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生姜根状茎再生植株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6.73 KB
- 文档页数:2
·3·只有合作,才会成功。
吉林蔬菜杂志,圆您致富之梦!“山农一号”大姜是通过常规诱变育种与生物技术,经钴60辐射处理诱导变异,运用组培快繁技术加速其繁育。
从经过辐射处理的“莱芜大姜”种植田中筛选出目标单株进行种植复选,经5年连续筛选试验,成功选育出的性状优良稳定的大姜新品种。
该品种推广应用对提高姜品质与产量,增强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对外出口,提高种植经济效益,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种植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和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山农一号”大姜产品特点1.1该姜产品单产量高,增产幅度较大。
一般每亩产可高达6000~7500千克,在同等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条件下可比莱芜大姜及面姜增产38.7%。
1.2该姜商品性状优异,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其姜产品块大,以单片为主,奶头肥胖,姜丝少而肉细脆,辛辣味适中,品质佳。
1.3姜苗、姜根少壮。
该姜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地上茎分枝10~15个较粗壮。
地下肉质根较莱芜大姜数量少,但根粗壮。
1.4该姜品叶片平展、开张,叶色浓绿。
上部叶片集中,有效光合面积大。
1.5该姜品植株抗逆性强,耐寒性强。
一般10月份后莱芜大姜植株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
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
2主要栽培技术2.1基地选择“山农一号”大姜生产基地应选在远离工业“三废”及农业废弃物、医疗污水、废弃物及生活垃圾污染区域,所选基地的环境条件如土壤、水质、大气质量必须符合国家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
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雨后不易积水地块,其土壤结构要保持疏松,理化性状良好,以土壤肥力较高的砂壤土、轻壤土为宜。
2.2做好播前准备2.2.1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姜田要在春季及早进行精细整地,达到上松下实。
要注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大田生姜要充足撒施优质腐熟鸡粪4立方米,或优质圈肥5000千克作基肥,按60厘米行距开沟备播,沟内施入豆饼75千克和生物有机肥160千克、硫酸钾30千克以及硼肥1千克作为种肥,保持较充足的土壤肥力,促苗健壮生长。
莱芜生姜保护地栽培增产技术研究作者:潘继慧罗汉武周法成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3期潘继慧,罗汉武,周法成(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人民政府,山东莱芜 271100)莱芜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的三辣之乡,而生姜又居三辣之首,生姜的生产在莱芜受到各级政府及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几年,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本单位的科技示范园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生姜的保护地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生姜的栽培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丰产经验。
筛选出了适合保护地栽培品种有莱芜片姜和莱芜大姜两种,其中片姜黄皮黄肉、姜球数较多,姜球上部鳞片呈淡红色,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优良,耐贮耐运;大姜姜球数少,姜球肥大,外形美观,产量比片姜稍高一些,出口销路好。
保护地栽培每亩产量6000kg以上,最高单产10500kg,现将生姜的保护地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提早播种生姜的生长期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
因此,保护地提早播种是获得生姜高产的关键。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莱芜市生姜的播种期:地膜覆盖栽培可在4月上中旬,大棚覆盖栽培在3月下旬,地膜覆盖加盖大棚栽培在3月中旬,日光温室栽培在2月下旬。
2 加温催芽生姜提早播种必然要提早催芽,且催芽时间比播期提早25d左右,因催芽期温度尚低,难于保证幼芽在适期萌发,故应采用加温方法催芽。
生姜加温催芽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火炕催芽法、电热温床催芽法和电热毯催芽法。
火炕催芽要求催芽前建造火炕。
选背风向阳处(最好紧靠东西墙南侧),先砌长2~3m、宽1.5m、高0.4~0.5m左右的池子,池内用土坯建成“迷宫”型火道,池的南侧开宽30cm、高40cm左右的烧火口,池顶用土坯漫好,在池的四角各建1个高出池顶1.5m、内径10cm左右并与火道相通的烟囱,烟囱之间砌高1m左右的墙。
点火后若四角烟囱出烟量相近,则说明建造良好;若有不出烟的烟囱,应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建。
姜种上炕前的处理与露地栽培相同。
生姜多倍体诱变技术方法的建立尚春华;李庆芝;王教义;柳建增【摘要】生姜是无性繁殖作物,无法利用有性杂交等手段育种,因此,品种选育方法受到很大限制.本文总结了秋水仙碱处理"莱芜小姜"得到多倍体生姜的最佳材料、浓度、方法、选择世代及优异表现型的特性,建立了一整套利用秋水仙碱进行多苗型生姜幼芽根茎处理并选育出优良变异系的方法体系.【期刊名称】《中国果菜》【年(卷),期】2017(037)009【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多倍体诱变;秋水仙碱;莱芜小姜;变异类型【作者】尚春华;李庆芝;王教义;柳建增【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莱芜271100;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莱芜271100;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莱芜271100;山东省万兴果蔬有限公司,山东莱芜 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32.5生姜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作物,可作菜用、调料、药用以及保健之用,最近几年因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较高,被开发成多种保健品,因此,市场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生姜品种的特性需要改良和更新。
