雄起。
NO.5张居正整顿吏治,理顺财政,内惩贪官,外御强敌。
实⾏⼀条鞭法,重丈⼟地,不仅减轻了⼈民的负担,⽽且增加了国家的收⼊,开创了灿烂辉煌的万历⼗年。
NO.6刘基伯温辅助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重塑汉官威仪。
居功⾄伟⼜能功成⾝退,是中国民间⼜⼀诸葛亮的化⾝。
NO.7海瑞海青天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敢于上书皇帝直⾔利弊,直⾄辱骂皇帝可谓前所未有,客观上反击反映了明代读书⼈的⽓节和⾻⽓。
也说明了明朝皇帝相对宽容的禀性。
NO.8李贽以⼀已之⼒挑战封建礼教,难能可贵。
NO.9袁崇焕⼤明国的第⼀痴汉。
以天下为已任,不顾个⼈安危,勇击强敌,既使粉⾝碎⾻亦⽆憾。
NO.10⽅孝孺在天下⼤定的情况下,为了⾃⼰的信念,敢于抗争权贵。
让世⼈知晓何谓正义,何谓残暴。
此⼗⼈的⼤名确实如雷贯⽿,⼤明王朝⼈才济济,除上⾯列出的⼗⼈外还有如:解缙郑和李时珍 ...⼤家可否发表⼀下看法呢?说出在你眼中的明朝⽜⼈们。
明朝三大牛人,你猜出是谁了没第一牛人:王阳明(王守仁)王阳明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余姚(今宁波余姚)人。
成化八年(1472),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王华于成化十七年(1481)考中状元,此后王守仁全家搬到北京。
父亲王华的责任重大,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不能当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
于是,王华请来了教书先生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他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守仁领悟的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练老师都很惊讶。
王守仁从小就励志成为一个圣贤,这里边还有一段趣事。
王华在王守仁刚满十七岁的时候,为守仁挑了当时江西洪都(南昌)的一个管家小姐成婚。
结婚的日子到了,岳父大人家里忙碌非凡,可等大家都忙完了,准备行礼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个关键的人——王守仁。
当大家急急忙忙找到他时,他一脸惊讶地对着满头大汗的人说:“找我干啥?”原来这位兄弟结婚当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劲儿,就开始学道士打坐,这一打就是一整天,结果把结婚这么重要的事都给忘了,不过最后终于把婚结了。
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守仁离开江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来到老家余姚。
在旅途中,遇到一个书生,便结伴而行。
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书生回答道:“格物穷理。
”王守仁回到家中,若有所思,从此他每天都到自己的后花园中去“格”竹子,可守了几天几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守仁格竹”,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人对未知的执着和探索。
终于,在王守仁因为得罪当时的权监刘瑾而被贬到贵州龙场时,他终于悟道了。
他推翻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开创了心学“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第二牛人:于谦于谦于谦,139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
如今提起于谦大家都很陌生,会误以为是相声演员于谦。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王守仁作文说起王守仁,可能有些人还不太熟悉,但要是提到王阳明,想必大家就不陌生了。
王守仁,号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让我深深地敬佩。
我最初了解王守仁,是在一本历史书上。
当时只是粗略地知道他的一些思想和成就,并没有太多深刻的感受。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地研究了他的生平,才真正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华。
但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真理和实现抱负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可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王守仁在哲学上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这可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号,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探索得出的真知灼见。
他认为,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就有的道德意识,而要将这种良知付诸实践,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但王守仁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有一件事让我对他的“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时,王守仁被贬到贵州龙场这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那里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极差。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了。
可王守仁没有,他反而把这当成了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
在龙场,他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还时常受到当地恶劣气候和疾病的困扰。
但他没有丝毫的退缩,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如何传播自己的学说。
