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调查分析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744.21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高校师德问题和解决措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师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师德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师德问题的现状出发,浅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一、高校师德问题的现状当前,高校师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不端:部分高校老师存在抄袭、造假、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学术诚信和学术氛围。
2. 徇私舞弊:一些老师在学术评价、学生选拔等方面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学术选拔失去公正性。
3. 严师苛听:部分老师以权谋私,对学生进行严师苛听,不宽容不耐心,甚至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4. 忽视职业道德:一些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怠于职守、消极敷衍、挥霍公款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师德形象。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高校师德问题已经成为一大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
高校师德问题的产生有着多种复杂原因:1. 利益观念失衡:部分高校老师由于个人利益诱惑较大,导致出现徇私舞弊现象。
2. 竞争压力过大:高校教师要在学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教学上不断创新,社会服务上不断拓展,导致了老师工作压力过大,部分老师忙于应付繁重的工作任务,忽视了职业道德修养。
3. 教育体制问题:高校师资配置不合理,导致个别老师承担过重学术和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师的师德修养。
4. 缺乏监管和约束:在一些高校,对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制度来约束老师的行为,导致了师德问题的滋生。
以上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高校师德问题的产生和蔓延。
三、解决高校师德问题的对策与措施针对高校师德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解决:1. 加强师德教育:高校应当加大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力度,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师德师风。
2. 完善师资配置:高校应当合理调配师资,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防止过度劳累和工作失衡现象,并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老师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关系到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这也是影响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不高。
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政治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素质,没有坚实的政治理论科学知识基础,无法深入浅出地讲授政治理论知识,这种情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任何帮助。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和感染力。
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技巧,缺乏讲课的感染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足够的热情,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教育经验。
很多思政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缺乏熟练的教育技巧,无法把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其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
浅析高校师德问题和解决措施师德问题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行举止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不当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术素养。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尤为突出,包括利用学生、利用职权、骚扰性行为等。
下面将从问题的严重程度、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高校师德问题的严重程度。
高校师德问题的存在,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环境的健康发展。
教师利用职权进行权力的寻租,扩大个人的利益。
甚至会有一些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自己谋取财富,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师德的基本要求,诱惑和影响了众多学生。
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言语和行为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可能导致学生精神上的问题,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其次,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缺失,没有做到忠诚、责任、尊重等师德要求。
其次,是高校制度的不完善。
一些学校面对着数量庞大的学生和教师,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
这些因素都会助长一些不良学风、不良教风的问题,一些教师甚至不为所动。
最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高校师德问题。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执教者对学生的责任和学术规范。
教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师德标准行事,遵守教育行业的相关规定。
其次,完善高校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监督,制定严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加以惩戒和借鉴。
最后,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加强学习、进行课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强化自我防范,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师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其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高校制度,加强学生自我保护,全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师德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高校师德问题和解决措施
高校师德问题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不道德行为。
解决高校师德问题需要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
机制等方面入手。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是解决高校师德问题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是指教师在职
业行为上所应具备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高校应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职业修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教师的职业自
律意识,使师德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解决高校师德问题的重要手段。
师德师风建设是指通过制度建设
和文化建设,促进教师恪守师德,规范教师行为。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师德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对师德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高校还应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对教师进行常态化的师德培训,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教
师注重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
完善师德考核机制是解决高校师德问题的重要途径。
师德考核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的量化评价和监督。
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公正、严肃的师德考核机制,明确师德考核的标
准和程序,并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评聘、晋升、奖惩等挂钩,形成对师德行为的激励和
惩戒机制,强化对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政治教师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师德建设和提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形象和品德,更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针对当前政治教师师德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政治教师师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师德意识1. 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培训,帮助政治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 强化师德建设的制度约束。
建立健全的师德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政治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
3. 加强师德建设的宣传引导。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的宣传引导,让教师和社会公众能够关注师德建设,形成共同关注、共同支持的氛围。
二、加强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政治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1.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政治教师参加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研讨、讲座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 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导入。
制定并执行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政治教师严格遵守职业操守,维护师德师风,使之成为政治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准则。
3.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渗透。
职业道德教育要贯穿于政治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增强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和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自觉贯彻和落实。
三、完善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体系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管理。
只有从管理上进行有力的保障,师德建设工作才能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取得持续不断的成效。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政治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体系:1. 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
对政治教师的师德和教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达标的政治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合格的政治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纠正。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教师素质不够全面、思想政治观念不够坚定、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水平,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
