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染料
- 格式:ppt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47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一.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
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
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颜料分类:颜料可根据所含的化合物的类别来分类:无机颜料可细分为氧化物、铬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硼酸盐、钼酸盐、磷酸盐、钒酸盐、铁氰酸盐、氢氧化物、硫化物、金属等。
有机颜料可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为偶氮颜料、酞菁颜料、蒽醌、靛族、喹吖啶酮等多环颜料、芳甲烷系颜料等。
从生产制造角度来分类可分为钛系颜料、铁系颜料、铬系颜料、橡胶用颜料、陶瓷及搪瓷用颜料、医药化学品用颜料、美术颜料等等。
一、实验原理1.DNA片段的扩增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
2.琼脂糖凝胶电泳(1)带电粒子: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2)迁移动力与方向: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
(3)迁移速率: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有关。
(4)检测: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 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二、方法步骤1.移液:用微量移液器按照配方或PCR试剂盒的说明书,在微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各组分。
2.混合:待所有的组分都加入后,盖严离心管的盖子。
3.离心:将微量离心管放在离心机上,离心约10 s,使反应液集中在管的底部。
4.反应:将装有反应液的微量离心管放入PCR仪中,设置程序进行反应。
5.根据待分离的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制琼脂糖溶液,一般配制质量分数为0.8%~1.2%的琼脂糖溶液,并加入适量的核酸染料混匀。
6.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凝胶载样缓冲液(内含指示剂)混合,再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液缓慢注入凝胶的加样孔内。
7.接通电源,根据电泳槽阳极至阴极之间的距离来设定电压,一般为1~5 V/cm。
待指示剂前沿迁移接近凝胶边缘时,停止电泳。
8.电泳结束后,取出凝胶置于紫外灯下观察和照相。
三、操作提示1.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2.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并在-20 ℃储存。
使用前将所需试剂从冰箱拿出,放在冰块上缓慢融化。
3.在向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组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都必须更换。
4.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戴好一次性手套。
四、关键点拨1.未出现扩增条带的主要原因(1)Taq DNA聚合酶失活。
(2)引物出现质量问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与加工后,经囊泡运输到细胞外起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蛋白B.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C.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细胞器的膜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D.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胞吐排出细胞答案:C分析: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A、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胞为真核细胞,所以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分泌蛋白,A 正确;B、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蛋白质于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包裹蛋白质与细胞膜融合,所以囊泡在运输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会发生膜成分的交换,B正确;C、生物膜系统包含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不仅仅是细胞器膜,C错误;D、分泌蛋白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D正确。
故选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和白细胞都有细胞骨架B.发菜和水绵都有叶绿体C.颤藻、伞藻和小球藻都有细胞核D.黑藻、根瘤菌和草履虫都有细胞壁答案:A分析:1 .科学家根据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2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以及多种细胞器,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真核生物;3 .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有关,A正确;B、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C、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D、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
一、填空题1、纤维素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涤纶纤维染色常用染料是分散染料,锦纶纤维中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蛋白质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等,腈纶纤维染色首选染料是阳离子染料。
2、织物的染色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浸染法和轧染法,且在浸染法工艺配方中染料的浓度用owf%表示。
3、染料的三段命名法包括冠称、色称和尾注三部分。
4、颜色的三项基本要素是色相、纯度和亮度。
5、染色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吸附、扩散和固着。
6、染色是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7、浴比是布重与染液的比重。
8、上染百分率:指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9、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称之为上染百分率。
10、在染色过程中加入电解质能加速染料的上染的现象称之为促染。
11、染色牢度除日晒牢度分8级外,其它均分成5级,数字越大牢度越好,一级最差。
12、染料常采用三段命名法,如100%活性艳蓝B-RV,100%表示力份(尾注),活性表示冠称,B-RV表示尾注。
1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般时所需要的时间。
拼色并不是随意可以拼在一起的,需要半染时间相等或相似的几个染料相拼14、染色牢度是指染品上的染料在染后加工过程中或在服用过程中,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时,能否保持原色色泽状态的能力。
染品在出厂前常需测定的牢度一般有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日晒牢度等。
15、轧染中为防止染料泳移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轧余率、采用红外线预烘热风烘干(烘筒烘干,温度由低到高)、加防泳移剂等16、上染速率太快,上染百分率太高,则常常会造成上染不匀,不透现象。
17、染料在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有染料的电离、染料的溶解、染料的聚集、染料的分散四种。
18、在染后皂煮时,若皂煮过久,染料分子凝聚过大,则一般会引起摩擦牢度差19、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染料的亲和力太大(造成后面的染料变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