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第三节基础知识整合+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学业水平测试卷(八)详解答案1.C(A项,曲解原文,材料一说“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
B项,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D项,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2.B(曲解文意,“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3.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4.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
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然后分别从东晋时期、明清时代加以阐述,最后得出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红楼梦冲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的结论。
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例如东晋的谢道韫、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
(每点2分)5.(示例)秦可卿。
如在第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
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
(只答人物无分析不给分,答出人物并结合两个时间段分析给4分,答出人物并结合三个时间段分析给满分;其他人物解说合理,符合要求也可以给分)6.D(“她的‘发烧’暗示了手机依赖也是病”,是过度解读)7.B(“衬托了人物心理”错,此处没有衬托人物心理的作用)8.①情节上,接听电话这一情节是前文作者下定决心远离手机的一个拐点,在小说结尾处陡生波澜,震撼人心。
(2分)②结构上,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也让读者警醒、思索,文尽意远。
(2分)③主旨上,电话内容足以让主人公震惊,把对手机作用的思考推进一层,深化主旨。
(2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9.①手机会干扰生活,损害亲情。
第二节文言虚词1.以下句中“其”的词性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忧感其心.B.忧其智之所不可以.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D.其触于物也.分析: A 项,“其” 是人称代词,指人,可译为“他”;B 项,“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 项,“其”为副词,表“可能”;D 项,“其”作指示代词,可译为“它”。
A、B、D 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只有 C 项中的“其”作副词,故答案选 C 项。
答案: C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吾属今为之虏矣.秦王为赵王击缻.D.未得与项羽相见.则与一世彘肩.分析: A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B 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C 项,前一个“为”表被动,后一个“为”是“替、给”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与” 是介词,是“和”的意思,后一个“与”是动词,是“赐予”的意思。
答案: A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死且不避若属皆且为所虏..B.盘盘焉或师焉,或不焉..C.会于西河外渑池将藏之于家..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小则得邑,大则..分析:A 项,前者用作连词,表退步关系,“尚且”;后者用作副词,“将”。
B 项前者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后者是句中语气词,表停留。
C 项“于”都为介词,“在”。
D 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后者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 C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臣以险衅.B.委身为贾人妇.何辞为.C.今君乃亡赵走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则秦之所大欲.分析: A 项,介词,凭 /介词,由于; B 项,动词,作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C 项,居然 /才、就; D 项,构造助词,的。
学业分层测评(八)[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D项,“颁”通“斑”。
【答案】 C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增加B.河内凶.凶:有战争C.弃甲曳兵.而走兵:士兵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析】A项,加:更。
B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C项,兵:兵器、武器。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20880069】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解析】①⑦⑩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④⑧中的“之”为代词;⑤⑨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⑥中的“之”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解析】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判断句。
【答案】 D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导学号:20880070】(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答案】(1)咚咚地敲起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3)(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第三节句式和翻译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答案:C2.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答案:B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答案:A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若属皆且为所虏D.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解析:A、B、C是被动句,D是判断句。
答案:D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C.请罪于母,母不许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解析:A、B、D都是被动句,C项是状语后置。
答案:C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齐谐》者,志怪者也解析:A、B、C三项都是省略句,分别在两个“以”和“与”后省略了代词“之”,D项是判断句。
答案:D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大王来何操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A项,被动句。
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A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之二虫又何知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C.歌以赠之D.得复见将军于此解析: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D项是状语后置。
答案:D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B.因击沛公于坐C.以勇气闻于诸侯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D项是宾语前置。
答案:D10.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本图宦达C.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而今安在哉解析: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B项是判断句。
限时综合训练一(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嗣世职为金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果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佣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
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怒,夺永官。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永竟废不用。
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网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
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至是,竟得其力。
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蓟镇,作京师藩屏。
”未及调,卒。
辽人为罢市。
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
两镇并立祠.。
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
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
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节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B.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C.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D.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答案 B解析首先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是写马永以仁义治理军队,巩固边防,深受边民爱戴。
专题八识记和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A.叶圣陶——《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刘心武——《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B.巴金——《激流三部曲》《灯》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C.茅盾——《蚀》三部曲、《包身工》谌容——《人到中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D.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解析:A项,《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
B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的作品。
C项,《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王蒙的作品。
答案:D2.“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传》和《聊斋志异》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答案:D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解析: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答案:D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的演义小说,它主要以通俗的语言,依正史记载结合野史杂记及民间传说,加以深化铺陈而成,如《三国演义》。
B.神怪小说大多是写神仙怪诞之事,但其中亦寓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神怪小说的宏篇巨作。
第三节句式和翻译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用“被”表示被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
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
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
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①窅(yǎo):怅惘。
专题八识记和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A.叶圣陶——《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刘心武——《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B.巴金——《激流三部曲》《灯》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C.茅盾——《蚀》三部曲、《包身工》谌容——《人到中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D.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解析:A项,《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
B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的作品。
C项,《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王蒙的作品。
答案:D2.“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传》和《聊斋志异》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答案:D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解析: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答案:D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的演义小说,它主要以通俗的语言,依正史记载结合野史杂记及民间传说,加以深化铺陈而成,如《三国演义》。
B.神怪小说大多是写神仙怪诞之事,但其中亦寓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神怪小说的宏篇巨作。
第三节句式和翻译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例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 (《孟子二章》)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3.省略宾语。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例如: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5.省略介词“于”。
例如: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
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现在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沟谷里,高耸直立的土层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算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许多山峰。
(“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
“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
例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
(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
(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
(《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
(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
“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阉党之乱中,当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四海这么大,又会有几个人呢?(“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
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
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例如: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等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
(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翻译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赠送语录1、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2、我有没有跟你说过爱是我不变的信仰,我有没有告诉过你爱就是永远把一个人放在心上。
3、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
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4、恋爱就是这么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从开始到慢慢进行,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思议百转千回。
5、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6、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照射在脸上的温暖阳光,瞬间就成了阴影。
7、我独自守候着岁月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
蓦然回首,青春的花,在那烟雨蒙蒙中遗失了心,却在这和煦阳光下找到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