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老北京匾额
- 格式:pdf
- 大小:550.32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老字号牌匾题字,大有讲究!北京老字号牌匾题字,大有讲究!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北京老字号匾额写真老字号有掌故老北京的商家铺户对字号和题匾是相当重视的。
往往在买卖正式开张之前,便开始琢磨起什么字号。
其实,早年间许多做买卖的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底子,但是这并不耽误他们起字号。
因为那会儿的文人墨客跟一些买卖家保持着密切关系。
开买卖的人自己不会起字号,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个字号。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
创办这字号的店主赵廷肚里没多少墨水。
鞋店开张前,为了起个好字号,他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最后选定了内联升。
三字有讲儿:内指大内,也就是朝廷;联,与连谐音,体现这个字号与大内有关系;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之意。
这个字号历经140多年,保留至今,依然让人回味,现存的北京老字号几乎都有讲儿。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老北京的字号,除了有吉祥如意等文化内涵,还有直接以人的姓名做字号的,如“王致和”、“王麻子”、“馄饨侯”、“烤肉宛”等。
此外,还有以地名和名胜古迹做字号的,如“丰泽园”、“玉华台”、“柳泉居”等。
另外,也有顾客叫出来的字号,如“砂锅居”最早的字号叫“和顺居”,取和和顺顺之意,因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锅煮肉,肉味奇香,食客盈门,一来二去的北京人几乎都知道他这儿有个大砂锅,称其为“砂锅居”,后来店家索性把字号改成了“砂锅居”。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如果追根溯源,老北京的字号本身大凡都有一番来历。
比如“天福号”,相传这个字号是“捡”来的。
韩隆年间,店主刘凤翔在旧货摊上见到一块旧牌匾,上面写着“天福号”三个颜体楷字,笔锋遒劲,刘氏开熟肉铺,正缺块匾,觉得这是“上天赐福”,便把它买回来,粉刷了一番挂出来,此匾引来一些文人墨客品评,字号慢慢叫了出去。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桂香村”的字号来历也颇有传奇。
当年创办“稻香村”的安徽人汪荣清制做糕点所用桂花,由南方进货。
有一天,汪氏发现桂花里有10枚金戒指,汪氏利用这笔意外之财,在1916年开了一家南味糕点分号,因为有意外拾金这个茬儿,分号开张的日子选在了中秋节,所以字号取名“桂香村”。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建筑的眼睛公开的荣耀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
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
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
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
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
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齐心说,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
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故宫匾额上的满文都写了一些什么?导语: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一定都看到过各个大殿和大门上的匾额。
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无论横的竖的,我们会看到满汉两体的殿的名称或门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一定都看到过各个大殿和大门上的匾额。
所谓匾额,横者为匾,竖者为额,无论横的竖的,我们会看到满汉两体的殿的名称或门的名称,至于汉字,大家都会认识,而像蝌蚪一样的满文,恐怕能读出来、讲出来的人就极少了。
清代,满人入主中原,将原明朝的匾额全部换掉,全部写上了满汉两体文字。
比如乾清宫,这是清代皇帝的寝宫,是乾清门内正中的大殿,殿内的正大光明匾,还曾起到过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作用。
自雍正起,至咸丰止,所有的皇位继承人都会有皇帝预先写好,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待驾崩后,再公之于众,称为秘密立储制度。
那么我们看乾清宫额上的满文拉丁语转写为“kiyancing gung”,其实就是乾清宫的满语音直译。
我们再看储秀宫,是紫禁城里西六宫之一。
储秀宫在清代历史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慈禧太后就是由此发迹的。
咸丰二年,慈禧被选入宫中,封为兰贵人,居于储秀宫的丽景轩,咸丰六年生下了同治皇帝,才有机会掌握晚清48年的大权。
光绪十年,慈禧为了庆祝五十岁的寿诞,特意移居于此,感念自己的发祥之地。
除了慈禧,末代皇后婉容自入宫后也一直居于此处。
储秀宫的满文拉丁语转写为“cusio gung”,也是储秀宫的满语音直译。
所谓宫就是“gung”,那么各大殿又是什么样呢?比如养性殿,在今天珍宝馆的宁寿宫内,是乾隆皇帝给自己养老建造的居所,满文拉丁语转写为“yangsing diyan”。
