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获奖优质课)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长治市潞城四中靳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光从不可估量的高空俯视着人类历史的长河我们从周口店到天安门象滚滚的波涛在翻腾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的船从天际投下的光始终照引着我们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然而我们的信念象光一样坚强——经过了多少浩劫之后穿过了漫长的黑夜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学教过程:(一)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展示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二)师生共同探究——易错点和误区: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疑问:矛盾仅只事物内部之间吗?事物与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吗?怎么理解? (我们讲矛盾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这里强调了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的思想,这当然不是否定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或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5篇)第一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教版教材高三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从这一框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本课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选择与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为主进行分析,通过课堂问题设置,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2.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关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和讨论矛盾相关案例,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能辩证看待生活中的矛盾,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自主探究1.读一读:通读教材第67—72页,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2.填一填:(1)矛盾就是,简言之,矛盾就是。
(2)矛盾两个基本属性是。
矛盾的同一性,是。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5)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二是;三是;3.想一想:(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2)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二、合作学习1.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高二阶段和高一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并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探究活动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面临着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苏州,现代化、产业化、商业化极大的冲击着自然和文化遗产。
继承和保护好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责任,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苏州在高起点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协调发展,努力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
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2.巧建结构相互斗争3.释疑解难 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