我们也应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问题,共同努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问题、对策、全面、观念、教学方法、灵活、实践经验、建议、总结、展望、呼吁、重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承载着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师素质不够全面、思想政治观念不够坚定、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
只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素质不够全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全面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师思想政治观念不够坚定: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领域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
3. 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浅析高校师德问题和解决措施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师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校师德问题不仅牵涉到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也关系到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整体发展。
对高校师德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师德问题表现形式1.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高校师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存在抄袭他人成果、篡改数据、弄虚作假等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也损害了学生的学术诚信观念。
2.不敬业部分教师不敬业,教学效果不佳,对学生不负责任。
他们缺乏教育热情,课堂教学不尽职,对学生的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敷衍了事。
这种不敬业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损害了教师的专业形象。
3.不尊重学生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存在不尊重学生的问题。
他们对学生言行不敬,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尊重,甚至存在侮辱学生的行为。
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导致师生矛盾不断加深。
二、高校师德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聘任、考核、待遇等制度尚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学术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单一,重视学术论文数量而忽视了学术质量和原创性,给教师产生了功利心理,从而出现学术不端现象。
3.缺乏师德教育一些高校在师德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缺乏对教师师德的重视和培养,导致一些教师对师德认识不足,行为不端。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培养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使师德建设真正成为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2.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重视教学质量、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绩效评价,提高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激励教师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增强师德自觉性。
3.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师监督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教师管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术道德进行全方位监督,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形成良好的教师教育氛围。
浅析高校师德问题和解决措施近年来,高校师德问题频频曝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师德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高校教育的质量和声誉。
对高校师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来看一下高校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对于高校师德问题,其根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是个别教师师德观念淡薄,缺乏对学生负责的情感和责任感;二是高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师德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从教师方面来看,一些教师对师德观念认识不足,缺少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重,而是追求功利利益,以牟取个人私利为目的。
有的教师甚至存在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也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管理机制方面来看,部分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措施,导致师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
一些学校在师德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和漏洞,监管不力,导致一些教师可以肆意妄为,不受任何制约。
这也给高校师德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可以通过举办师德教育讲座、开展师德考核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意识,引导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发现师德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在管理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日常行为的监督,做到对师德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不留死角。
建立健全的师德纠错机制。
对于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学校应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处罚和纠正机制,给予严肃的处理和惩罚。
只有在师德问题得到及时、严格的纠正之后,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营造出良好的师德风气。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高校师德问题的监督和关注。
1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在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方面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1 政治信念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立场正确且坚定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青年教师学历高、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如果政治信仰不坚定,对政治缺乏敏感度,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很容易迷失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面前。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不会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政治倾向做到及时正确的批评和引导,个别青年思政课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违反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论,用扭曲或者过滤的历史矮化执政党,造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与思政课的育人目的相去甚远。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理论功底不深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师,后者可以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思政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和讲解课本内容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要求,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
这就需要教师坚信马克思主义,用激情强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坚定信念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作为主力军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甚至有些持怀疑的态度。
由于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专业素养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也不重视自己专业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马列原著和相关专业著作的学习和研读,因此。
在课堂上只能寻章摘句、照本宣科,对思政课教材做字面解释,不能做到以理服人。
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及对策思考高校师德师风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声誉和社会稳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的榜样。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一些问题,学术不端、权力寻租、怠于教学、不尊重学生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有必要对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一方面,一些教师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如抄袭、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弄虚作假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损害了学术诚信,也玷污了高校的学术声誉。
一些教师滥用职权,寻租权力,甚至存在以权谋私的情况。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对学生进行不正当的利益交换,破坏了高校的公平公正。
一些教师怠于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尊重学生,言语粗鲁、态度恶劣,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那么,如何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师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设专门的师德师风课程等方式,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考核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师德师风的表现进行评价,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师德师风表现良好的教师,应该给予表彰奖励;而对于违反师德师风规范的教师,应该进行严肃处理。
加强监督管理,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
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评估和监督。
要加强对违反师德师风规范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ISSN 1672-2841CN 44-1587 / Z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 第14卷 第4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2016,Vol.14, No.4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调查分析及对策 黄伟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摘 要: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发现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三项对策:制定基于法律精神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本,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良好机制是关键,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是核心。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查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41(2016)04-0049-04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师德状况,探寻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特意组织了此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状况与存在问题的调查。
