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 格式:ppt
- 大小:6.70 MB
- 文档页数:60
线粒体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嘿,你知道线粒体吗?线粒体呀,那可是细胞里超级重要的小家伙呢!就好比一个工厂里的发电机(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为汽车提供动力一样),源源不断地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它可不是啥普通的小角色。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能量站”,在细胞这个大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细胞是一个城市,那线粒体就是供电所(为整个城市提供电力保障),没有它,整个城市都会陷入黑暗和瘫痪。
细胞里的各种活动,哪一个离得开线粒体提供的能量呢?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勇士,一直在努力工作着。
我们的身体能正常运转,线粒体功不可没呀!你说,要是没有线粒体,我们会变成啥样呢?(这不就像人没有了力气,啥也干不了了嘛!)
线粒体还参与了好多其他的重要过程呢!它和细胞的生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细胞的健康和稳定。
当线粒体出现问题时,那可不得了啦,就好像机器的关键零件出故障了(可能会导致整个机器无法正常运转)。
咱可不能小瞧了线粒体呀!它虽然小小的,但是作用大大的。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也许平时不怎么起眼,但是却不可或缺。
你想想,要是没有线粒体这样的小角色在细胞里辛勤工作,
我们的身体能这么有活力吗?我们能尽情地跑啊、跳啊、玩耍啊吗?所以呀,一定要好好感谢线粒体呢!
我的观点就是:线粒体是细胞生物学中极其关键的一部分,对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我们身体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线粒体形态结构:椭圆形少数圆形宽0.8~1μm,长1~2μm(特殊7~40μm)两层单位膜外膜、内膜、外室、内室组成内膜向线粒体腔形成褶叠,称Mit嵴(嵴间平行,与纵轴垂直)嵴增加内膜面积(外膜的5倍,细胞膜结构总面积的1/3)基粒(F1颗粒、F1因子、内膜亚单位)外膜、内膜、外室、内室组成线粒体化学组成蛋白质、脂、水(脂:磷脂等膜脂;水:代谢产生)蛋白质最重要成份可溶性:基质酶、膜外周蛋白不溶性:内外膜整合蛋白(受体、酶等)蛋白质在线粒体各部分分布不同外膜两类:►(1)氧化还原酶:单胺氧化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单胺氧化酶是外膜标志酶)►(2)脂类代谢酶:酰基辅酶A合成酶、脂肪酸延伸酶等此外:孔蛋白,2~3nm通道,外膜具有通透性,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外室中酶种类少,主要为激酶,如腺苷酸激酶(标志酶)、二磷酸激酶等内膜上酶种类多、结构复杂、许多酶以复合物的形式出现内膜上的酶,四类:(1)移位酶:特异性载体,运输磷酸、Ca2+、核苷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鸟氨酸等代谢产物(2)生物合成酶类:参与Mit DNA、RNA、蛋白质合成、脂肪酸、血红素合成(3)呼吸链酶:构成内膜的主要成份a.复合物I:NADH脱氢酶b.复合物II: 琥珀酸脱氢酶c.复合物III: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d.复合物IV:细胞色素氧化酶(4)能量转换酶——基粒(ATP酶复合体)♦基粒:ATP合成酶(F1-F0偶联因子,F1-F0 ATP酶)三部分:头部:球状,直径9nm,容易分离,水溶性,称F1因子,由α3β3εδγ 9亚基组成►分离的F1因子能催化:ADP+Pi → ATP也能催化:ATP → ADP+Pi►但Mit内,合成反应,存在一种热稳定蛋白(MW1万),可与F1结合,抑制ATP水解,促进合成►称F1抑制蛋白柄部:►由一种蛋白质组成►高4.5nm,容易分离►作用:使F1因子对寡霉素敏感►F1因子合成ATP的活性能被寡霉素抑制,但寡霉素不直接作用于F1因子,通过柄部蛋白传递►称寡霉素敏感性转授蛋白(oligomycin-sensitivity confering protein,OSCP)膜部:►嵌合在膜内疏水蛋白复合体,称F0因子►至少由3~4条肽链组成►其中一种与寡霉素结合,通过OSCP对F1因子起作用►与质子H+传递有关►当去除F1 和OSCP,内膜对H+的通透性↑,结合上去,可堵住H+泄漏,推测有H+通道线粒体ATP的合成►ATP合成是线粒体最重要功能►ATP来源于糖、氨基酸、脂肪酸的氧化►三类物质存在共同的氧化途径:三羧酸循环ATP合成几种假说:►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1978年诺贝尔奖)又称电化学偶联假说基本观点:呼吸链在电子传递中,起着质子泵的作用从NADH脱氢酶开始,每传递一对电子(2e),将线粒体基质的3对质子(6H+)泵到外室(从琥珀酸脱氢酶开始?)化学渗透假说►随着电子传递不断进行,内膜内外形成[H+]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化学梯度(势能)►外室[H+]有返回基质的趋势►每一对质子,驱动合成一个ATP实验证明:微电极,内膜两侧存在电位和pH梯度缬氨酶素,内膜通透性↑,[H+]梯度消失,电子传递进行,但ATP 合成停止►ATP合成酶工作机制►分子“马达”►旋转催化机制►γ亚基像车轮的“轴”,在质子流推动下,转动►带动与“轴”相连的3个β亚基转动(逆时针)►导致β亚基构象交替变化(三种构象:L 结合ADP+Pi;T 合成ATP;O 释放ATP,并周而复始)►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线粒体的增殖和起源进化(1)增殖分割或分裂产生(2)起源进化内共生假说细菌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演变成线粒体(叶绿体蓝藻)非共生假说共生假说证据:Mit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表现在:►都有呼吸链酶►细菌质膜可以向细胞质内延伸出类似于线粒体嵴的结构(中体)Mit外膜与真核细胞质膜相似(内吞时质膜包围)►Mit DNA与细菌DNA相似:双链环状,复制方式和过程,分子量,裸露►核糖体相似:沉降系数70S左右,小亚基16S rRNA核苷酸序列相似,蛋白质合成过程相似,各种抗生素抑制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机理:抑制70S核糖体(不抑制80S核糖体)。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知识点整理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个重要的细胞器。
它们在细胞代谢和能量转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线粒体:1.结构:线粒体是一个由两层膜包围的细胞器。
它包含一个外膜和一个内膜,内膜形成了许多内突起,称为线粒体内膜嵴。
2.能量转换: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生产中心。
它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来产生能量,将食物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可以使用的三磷酸腺苷(ATP)。
3. 基因组:线粒体具有自己的基因组,称为线粒体DNA(mtDNA)。
它主要编码细胞呼吸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
mtDNA由母亲遗传给子代,因此线粒体DNA有助于研究人类的遗传和进化。
4.线粒体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如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这些疾病通常会影响能量的产生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叶绿体:1.结构:叶绿体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的细胞器。
它也是由两层膜包围,并且内膜形成了一系列叫做叶绿体嵴的结构。
2.光合作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如葡萄糖。
3. 基因组:叶绿体也具有自己的基因组,称为叶绿体DNA(cpDNA)。
它主要编码参与光合作用和叶绿体功能的蛋白质。
4.叶绿体疾病:类似于线粒体疾病,叶绿体功能障碍也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在植物中称为叶绿体遗传病。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叶绿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
1.起源:线粒体起源于古代原核生物,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蓝藻细菌。
这些细菌进化成为现代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2.功能:线粒体主要参与能量转换,而叶绿体主要参与光合作用。
它们在细胞代谢中的角色不同,但都与能量生产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3.基因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自己的基因组,具有其中一种程度的自主复制和表达能力。
不过,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小,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