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每日一题第05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含解析-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6.01 KB
- 文档页数: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A.之与而 B.者与其C.之所其 D.者所而【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乙]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考点讲解】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是重要考点之一。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概念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
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概念可以大众公认的,也可以是个人认知特有的一部分。
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
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
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
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
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
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
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
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
概念的功能还有:判断,描述,属性,范畴,定义(概念清晰度)等区别。
在中国,对概念的描述是: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
高考语文小阅读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统称“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或者在文中有特定的含义。
能否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讲,指的就是概念的含义。
高考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对“科技黑箱”这一概念的考查就是如此。
须要注意的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
高考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对象是否包含在某个概念当中作出判定,如2014年山东卷第7题(文本见第4页),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某个概念)的一项是”或“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某个概念)的一项是”。
须要注意的是,解答从概念的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仍应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作基础。
(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
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周笃文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
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
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弓I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
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
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
“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
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
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
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
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
醉则从伊醉,犹胜独睡时。
”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
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制森严的坛庙建筑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
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护。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为了供奉并祭祀这些神灵,人们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
人类早期的生存威胁大多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
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它操纵一切,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
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国家形成之后,君王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统治百姓,以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
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动,并发展成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
《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大夫祭五祀,岁遍。
士祭其先。
”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促使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边的作品,达成以下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一直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先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期间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冷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担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冷眼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瞬之间涨起来,清水淹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此刻回想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奥密,秘密的中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谅解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困而和善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扔掉的河蚌,他怜悯地把它带回家,养在独一的水缸里。
依据童话的叙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一般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或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日在青年出门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为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而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困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此后饱食暖衣,在莫名其妙中挣脱了贫困。
④我此刻还羞于剖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斑驳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何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假如不是本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便可能有等候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到现在还在翻开水缸盖的那些瞬时,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情的梦想也睁开了:我期望看见河蚌在缸底翻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涨,上涨,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而后是一个感人而优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打扫一下,她开始来往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馥馥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①人的味觉能辨别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爱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
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
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艳羡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假如艳羡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对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料并未成真。
诺奖评比究竟有何规则规则?清华高校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番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爱“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闻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悲观并不惊奇。
悲观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谛视自己探讨对象的合适与否、探讨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探讨,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
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方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或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似乎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番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比“喜旧厌新”所致。
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
正如网友所言:“又起先探讨‘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
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觉的新、探讨成果的科学价值高。
肃穆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探讨。
我们的探讨者面对诺奖,不熟识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比中所谓的“潜规则”。
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
诺奖即便有风水轮番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须要,这样的平衡明显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
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精讲】“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则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词语是表达文章“重要概念”的基本语言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
表达“重要概念”的词语(包括短语)如: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的或者是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内涵。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的内涵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即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对概念的外延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的判定,或是分别对若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内作判定。
1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梁思成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
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学科#网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
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
周末培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元]揭傒斯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
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
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
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
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
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
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
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
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
若虚名棪。
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屏:摒弃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容:容纳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恚:怨恨D.其治以脉,不以证.证:症状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引咎痛自责且.试之辄效B.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C.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D.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人之.得终其天年【参考答案】1.B2.A【试题分析】转折,却/而:表因果,因而。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
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
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
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
”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
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
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
“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
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
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
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
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
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
醉则从伊醉,犹胜独睡时。
”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
一句“犹胜独睡时”,
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致,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
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
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的创作妙诀。
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
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
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
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
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2.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1.A
意思的是A项,答题的信息区间是最后四段。
B、C、D三项均不符合原文意思。
2.D
【解析】D项“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原文表述是“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
3.C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