再比如太极殿,是紫禁城里西六宫之一,它生活常识分享。
涨知识故宫每块匾额的含义~70年前,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今天借此,我们一起顺着天安门(紫禁城南门)走进故宫,去了解一下部分宫殿的匾额出处和含义。
01中和殿“允执厥中”匾是乾隆御笔。
《尚书》云:“人心惟危,通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
意思是舜尧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性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02保和殿中“皇建有极”扁也是乾隆御笔。
它的意思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有强调皇权之意。
乾清宫中“正大光明”是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的。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之文泰,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之道。
04“建极绥猷”匾是乾隆御笔。
“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
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
所谓“建极绥猷”,是说一国之君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
“无为”为康熙所题。
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君主要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换在今天,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之意。
06清朝自雍正皇帝后,就将寝宫从乾清宫近到了养心殿。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正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
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07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匾也是雍正御笔。
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以律己,严于律人。
08养心殿西暖阁的旁边有一间几平米的小屋,乾隆为他取名“三希堂”,因该处藏有三件书法绝品,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一是王献之的《中秋贴》,一是王珣的《伯远贴》。
三希之名还有包涵周敦儒的“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激励自己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
看完了这些宫殿的匾额,你有没有涨知识呢?我是真涨了~-END--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藏在人民币里的器物纹样,你看出来了吗?寺、庙、庵、殿、堂、院、宫、观、祠的详细区别历史常识必备,送给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古代没有冰箱,夏天冰块是怎么来的?都错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该这样断句!长知识丨古人为何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你知道“三十六计”都有哪些吗?这份图文释义太长知识了!宋朝官帽为什么长翅膀?。
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近千年的建都历史发展中,商业、文化繁荣,出现了一大批以“诚信为本,质量上乘,服务优质,文明经营”的老字号商家店铺。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信任老字号,因为老字号深入人心。
每当漫步徜徉于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文化繁华之地,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
它既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展示老北京深厚商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十分珍贵,只可惜在文革中毁坏不少。
老字号历来与牌匾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匾额是商家的门脸儿,大多商号店铺多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牌匾,也不知道是老字号提升了牌匾书写者的名气,还是牌匾抬高了老字号的身价。
总之,悠久深厚的牌匾文化,促进了京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现将收集到的一些名人名家书写的老字号牌匾名录与爱好者共享。
1、永安茶庄——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2、都一处——乾隆(1711—1799),后为郭沫若3、鹤年堂——明朝宰相严嵩(1480—1565)4、六必居——明朝宰相严嵩5、全聚德——清朝秀才钱子龙,后为乾隆题6、元长厚——先后由吴兰弟,后由箫劳1983年题写(1896—1996)曾任北京书画研究社社长7、吴裕泰——冯亦吾先生题写(1903—2000)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8、张一元——清朝大学士冯公度题写,因文革丢失,现为董石良所题(1923—1988)9、一得阁——清代书法家谢松岱题写。