而生姜作为无性繁殖作物,不能利用有性杂交等手段育种,因此品种选育方法受到很大限制。
许多传统地方品种,特性突出、品质优良,却因为产量低正逐渐被淘汰,急需通过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得到改良保护。
利用秋水仙碱处理多苗型生姜获得多倍体,改良目的准确且成功率高,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保留优良地方品种的风味,已通过多代试验取得了成功,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系列优良品系[1]。
现将一整套利用秋水仙碱诱变多苗型生姜幼芽根茎的方法总结如下。
密苗型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研究发现密苗型生姜多为二倍体,用此类型生姜进行多倍体诱导获得多倍体的几率高且稳定[2])。
首先用自来水将生姜根茎冲洗干净,晾干后,置于25℃、相对湿度90%的智能催芽室内进行催芽,待芽长至0.5~1cm时,将生姜根茎掰成带单个芽的姜块,平摆于桌面上。
姜的研究进展郭英华;张振贤;关秋竹【摘要】对国内外姜的资源与分类、栽培现状、组织培养和应用价值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外植体、激素、培养基等因素对姜组织培养的影响,以及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问题.并对今后姜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05(000)009【总页数】5页(P38-42)【关键词】姜;品种资源;栽培现状;组织培养;药用价值;体细胞【作者】郭英华;张振贤;关秋竹【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100094;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国的中、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市广为栽培,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南非、北美和澳大利亚也有栽培。
姜营养物质丰富,每500 g鲜姜含糖类40 g、脂肪3.5 g、蛋白质7 g、纤维素5 g、胡萝卜素0.9 g、维生素C 20 mg、硫胺素0.05 mg、核黄素0.2 mg、尼克酸2 mg、钙100 mg、磷225 mg、铁35 mg,还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烯酚、姜醇、水茴香烯、龙脑和桉油精等特殊成分,具辛香味[1]。
姜是集调味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高效多用途蔬菜,我国近年来出口量逐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栽培面积逐渐扩大。
姜起源于东南亚地区,现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牙买加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也广泛种植。
非洲姜辛辣味较强,中国姜辛辣味比较淡。
姜的颜色有金黄色、茶色、黄色、米色、白色和淡红色。
印度姜大约有50个品种,例如Suprabha、Suruchi、Suravi、Varada、Himgiri、Mahima和Rajatha等。
中国姜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地方品种颇多,主要有山东莱芜片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广东密轮细肉姜、浙江临平红爪姜、江西兴国姜、陕西城固黄姜等。
微灌技术在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发展中的应用探索一、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现状莱芜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
该地区地势起伏,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宜于生姜的种植。
目前,莱芜西北山区的生姜种植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
生姜的产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在灌溉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浪费水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
急需引进更新的灌溉技术,提高生姜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节水高效。
微灌技术可以通过滴灌、喷灌等方式,将水资源有效地输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因为过度浇水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
2. 降低劳动成本。
相比传统的灌溉方式,微灌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操作的需求,降低劳动力成本。
3. 增加产量。
微灌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准灌溉,保证生姜在生长期间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
4. 保护环境。
通过微灌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因为过量施肥而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5. 适应性强。
微灌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适用于不同的种植环境和作物需求。
1. 技术改造。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引进微灌技术,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了解微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逐步推广微灌技术在生姜种植业中的应用。
2. 示范推广。
在当地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姜种植基地,建立微灌技术示范点,引导农民前去实地学习和观摩,增加他们对微灌技术的认知和信任度。
3. 技术支持。
