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浅说
- 格式:ppt
- 大小:224.50 KB
- 文档页数:21
【对联浅析】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浅谈对联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只有我国的汉字才能作出优美的对联,外国的字就不可以。
因为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对,并且要达到词对词、数对数、名对名、意对意……,更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或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比起诗来说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副好的对联,它不但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
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实不为过。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几十言,乃至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对联文化。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它比任何文化都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春节要张贴春联,结婚要张贴婚庆联,老人去世要张贴挽联,建新房要张贴喜庆联……名胜古迹、楼堂馆舍、庙宇道观,哪一处没有对联?多少名胜不以对联而成古迹?哪一处楼台亭阁不以对联而流芳千古?
可就是这样一种已经流传千古的、至今还在使用的、而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却被各大电视台忽视。
诗词大会做的不错,为什么不把对联这个独特的文学做起来?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各个时期的人文历史等信息,还可以进行对联竞技,让这个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对联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
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1、简释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2、起源历史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浅说对联中的词性对品(图)此对联由文彭撰书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者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就许多词来说,哪些词属于哪一类,这是词类;就一个词来说,它属于哪一类,这是这个词的词性。
对品,是指词的品类相对。
此处因为涉及到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之下的词性一致和古代对偶理论体系之下虚实相对这两套理论不完全重合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从语法学角度阐释对仗与从修辞学角度阐释对仗,这两种视角之间的差异问题,在“词性”一词属于语法学概念的情况下,为避免对读者产生只针对现代语法学角度的误解,故没有采用联界习惯的“词性一致”或“词性相同”的表述方式,而是采用了“词性对品”的说法。
因此,词性对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个方面的涵义,是按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
现代语法的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十二类。
对联中的对仗,就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我们当代创作的楹联,大都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来对仗。
例如吕可夫《贺雪琴联社成立》联:“湘月新裁三径雪,梅花旧唱一张琴。
”“湘月”与“梅花”名词性词组相对,“新”与“旧”形容词相对,“裁”与“唱”动词相对,“三径”与“一张”数、量词相对,“雪”与“琴”名词相对。
词性对品十分工谨。
第二个方面的涵义,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字类虚实相对或者是传统的对偶辞格。
古人的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天文门”“时令门”等数十种“门”或“小类”;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此外,古人还设了具有标识性的几类字,要求严格相对,这便是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
例如清王士祯题卞园:“梅花岭畔三山月,宵市楼头一草堂。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对联鉴赏浅谈课件对联鉴赏浅谈鉴赏楹联是学习楹联比较高级的阶段,不会鉴赏,不能算是成熟的联手。
初学者往往对此望而生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东拉西扯不得要领。
其实,鉴赏楹联没有多少神秘,就是把自己读联的心得体会说出来而已。
如果说有差别,那就是眼界的差别。
一、读联个人觉得,鉴赏的前提是读联,把对联读懂。
读联,往往需要做如下工作:1.读懂联中的的字词,这一步往往不难,汉典或百度即可解决,不再赘言。
2.读懂联中的典故。
请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
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
“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
”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
“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
“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
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
“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
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
”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本例用典,既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也难见出因陈相袭的毛病。
由于征引恰当,妙合自然,不仅使联语绘声绘色地增强了感染力,也收到了意境超凡、对仗工妙的艺术效果。
3.弄清联中所涉及的人或事。
这在胜迹联、人物联中,往往是读懂的关键。
例如:成都望江楼公园: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則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一个公园为什么能与杜甫的茅屋、诸葛亮的祠堂鼎足而三?不清楚这一点就无法真正读懂这联。
基础部分0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0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的认识一、对联的认识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1]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二、对联的分类(一)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