他亲自下田劳作,与百姓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疾苦。
他发现,当地百姓因为缺乏教育,很多道理都不懂,生活也过得十分艰难。
于是,王守仁决定开办书院,亲自授课,教百姓们读书识字,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技能。
记得有一次,一场暴雨袭击了龙场,王守仁住的茅草屋被雨水冲垮了。
他全身湿透,狼狈不堪。
可他没有抱怨,而是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正好是重新修建的好机会,说不定新屋子会更坚固呢!”然后,他就带着大家一起动手,重新搭建房屋。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王守仁有趣历史故事王守仁(1472年-1528年),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王阳明”。
王守仁被视为阳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与其学术贡献相比,王守仁的个人经历也相当有趣。
其中,有一则历史故事特别引人注目。
据传,在王守仁年轻时,他曾经辗转于各地,游历山川名胜,并和许多知识渊博的人交流。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王守仁遇到了一位怪僧。
这位怪僧是一位行踪诡秘、举止古怪的人,他戴着一顶破破烂烂的帽子,身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袈裟,一双光秃秃的脚底板透出了他艰苦的生活状态。
不过,与他的穷困相比,他精神焕发、内心充实的样子却令人感到不解。
王守仁忍不住好奇地走上前去,与怪僧攀谈起来。
怪僧心灵手巧,默默地制作着一件漂亮的雕塑作品。
王守仁被这位怪僧的技艺所吸引,决定向他学习。
然而,怪僧却提出了一个看似奇怪的要求。
他要求王守仁将自己断指。
王守仁心中一惊,但他觉得这个要求也许隐藏着某种深意,于是毅然决然地从剑上划过了自己的食指。
怪僧见状,笑了笑,说:“你愿意舍弃短暂的痛楚,换来一生的精神富足吗?”王守仁点了点头。
随后,这位怪僧将王守仁带到一座小屋前,告诉他:“这是一座禅室,我将教你如何修行。
”王守仁进入禅室,闭目静心,专心致志地跟随怪僧的指导进行修行。
一个月过去了,当王守仁再次开启双眼时,他发现小屋已经消失,怪僧也不见了踪影。
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场修行的考验。
王守仁自此之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开始紧密结合儒家思想和禅宗教义。
他深入研究心学,提出了“致良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内省自省,实现人的人性向善与道德的境界。
王守仁的故事向后人展示了他在求学和探索人生的道路上的坚毅和勇气。
他的修行经历并非荒诞无稽,而是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方式诠释了个人成长和哲学思考的过程。
王守仁的思想成就为后人所钦佩,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勇于追求真理,对内心的声音保持敏感,并将道德与自我修养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守仁有趣历史故事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
下面,我们将聚焦于一些令人着迷的王守仁历史故事,以展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卓越人生和思想贡献。
作为一个伟大的儒学思想家,王守仁对教育无比重视。
据传,他年轻时曾在家乡山东的一所私塾教书。
有一天,王守仁正在教学,突然发现一个小伙子在窗外偷听课程。
这让王守仁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高声喝道:“身负天下重寄,你竟敢偷听!”这小伙子感到非常惊讶,赶紧逃跑了。
王守仁注重教育的事迹曾广泛流传,也凸显了他对于儒学传统的严格要求和执着追求。
在他的某次著名演说中,王守仁提到了一个关于人性善恶的故事,以传达自己鲜明的思想观点。
他讲述了一个有关螃蟹的寓言故事。
据说有一种特殊的螃蟹,它的左边脚是黑色的,右边脚是白色的。
这种螃蟹常常和其他普通的螃蟹一起生活,而其他螃蟹对它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一些普通螃蟹觉得左白螃蟹的存在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并试图将其排斥出去。
然而,王守仁以此来说明,人性的善恶并不取决于个体的外在特征,而是取决于内在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善恶之心并非源自外在,而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本质。
除了作为一位思想家,王守仁还被人们视作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在明代的政治界具有很高的声望,被朝廷征召多次出任一些重要职位。
据说,一个受贿的官员曾向王守仁行贿,希望能得到一份官职。
然而,王守仁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官员交给了法律。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守仁对廉洁正直的坚守,以及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道德标准。
此外,王守仁还是一位重视生态环境的早期倡导者。
在他的著作《爱蚕》中,他强调了对蚕的保护与培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蚕丝织品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蚕的生态环境,保障蚕的生存和繁衍,对于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王守仁有趣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独特视角。
明清大器晚成的十大人物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
然而,其中有一批人,他们并非在年轻时就展露头角,而是在晚年才达到了自己的巅峰。