自写上联:一艺足供天下用;下联:得法多自古人书。
两联首得名“一得阁”10、荣宝斋——最早由清朝状元陆润痒题写,后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也有所题11、天宫阁——赵朴初先生题写(1907—2000)佛教领袖、书法家12、鼎琳轩——史树青(1922—2007)史学家、文物鉴定家13、萃珍斋——寿石题写,现代篆刻家、书法家14、松古斋——胡浚,清朝康熙59年(1720)举人、诗人15、韵古斋——爱新觉罗.宝熙(1871—1930)金石书画收藏家16、宝翠堂——费孝通(1910—2005)曾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
讲述北京京城老字号牌匾都是谁题写的“字号”是店铺最为醒目的标志,也是生意往来的招牌。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老字号!“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让老字号成为国人心中的金子品牌!在前门、王府井、琉璃厂等老北京传统商业街上一家家老字号门楣上那一块块古色古香的名人题匾,无不令人驻足欣赏。
它既是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更是老北京深厚的商业文化展现!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几家名人题匾的京城老字号!荣宝斋荣宝斋是一家以经营“书法绘画、文房四宝”为主的老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荣宝斋最初名为松竹斋,1894年将店名改为荣宝斋,并礼请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的第一块匾额,1949年后徐悲鸿、郭沫若也先后为荣宝斋题写过匾额。
同仁堂同仁堂可以说是“中药”的代名词!1669年创立,1702年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
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制药精神让这家350多年的老店声名远扬,享誉海外!同仁堂最早的一块匾额是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由壬戌科的状元孙岳颁题写。
现在的匾额则是由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所题写!全聚德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
最初其主要是在前门外做生鸡鸭买卖的小本生意。
由于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红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德聚全”濒临倒闭。
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改名为“全聚德”并礼请当时的秀才钱子龙题写了匾额!都一处“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不但字号为乾隆所赐,而且现在其店内所摆虎头匾更为乾隆皇帝御笔,该匾独到之处在不仅仅在于皇帝御笔,椭圆形的造型代表着圆圆满满,左右侧的蝠头又形似两朵玉兰花,且各有九个花瓣儿,代表着天长地久,也隐含着此匾系帝王所题所赐。
“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象征着至尊至大,多附会于帝王,有“九五之尊”之说。
悬挂的档案——老匾额作者:秦杰来源:《北京档案》2009年第04期很多人知道北京有一个前门楼子,但恐怕很少人知道前门楼子上原来悬挂的是一块象牙匾额,象牙牌匾有普通门板大小,全部用象牙精心雕刻而成,被八国联军掠走后不知去向。
1998年,象牙牌匾突然出现在比利时城市安特卫普的一家拍卖行,虽历经久远,但“正阳门”三个大字在灯光的照射下依然熠熠生辉。
老匾额的独特风韵很多人喜欢怀旧,家里装修的古色古香,如能挂上一块老匾额,品位更上去了。
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其隽美的书法、丰富的词汇、漂亮的形制,很招人喜爱。
在雕工方面,匾额的时代特征很明显。
;例如明朝的比较简朴,没有太多的花哨康乾时期就不一样了,做工精美,极尽奢华。
匾额用途很广,“以匾研史,可以佐志;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匾额很重书者的名气,如果是有名的人物,收藏价格会翻上几倍。
匾额的题写者多是拥有声望或地位的旧时名绅,字体从楷书、草书、隶书到篆书都有,匾额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雕刻工艺,相对于石刻来说,更能如实表现题匾者的艺术功底。
匾和额是不同的,横的叫匾,竖的叫额。
匾额需写方斗大字,又有匾榜、牌额、牌匾等合称。
清代匾额材质多是杉木的,四周镂空雕刻,粉金图案,笔法格局清劲,书如其人。
而用上等楠木独板镌刻、抹金挂朱、金叶子包匾,最为富丽堂皇。
匾额分官方的和民间的,官方的出现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间的则到唐末才出现。
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街破墙开店,于是人们开始想出了挂匾额招揽生意。
到宋代,匾额就更多了。
名家名字名句匾额的文字很少,无复杂的结构款式,主要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其中指点江山、评述人物的要比宣传伦理观的好。
优秀的榜书艺术延续了匾额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生命力,增强了匾额标识的感染力量。
