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法
- 格式:ppt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28
四部分类法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2. A. 地震
3. B. 合同
4. C. 战争
5. D. 继承
6.关于法律关系,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7. A. 法律关系总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存在
8. B. 法律关系总是以惩罚和制裁的形式存在
9. C. 法律关系总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存在,但有些法律关系只有一方有权
利或义务
10. D. 法律关系总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存在,但有些法律关系可能没有明确
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2. A. 金钱
3. B. 食品
4. C. 计算机程序
5. D. 阳光
6.下列哪些行为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关系?
7. A. 张三向李四借了500元钱
8. B. 王五向赵六借了一本书
9. C. 刘七将徐八打伤
10. D. 郑九捡到了李十丢失的手机并拒绝归还
三、简答题
1.请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2.请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四、论述题
1.请论述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史摘要: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主要以四部分類法為主,其從初創至完全成熟,大致經歷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階段。
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以首次用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的方式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關鍵字:四部分類;七略;隋志;四庫全書總目我國古代盛行的圖書分類法,叫做四部分類法,其四大基本部類為“經、史、子、集”。
四分法發端於魏晉時期,至唐人編撰《隋書·經籍志》才正式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
一、有關四部分類法的簡介(一)含義: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
經部之下又有小類。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
經部代表著: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記》、《資治通鑒》。
子部代表著:《老子》、《莊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有關目錄:四部分類法是目錄學分類法中的一種,熟悉目錄學的知識有助於對四部分類法的瞭解。
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有關目錄學的知識。
目錄分“目”與“錄”兩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為一書之篇名和次第,即《漢志》所謂“條其篇目”。
目錄之“錄”即指將校讎整理情況、著者生平、內容大要撰成的一篇敘錄,即《漢志》所謂“撮其旨意”。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二、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和《xx经籍志》(一)xx的《中经新簿》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所立六略,按今天通行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衡量,六艺略大半属于经部,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均属子部,诗赋略属集部,未给史书设立部类,而将《国语》、《战国策》、《太史公》(《史记》)等史书纳于六艺略春秋类之中。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史书的数量不多,尚不足以单独立部类。
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图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东汉以后国外传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本土新出的道教图籍、起居注、地方志、氏族谱等都难以归入六略中,图书的实际情况,需要重新整理编目,并按图书内容改进分类方法。
西晋时期,出现了荀勗编定的新书目《中经新簿》。
《xx·经籍志·序》说:“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一曰甲部:xx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xx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但录题及言……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
”可见荀勗是在曹魏政权校书编目而成的《中经》的基础上,校理西晋藏书而编著出《中经新簿》的。
荀勗《中经新簿》的最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七略》、《汉书·艺文志》习用的图书六分法,改为四分法,即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按其收录的图书内容看,约分别相当于后世习用的经、子、史、集四部。
二是将史书单独立为部类,与其余三部并列,以反映当时书籍的实际情况。
但荀勗仅记每书书名,加上简单的注释(作者、卷数、存佚情况等),而不再像刘向那样为每部书撰写一篇叙录。
因此,《中经新簿》相对于《七略》、《汉书·艺文志》当更加简明,但在学术上的作用却降低了。
西晋末,书籍在战乱中大半散佚,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后,大力搜求遗书,又经二三十年的努力,由著作郎李充编撰了《晋元帝四部书目》。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部分類法四部分類“經史子集”是古代人將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
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彙編。
泛指我國古代典籍。
壹經部贰史部叁子部肆集部經部學類等十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六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三屬;十三經:是指在南宋時期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
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十三經注疏:注和疏的並稱。
注,對經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
經學史及小學類:經學史即經學歷史,小學類分訓詁、字書、韻書。
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
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並使用。
部工六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二屬。
正史: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
紀事本末:是史書體裁之一。
以歷史事件為綱,將重要史實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編寫。
創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編年:按年代順序編排史料、著作等。
雜史:舊時區別于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的一種史書體載。
或記一時見聞,或記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記,但均帶有歷史掌故性質。
別史:圖書四部分類中史部的一目。
指不屬於正史、雜史的史書。
詔令奏議:詔令,文體名。
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
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
奏議,文體名。
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的統稱,包括表、奏、疏、議、上書、封事等。
傳記:亦單稱傳。
記載人物事蹟的文字。
一、中华国学典籍的四部分类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典籍是指记录着历史、哲学、文学、政治等各个方面知识的重要书籍。
在中华国学中,典籍被分为四部,分别是经典、史书、子部和集部。
1. 经典:经典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
这些经典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
《四书五经》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尚书》、《礼记》、《左传》、《易经》、《诗经》、《春秋》等。
经典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伦理道德、礼制等,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
2. 史书:史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史书在我国古代被视为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它们记录了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3. 子部:子部是指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著作,包括诗、书、礼、乐等方面的书籍。
