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前赤壁赋》
- 格式:pdf
- 大小:351.61 KB
- 文档页数:1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前赤壁赋》译文的对比研究任霄雅(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前赤壁赋》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的译本,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不同的维度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并分析中外译者在适应与选择过程中的异同,以期为今后《前赤壁赋》的翻译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前赤壁赋》;“三维转换”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68-0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豪放派代表诗人之一。
在其名作《前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描述在月夜中与客人江上泛舟,饮酒赋诗,寄情于山川之美来怀古论今,借用苏子与客的对话描写表达出苏轼虽遭仕途不顺,遭到贬谪却能笑面人生的豁达性情与为民为国矢志不移的情怀。
全赋情韵深致、语言精练且富于哲理,是文赋中的上乘之作。
早在1931年,李高洁(Cyril Drummond Le Gros Clark)就对《前赤壁赋》进行了翻译,之后相继出现了华兹生(Burton Wat⁃son)、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杨宪益、戴乃迭以及许渊冲等著名译者的译作。
《前赤壁赋》的翻译及译作在国内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
主要从典籍英译批评与译者主体(李建梅);目的论(徐雪元)以及汉语典故英译(黄亚慧)等方面研究《前赤壁赋》译本。
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着手,选用在国内外都享誉盛名的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First Visit to the Red Cliff)以及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的译本(The Red Cliff),对比研究此名赋之译文。
1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2001年10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做了一场翻译讲座,题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From the Darwinian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这成为中国学者自主开创并主导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先声。
《前赤壁赋》赏析精选《前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选《前赤壁赋》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赤壁赋》赏析篇1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致,描写了赤壁之下的大江月色;更在于作者在抒情写景之中,展开了深邃的哲理思考,用佛教“中观”说的眼光来观照宇宙人生,解脱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想矛盾困扰。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
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
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2008-03-23 12:08前赤壁赋[作者]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前赤壁赋》解读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
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
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
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全文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
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
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中自然,个人,历史三者的一体性关系自然与个人的一体性关系在《前赤壁赋》中,苏东坡把人在天地万物中的那种洒脱随性、逍遥自如的境界呈现了出来。
他写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苏东坡来说,人是能够与天地中的万物达到一体性状态的。
这种一体性状态就是一种自发性的自然而然状态。
在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人与物都顺着它们自身的自主性运动。
这种与他物共同处于某种自主性运动中的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境界。
人与无限统一的过程就是人达到一种境界的过程。
因此,人能够在他与自然同一的过程认识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与自然一体的本质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而人之所以向往那种自然而然状态的境界,是因为人作为有限者实现了与无限的统一。
人的生命根基奠定于他实现了对无限的理解。
人在自然中,也就是在无限中。
而与自然的同一可以让人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达到真正的理解,从而为人的生命奠定真正的根基。
那么,为何人们可以通过与自然的同一实现对有限与无限统一的真正理解?因为思维与世界是同一的。
人的思维理解结构也就是世界自身运动的结构。
也正是人的理解与世界的运动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人自身就在他对世界的理解中达到与世界的统一。
而人与物(指一切非人存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在他的理解中与无限统一,而物是在它的自然中与无限统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物都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物,从而简称为自然物。
既然人只有在他对无限的理解中才能与无限统一,那么人必须借助于那已经处于无限状态中的物(即自然中的物)来通达对无限的理解,进而让自己与无限统一。
因为人的理解不是在其封闭的主体中现成给予的,而是在与他者的关联中得到实现的。
人需要通过已经与自然同一的物来激发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从而与物一同处于自然的一体性中。
人一旦接触到自然中的事物,那么人就会进入一种可能性,他可能会获得对自然的理解,从而与自然同一,进而与无限同一。
原型批评视角下苏轼作品中“水”的生命意义[摘要]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见解。
本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试图通过对苏轼作品中“水”意象的探析,以期探究出苏轼喜爱水的原因以及他对生命的观照。
[关键词]原型批评苏轼水意象生命意义苏轼一生命运多舛,而多灾多难的苏轼却以其雄视百代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书画史、思想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苏轼作品中高频率出现“水”意象。
检索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可以发现,苏轼作品中,直接言“水”者,出现4924次;而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云”“雪”“浪”“江”“海”“溪”“润”“湿”“清”“净”等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水”意象出现竟达29000多次。
这是非常惊人的数目,超过他作品中任何其他意象。
一、“水”意象探源苏轼对水的喜爱,原因有三。
一是人之天性,从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酝酿,整个过程人都是处于“水”的环境中。
二是环境使然。
苏轼成长的环境——四川眉山,岷江边上。
江山伟丽,人文荟萃,山水文化积淀深厚,涵泳滋养,地灵人杰。
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浸染。
苏轼出生于书香之家,饱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
而中国古代文化中,人民最关注的莫过于生命,而与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水”了。
因此“水”是中国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水”是很重要的神话原型之一。
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经典神话中,水成为中心话题。
古希腊称“水”为arche,意即“万物之母”。
这恰好与我国古代对“水”的理解相近。
如周易说:“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管子·水地》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来源,诸生之宗室也。
”《老子》第八章言:上善者水。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之天性、成长环境及古代文化的浸染、影响,使苏轼油然而生对水的偏爱,“水”使东坡完全进入无邪无欲的超然之境,已经如痴如醉,完全融于“水”的世界了。
二、“水”意象的生命意义从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水”的描述和理解相当悠久而丰富,因而在早期文化中,在原型母题之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