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Borensztein,G.Lee等人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国际资本流入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而美国经济学家Gupta 和Islam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

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些学者都没有研究我们中国的情况。国内学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引进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主要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李朝晖、靳向兰(1998)运用1979-1997年间的样本,在总量基础上用回归方法计算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出口、外汇储备和就业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积极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正向影响。宋泓、柴瑜(1998)对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进入降

低了我国工业结构的总体效益,加大了我国产业机构的偏离程度。沈坤荣教授(1999)利用多元滞后分布模型对1979-199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包括短期的需求效应和长期的供给效应。笔者发现一方面国外学者没有研究我们中国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在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采用的数据资料一般是从1978年开始的,即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而本文认为一方面由于1990年以前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比较弱,另一方面1990年以后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主体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1990年以前的投资主体是港澳台等的中小资本,1990年以后外商投资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来华投资的主体;第二,外商投资的目的由最初的获取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向开拓我国的市场转变;第三,外商投资形式由合资方式为主,向独资经营转变,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在积极谋求控股地位。此外,90年代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才基本确立,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又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而应该针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着重对1990-200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二、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况

1、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在旅游宾馆和中低档加工贸易型制造业。此后,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外商实际投资额中占主要份额。90年代初期,投资于房地产业的外资增加较快,个别年份占到外商实际投资额的1/3以上,最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计看,投资于工业的外资仍然占最大的份额,约占60%。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

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在制造业,2000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数的56.35%,合同外资额的50.31%,实际使用外资额的46.39%投放在制造业;在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比重较大的还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8.25%)、房地产业(8.36%)、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7.82%)、社会服务业(3.92%)等,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的比重不大。

2、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88%。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于东部地区占87.88%,中部地区9.29%,西部地区仅占2.82%。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

3、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在华投资的外商主要采取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两种方式。90 年代以来,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有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设立项目中,外商独资经营的项目数超过中外合资经营的项目数,自1998年起,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的合同金额。但以累计数计,中外合资经营仍然是占最大份额的投资方式,占实际投资额的近一半,外商独资经营所占比例不到1/3。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分方式看独资经营企业占31.58%,合资经营企业占45.99%,合作经营企业占20.52%。

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金额单位:亿美元

方式项目数比重合同外资金额比重实际使用外资比重

总计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

合资经营企业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

合作经营企业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

独资企业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

合作开发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