榜书艺术造就了古代匾额文化。
凡带有文学色彩和寓意深邃的书额文字或凝练的诗文,都值得收藏。
建筑匾额有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
匾额登记、建卷十分必要。
许多匾额标榜家族先人品习,继承前辈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留。
故宫匾额观后感你要是去故宫走一遭,那些匾额就像一个个神秘又威严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一进故宫的大门,抬眼就看到那高悬的匾额,那字儿写得是真带劲啊!感觉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带着几百年的精气神儿。
就拿太和殿的匾额来说吧,那几个大字雄赳赳气昂昂地在那,好像在跟全世界宣告这里曾经是多么的庄重肃穆。
我站在下面看的时候就在想,这匾当年挂上去的时候得多威风啊,见证了多少皇帝大臣们在这大殿里商议国家大事,说不定还听过不少慷慨激昂的陈词或者是小心翼翼的谏言呢。
而且这些匾额上的字啊,从书法的角度看也是超级厉害。
你看那笔画的走势,就像是高手过招留下的痕迹。
有那种笔锋锐利得像宝剑出鞘的,也有圆润得像珍珠在滚动的。
我就琢磨着,写这些字的人当时得是啥心情呢?是不是怀着对皇家的敬畏,或者是带着一种要把自己的书法绝技永远留在这宫殿里的小私心呢?再看看匾额周围的装饰,那些精美的雕刻就像是给匾额戴上了华丽的皇冠。
有龙啊凤啊各种瑞兽,感觉它们都要从匾额上飞出来似的。
这可不仅仅是块木头牌子加几个字儿,那是艺术品啊,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
我想那些工匠们在制作匾额的时候,肯定也是诚惶诚恐的,毕竟这可是给皇帝老儿的宫殿打造东西,稍有差池那可就是掉脑袋的事儿。
走在故宫里,一路看过去不同宫殿的匾额,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立体的历史书。
每一块匾额都像是一个章节的标题,给你透露一点这个宫殿的用途或者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比如说养心殿的匾额,听名字就感觉这里是皇帝修身养性的地方,可实际上呢,这里面肯定也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宫廷秘事。
说不定哪个皇帝在这匾额下为了心爱的妃子偷偷抹过眼泪,或者为了处理棘手的朝政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这些匾额啊,它们就像是故宫的眼睛,默默地看着朝代的更替,岁月的变迁。
它们见过繁华昌盛,也经历过风雨飘摇。
现在我们站在下面看它们,就像是和历史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那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就像一阵风一样,直往你心里钻。
反正我看完故宫的匾额,就觉得自己像是刚刚从一场长长的历史大梦中醒过来,满脑子都是过去的那些事儿,久久不能忘怀。
盘点中国古建之寻找北京城的经典牌楼在中国的古建筑中,起源于周朝的牌楼肯定是少不了的代表。
这种高大的有柱的门兴建筑物,一般用作园林、寺观、陵墓、宫苑、街道等等。
帝都北京在中国属于牌楼最多的,所以就从北京的街头找上一些代表。
至于北海、颐和园这些景点中的牌楼暂不在本文统计之内。
有的地方叫牌楼,有的地方叫牌坊,那么如果来区分这两样东西呢,很简单只要我们看横梁上有没有楼形的建筑。
有楼的叫牌楼,无楼的则叫做牌坊。
牌楼的构造看似简单其实比较复杂,比如什么出头、不出头、哪个叫“一间二柱”、“三间四柱”,非常的绕口。
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据原材料直接来分类就省事的多:木牌楼、琉璃牌楼(一般用于寺庙建筑群里)、石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街道、陵墓、景园等)。
国子监街: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街,因为元明清三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在这条街上因此得名。
目前,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的保留四座牌楼的古建街。
国子监街牌楼建于明天,为一间二柱三楼。
街两端的牌匾额为“成贤街”,街中间的两座匾额为“国子监”。
另外在国子监二门内有一座大型的琉璃牌坊,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
这座国子监牌坊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反两面的横幅均为皇帝御笔。
大高玄殿:大高玄殿位于北海公园的东边,是一座明清时期的皇家道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42年)。
在大高玄殿门前原来有三座木质四柱三间七楼齐天式牌楼,1952年因为道路扩建而被拆除。
现在大高玄殿门口仅留存2004年复建的一座原来南侧的牌楼,其中正面的“乾元资始”是从月坛公园请回重新安装的,而背面的“大德曰生”则为新刻匾额。
大高玄殿门前西侧的牌楼,即“弘佑天民”牌坊如今迁移到掠燕湖的北岸,因为当年的构件破损严重,改建成四柱七楼,楼底仍保持庑殿式的石制莲花座。
这座保留下来的牌楼,是北京目前现存建筑时间最早,也是唯一一座无戗柱(即没有旁边支撑的柱子)纯木结构的牌楼,属极为珍贵的古代建筑。
保卫和平坊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坊,原来位于东单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当时的清政府在1902年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示克林德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