当地设立微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解决农民在微灌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结合土壤肥力。
根据莱芜西北山区土壤的特点和生姜的生长需求,研究制定适合的施肥和配套措施,结合微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得微灌技术在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中得到积极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灌溉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当地生姜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微灌技术在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发展中的应用探索引言莱芜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于山东省的山区地带。
由于地势高、土地贫瘠、降雨较少,这里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困难。
生姜是莱芜市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较广,但由于缺水和土壤条件限制,生姜的产量和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改善生姜种植业的生产条件成为了摆在农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种背景下,微灌技术应运而生,为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一、当前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存在的问题莱芜西北山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少,且土地多为石灰岩和火山岩地,土壤贫瘠,腐殖质含量低。
这些地理和地质条件大大限制了生姜种植业的发展。
农民们种植生姜常常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土壤养分流失的难题,这不仅会影响生姜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种植成本和农民的经济负担。
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土壤养分流失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姜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当前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节肥的灌溉技术,在干旱地区和土壤条件差的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灌技术可以精准控制水肥的灌溉量和频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壤水肥利用率,改善土壤条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莱芜西北山区,由于地势高、水源有限,传统的灌溉方式难以满足生姜的生长需求,而微灌技术的引入可以为莱芜西北山区的生姜种植业带来新的希望。
1. 节水灌溉莱芜西北山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
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和养分流失。
而微灌技术则可以通过管道、喷头和滴灌器等设备精准地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下,减少水分的挥发和流失,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效果。
通过实践证明,在莱芜西北山区使用微灌技术灌溉生姜,可以节水30%以上。
3. 改善土壤条件微灌技术可以通过滴灌和喷头灌溉的方式,将水肥均匀地输送到土壤中,使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更加充分地利用,从而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1生姜离体快繁的意义生姜(Zingiber offwinale Rose)为姜科属的多年生宿根植物,是一年生蔬菜作物,生姜营养丰富,且具有药用价值[1-2],需求量很大,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药食兼用型植物,原产我国及东南亚地区。
由于生姜不开花结实,不能利用有性繁殖进行育种,生产上长期以成熟根状茎为种源进行无性繁殖,不仅繁殖系数低,容易造成姜体内多种病毒及青枯假单孢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积累,而且易通过带病的种姜传播病害,例如姜青枯腐烂病(姜瘟)、猝倒病(根腐病)[3]。
目前国内外对生姜病毒的防治仍没有特效药和抗病品种,因此造成了生姜优良种性退化,品质变劣,药用成分含量不稳定,产量降低,严重的可造成30%~50%的减产[4]。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成本较高,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
所以开展生姜及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可以为生姜种苗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
2生姜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随着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对生姜的不同外植体进行组培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如:1995年张秀清等以生姜生长点为外植体,研究得出在含KT或BAA的培养基都能生根[5]。
同年黄菊辉等以生姜茎尖和叶鞘切段为外植体,研究提出NAA对生根是绝对且必要的,6-BA和NAA可促进生姜幼芽发生,且具有相互增益效应[6]。
1999年潘学峰等用生姜茎尖为外植体[7]。
2002年李承永等用生姜根状茎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8]。
2002年徐燕等以生姜芽尖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在MS+BA1.0mg/L上诱导分化形成苗,在1.5MS+BA2.0mg/L+IBAO.5mg/L上继代培养可达到快繁的目的,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MS+NAAO.1mg/L,通过该生产体系,可在短期内生产出大量的健壮合格苗,达到快繁目的[9]。