例如《诗经》、《尚书》、《礼记》、《乐记》等,这些著作在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古代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典范。
4. 集部:集部是指收集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散文、书信等著作的书籍,如《文选》、《唐诗三百首》等。
这些书籍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才华等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国学典籍分类法的具体含义1. 经典的具体含义:经典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包括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礼制等方面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
2. 史书的具体含义:史书是记录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史书,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3. 子部的具体含义:子部包括了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音乐、礼制等方面的情况,是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集部的具体含义:集部收集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散文、书信等著作,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才华等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分类法简史自从有了图书的收藏,也就有了对图书的分类的研究。
从西汉到现代,我国先后出现了《七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有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
1 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七略》原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汉书〃艺文志》识其概貌。
《七略》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分别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序,因而《七略》实际上是把图书分为六种,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体系。
2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始创于荀勖。
据《隋志序》“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以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中经新簿》将图书发为甲、乙、丙、丁四部。
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在《中经新簿》基础上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经、史、子、集的专名,成为我国第二部综合性的图书目录。
清乾乾隆时纪昀等奉剌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把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另一大体系。
3 古代其它一些分类法:除《七略》、四部外,我国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法,最主要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
该书标新立异地将图书“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体系完备,精详周到。
但因为不是“正统”,影响不是很大。
4 近现代的分类法:我国近代,由于西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新的的分类法:《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目》等,打破了四部分类的传统,摆脱了尊儒思想。
1910年,《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传入中国,此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出现了一批“仿”“补”“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法,如《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十进分类法》等。
解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30多种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简介一、关于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要讲清楚四部分类法,先要了解目录学的一些知识。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文籍记载者,为《汉书•叙传》所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洪烈。
”这说的是西汉人刘向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整理成定本。
同时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要写一篇“目录”向成帝进上。
实际上,刘向也确实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他对西汉时国家保存的图书进行的分类整理工作,开创了我国目录学工作的范例。
那么,究竟何为“目录”呢?我们今天对于“目录”一词决不陌生,但这并非“目录”一词之本义。
据《汉书•艺文志》:“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古时,书是用竹木简写成的,每篇单独为一体,即“一卷”,各篇之间要编订一个次序,否则各篇之间容易颠倒,而且极易丢失其中一篇而无察觉。
另外刘向校书时参用公私各种版本,同一书的篇目多寡不同,刘向删除其中重复的篇目,整理为定本,因此要将篇目录明,方可见现今的定本和旧本之不同。
“录”,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刻木录录也”,即在木板竹简上刻字以记录内容。
而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目次加叙录,构成一书之目录,而许多书的目录汇总在一起,便成为群书目录。
但后来袭用,把录之名专属于目,于是有篇目而无叙的也称为目录。
久而久之,连只记书名不载篇目的也冒称目录之名(参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二《目录释名》,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二章《目录》之“目与录的区别”)。
而我们今日在每书之前所见到目录,仅包括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则更是等而下之了。
据《汉书•艺文志》说,西汉成帝时图书典籍颇多散亡,所以在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诏令谒者陈农在全国范围内搜求遗书,同时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三类图书,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命太史令尹咸校数术类书籍,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类书籍。
《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四部分类法的比较作者:肖洒来源:《名作欣赏·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是古籍目录史上很有成就的四分法目录。
本文通过比较两者在分类编目上的不同,例如小类的增减、小类名称的变化、子目的有无及部分小类收书的情况等,来探究四部分类法从唐初至北宋中期发生的一些变化。
关键词:《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部分类法《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问世于唐贞观年间,由魏征等人在《隋大业正御书目》基础上,参考《汉书·艺文志》《七志》及《七录》的体例编著而成,“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
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
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①。
《隋志》按经、史、子、集四部部类群书,四部之下分四十类,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亡书1064部,12759卷,后附道经、佛经二录,它不仅反映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图书在唐初的实有情况,而且记载了梁以前许多书籍的流传存亡,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斐然的一部目录著作,尤其是它的分类体系,即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方法产生深远影响,《隋志》的出现标志着四分法击败“六分法”“七分法”,成为主流,这种分类体系被后世所编的大部分官私目录书所继承,并随着学术发展和书籍种类数量的变化,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唐志》),是由欧阳修在《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成书于北宋仁宗年间。
《旧唐志》成书于后晋,受困于当时割据混战、图籍不备等外部环境,此目主要靠照抄唐开元年间毋煚所编《古今书录》而成,而对开元后的一二百年间的唐人著述,只字不着,作为有唐一代的正史经籍志,《旧唐志》显然不能完整反映唐代书籍的撰述、收藏和流传情况,这一遗憾,至北宋中期编《新唐书》时,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