这些大器晚成的人物不仅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晚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在明清时期,这些大器晚成的十大人物尤为引人注目。
第一位是明代政治家和学者王守仁。
王守仁出生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他的才能是在中年之后才得到真正发挥的。
王守仁曾在朝廷任职,但当他四十余岁时,因为对朝政不满,于是辞官回乡,将精力投入到著作和教育上。
他撰写了《格致余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杨慎原名杨宜诚,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直到晚年才焕发出光芒。
杨慎以其传世之作《费褚孟子》闻名于世,他在晚年对古籍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被誉为明代文献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三位是明代画家兼文学家唐寅。
唐寅是明代中叶的著名画家,他的名声在他晚年时才达到巅峰。
唐寅以其擅长绘制梅花而闻名,他的梅花画作绘技精湛,给人以触动心灵的感觉。
此外,他的文学才能也很出色,他的词作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词中之神”。
第四位是明代文人刘基。
刘基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1571年),他在政治和学术方面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刘基曾在朝廷担任过重要职务,然而他在生涯中的高峰期是在晚年。
他的学术研究广泛而深入,尤其在经学和典籍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第五位是明代文学家杨时。
杨时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575年),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曲折,但却是晚年才获得认可。
在他五十岁以后,杨时才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
他的诗作以自然悲凉和忧国忧民的主题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赞扬。
第六位是明代宰相申时行。
申时行生于明万历年间(1576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器晚成之一。
申时行曾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晚年终于迎来了他的辉煌时刻。
他晚年期间担任了明朝最高官职之一的首辅,对于政治的改革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王守仁:明代一颗闪耀的明星文武双全,上马能平乱,下马可
安民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
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若耶溪送友诗稿》书于弘治十五年,纸本,现藏于日本大阪博文堂。
后有罗振玉、郑孝胥跋文。
若耶溪上雨初歇,若耶溪边船欲发。
杨枝嫋嫋风乍晴,杨花漫漫如雪白。
湖山满眼不可将,画手凭谁写清绝。
金樽绿酒照玄发,送君蹔作沙头别。
长风破浪下吴越,飞帆夜渡钱塘月。
遥指扶桑向溟渤,翠水金城见丹阙。
绛气扶疏藏兀突,中有清虚广寒窟。
冷光莹射精魂慑,云梯万
丈临风蹑。
玉宫桂树秋正馥,最上高枝堪手折,携向彤墀献
天子,金柜琅函贮芳烈。
内兄诸用冕惟奇负艺,不平於公道者久矣。
今年
将赴南都试,予别之耶溪之上,固知其高捷北辕,不久当会於都下。
然而缱绻之情自有不容已也。
越山农邹鲁英为写耶溪别意,予因诗以送
属冗不及长歌,俟其对榻垣南草堂,尚当为君和鹿鸣之歌也。
弘治甲子又
四月望,阳明山人王守仁书于西清轩,垣南草堂予都下寓舍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有很多牛人但最佩服的还是王守仁!
导语: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他天资聪颖,所创“心学”独成一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在战场上,他更是用兵如神,皆大胜而归,是出色的
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他天资聪颖,所创“心学”独成一家,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在战场上,他更是用兵如神,皆大胜而归,是出色的军事家。
王守仁,号阳明,出生在一个显赫之家,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王守仁出生时,他的祖母梦到一位仙人在云中抱着一个孩子。
他的祖父根据梦境,给他取名“云”。
但他五岁时都不会说话,一位高僧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意思是说“云”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祖父幡然醒悟,将他改名为守仁,便开口说话了。
公元1481年,王守仁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年幼的王守仁跟着父亲到了京城。
王守仁不光喜欢诗书,还喜欢骑射,对事情总有不同的见解,还想向皇帝献策(被父亲阻止)。
但王守仁的仕途并不顺利,二十岁中了举人后,后面的会试都失败了。
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当时太监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宠臣,刘谨仗着武宗势力大兴冤狱,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抓了起来。
王守仁见刘谨如此胆大妄为,向武宗上疏。
王守仁的这一行为,触怒了刘谨,被杖责四十,贬至贵州龙场驿。
同年,他的父亲也被贬至南京,任吏部尚书。
王守仁正是在条件艰苦、还未开化的龙场悟出了“知行合一”,并以此育人。
王守仁在龙场尊重当地风俗,做了很多善事,当地百姓都很喜欢他。
公元1510年,刘谨被处死后,王守仁得以回到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公元1516年,王守仁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升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