1 本次调查情况说明此次调查对象是广东省53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无记名的调查方式,在发放的721份调查问卷中,718份是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5%。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否拥有正确的“三观”以及如何践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34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统计显示,45.5%是男教师,54.5%是女教师;就政治面貌而言,88.5%为党员,团员占1%,另有10.5%是民主党派等人士;从学历结构方面分析,高学历群体的博士研究生所占比值为6.3%,硕士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值是27%,所占比值较大的是66.4%的本科,另有大专以下0.3%;职称结构为:正高6.5%,副高26.7%,中级55.5%,初级11.3%;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各占4.2%和12%。
从调查问卷获悉,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心时事政治,及时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经受住了西方价值观的洗礼和考验,对师德建设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的理解较为正确,能够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关爱学生并践行教书育人职责,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能进行及时制止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个别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发生偏移,缺乏正确的“三观”,少数教师道德观择向迷茫等。
思政课教师基本情况详见表1、表2。
收稿日期:2016-10-31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粤财教[2016]18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伟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9-52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构成表性别政治面貌学历男女党员团员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以下人数(人)327391635776451944772比例(%)45.554.588.5110.5 6.32766.40.32016,14(4)50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状况与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根据调查情况和对结果的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状况与存在问题的调查分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思想道德现状、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的认识及理解、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情况等方面。
2.1 政治素养从调查情况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经受住了西方价值观的洗礼和考验,依然拥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关心时事政治,及时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
2.1.1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取得的成就使国人欣慰,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思政课教师,最先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调查显示,86.4%的思政课教师在广东省高校的工作时间在4年以上,从调查得知,思政课教师有88.5%是中共党员,这反映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有89.9%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国强民”,他们达成如下共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和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他们的共同追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所难免,调查结果表明,还有10.1%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他们甚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1.2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对国家时事和学校的大事,有97.9%的思政课教师选择“关注”,但有2.1%选择“不关注”;对学校或系(部)政治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及学习效果,分别有98.7%、69.4%的思政课教师选择“积极参加”、“有收获”,然而也有1.8%的思政课教师选择“没有收获”。
这需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调查中获悉,思政课教师是否关心时事政治与各高校的领导是否重视和关心思政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78.2%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生活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
2.2 人生价值观趋向从调查中可知,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但也出现个别教师价值观择向迷茫。
2.2.1价值观的主导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主体意识较强是思政课教师价值观趋向的一种体现。
调查中对多项选择题“您的人生目标”,有76%的思政课教师表示要“实现自己价值”,有55%的思政课教师表示要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这显示思政课教师提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但选择“以赚钱为目的”的思政课教师也有8%,这引起我们的担忧。
面对“如何选择人生态度”多项选择题,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是100%思政课教师的共同选择;对“积极进取,追求辉煌灿烂的人生”也有75%的思政课教师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思政课教师抛弃了原来的单项选择——不是选择无私奉献,也不是选择唯利是图,而是选择了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既要讲奉献,同时也要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
但也有0.2%的思政课教师对人生持消极态度,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2.2价值观的特点是包容多元的价值观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思政课教师,他们较易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及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同时又兼具包容性。
面对“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思政课教师有95%选择“集体利益”,这体现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认可社会主义价值观,但也有2.9%的思政课教师选择“无所谓”,2.1%的选择“个人利益”。
在价值取向判断的多项选择中,对“人格是否高尚”有50.6%的思政课教师认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得到了51.7%的思政课教师认可,有28.4%的思政课教师选择了“是否有自己的事业”,有12.8%选择“生活是否美满”。
除此之外,还有5.7%的思政课教师选择“社会名望的高低”,对“金钱的多少”也有1.5%的思政课教师选择,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小部分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的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2.2.3价值观的内在需要是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公平竞赛,在服务社会时实现自我价值是思政课教师的共识,因此,他们鄙弃只有文凭没有水平的懦夫。
在多选题“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选项中,选择“思想素质”的表2 调查样本职称及学术层次情况表职称情况学术情况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人数(人)47192398813086比例(%) 6.526.755.511.3 4.21251黄伟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调查分析及对策 思政课教师占76.7%,选择“理论素养”的思政课教师占55.6%,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有51.3%和40.2%的思政课教师选择。
上述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重视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意识到掌握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另外,还有94%、79%和97%的思政课教师分别认同“优胜劣汰”、“知识是竞争的手段”和“人生要靠自己奋斗”,这充分表明,思政课教师渴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身价值。
2.3 思想道德观2.3.1拥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道德取向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他们道德状况如何,决定着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否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
调查显示,认可“诚实守信”的思政课教师有96.8%,分别有95.2%、95.9%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学生作弊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学生不应该作弊”,对“公交车上给老人、伤残者让位”也获得了96.8%的思政课教师赞同。
因此,希望拥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是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共同期盼。
2.3.2少数教师道德观择向迷茫在调查中发现,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虽然绝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少数思政课教师无法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导致这些教师道德观择向迷茫,出现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道德观的错位选择,调查中获悉,有的思政课教师对上课迟到、语言行为不文明持无所谓态度。
2.4 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的认知状况2.4.1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正确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建设者是教师的主要责任。
作为思政课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是由思政课教师岗位职责所决定的。
调查统计显示,认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思政课教师占89.5%,有11.4%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只负责教好本课程”,有2.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育人是学工人员的责任”。
“您对教书育人的认识”,认为“很重要”的有90.5%,认为“无所谓”的9.6%,认为“不重要”的0.3%。
“您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的多项选择中,有91.2%的认为是“教书育人”,有8.4%的认为是“教书”,有6.7%的认为是“科研”,有5.9%的认为是“提高职工待遇”,还有0.3%选择“其他”。
通过对上述的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能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
2.4.2对师德建设的认可度较高调查中,面对“您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很重要”、“一般”和“不重要”的分别占81.2%、18.2%和0.6%;而对“您对贵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评价”,33%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很好”,57%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较好”, 9.8%的思政课教师认为“一般”,甚至还有0.2%的认为“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成效获得了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认可,深知师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书育人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少数思政课教师忽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