2002年唐玉明等研究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生姜组织培养的影响,认为加入BA的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高于加入KT的培养基,BA更有利于生姜愈伤组织的分化[10]。
莱芜市生姜栽培模式情况调查报告生姜已成为莱芜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一个品牌。
尤其是今年生姜价格上涨,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进近4亿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全市农村经济的开展。
为了深进了解我市生姜生产情况,探讨、推广适宜我市生姜高产、优质、高效的最正确栽培模式,进一步把我市生姜产业做大做强,7月11日—7月17日,市农业局抽出专门人员协同两区农业局有关技术人员对莱城区的寨里、杨庄、羊里、大王庄,钢城区的颜庄、艾山办事处的生姜栽培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栽培种植情况:从调查情况瞧,莱芜生姜种植模式要紧有以下几种:1、一般种植模式:该模式是利用一般地膜覆盖,于4月下旬播种,生姜生长前期采纳柴草或条幅式遮阳网〔或打孔膜〕遮荫,在霜落前7—10天收获。
这一种植模式在产量上相对较低,但在我市最普遍,面积最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
2、“一膜一网〞栽培模式:“一膜一网〞确实是根基春天播种时覆盖地膜,适时早播,地温提高快,姜芽出土早,生长快。
“一网〞确实是根基夏季利用水泥立柱和竹竿搭成棚式遮阳网遮阴。
其优点:一是防止姜芽被强光灼伤,二是落低地表温度利于生姜生长,三是防止局部害虫成虫飞进,减少病虫危害机率,四是农民田间操作方便。
再加上扩大行株距,落低播种密度,实行屡次培土等配套技术措施。
这种栽培模式要比一般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明显,效益好。
目前这种栽培模式在寨里、杨庄、羊里、大王庄等生姜生产乡镇开展较快,种植面积在8000亩以上。
3、“双膜一网〞种植模式:这种栽培方式是市农业局经作站通过反复考察论证从94年开始试验推广的种植模式。
它是在“一膜一网〞的根底上。
前期采取地膜或小拱棚保卫提早播种,后期霜落前通过搭盖棚膜保卫,延长生姜生育期,从而到达更高产的目的。
试验证实,采取这种模式种植生姜,能使生姜前期比一般型提早播种20—30天,后期延长20—25天收获,如此生姜全生育期延长了50天左右。
特别是生姜生长后期,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生姜干物质的积存,姜块膨大速度快,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蔬菜 2010(10):9-15CHINA VEGETABLES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刘振伟 李庆芝 史秀娟(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莱芜 271100)摘 要:对姜的器官(营养芽、花芽、花药)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姜组织培养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姜;组织培养;研究现状;综述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346(2010)10-0009-07 Research Progress on Tissue Culture of Ginger(Zingiber officinale Rosc.)LIU Zhen-wei, LI Qing-zhi, SHI Xiu-juan(Laiw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iwu 271100, Shandong,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progress made in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tissue culture, including culture of its organ, cell, protoplast and the plant regenerati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key issues existing in ginger tissue culture.Key words:Ginger;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为姜科姜属植物,是香料家族和药用植物的主要成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
微灌技术在莱芜西北山区生姜种植业发展中的应用探索生姜是莱芜西北山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干旱,加之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大田直播的方法,使得生姜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因此,为了改善生姜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微灌技术被引入这个地区的生姜种植业中。
微灌技术是一种以水为介质的灌溉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含量,精确地控制排水和灌水的量和时间。
相对于传统灌溉方式,微灌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污染。
在莱芜西北山区的生姜种植,微灌技术主要分为滴灌、喷灌和渗灌三种。
首先,滴灌技术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根系附近的滴灌管,再通过微型处理器精确定量释放,使水分不断、匀速地滴到每株植物的根系的活动层中。
该技术可以确保根系吸水均匀、有效,避免了水分的浪费和地表水的蒸发,提高了生姜的耐旱能力和水分利用率。
此外,采用滴灌技术还能将肥料与水混合使用,使生姜的生长周期更为均衡,提高了生姜的品质和产量。
其次,喷灌技术是将水喷洒到植物的上部,让水雾将生姜植株覆盖,供应植物所需的水分。
喷灌技术在生姜种植中的灌溉时,水滴会附着在叶片上,有助于卫生防病,因此能够提高生姜植株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最后,渗灌技术是将水通过绿色沟壑和微孔隔离器渗透到土壤中,根据土壤的含水量来控制水的浇灌量和时间。
通过渗灌技术灌溉,不必将水直接喷到植株上,减少了水分损失和水分蒸发,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对生姜植株的生长非常有好处。
在莱芜西北山区的生姜种植业中,微灌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多样化生姜的品质等方面的效果。
微灌技术的适用性强,能够根据土壤状况、植物生长情况等灵活调整,为莱芜地区的生姜生产提供了新的灌溉方案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