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4 KB
- 文档页数:2
《冬夜读书示子聿》全文及分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全诗内容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首句“古人学问无遗力”,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诗人开篇便强调了古人求学的刻苦和努力,没有丝毫的保留和懈怠。
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是古人在学问之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少壮工夫老始成”则进一步阐述了做学问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应该下功夫努力学习,但往往要到年老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这告诉我们,学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和深刻的。
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往往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阅读书籍,可能会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
而“绝知此事要躬行”则是诗人给出的结论和教诲。
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一件事情,就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比如在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只要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更在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赖书本,而不去实践、探索,那么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
再比如在工作中,新入职的员工可能会通过培训和阅读资料来了解工作流程和方法,但只有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也是如此。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假设和推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
这首诗还反映了陆游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女的关爱。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教导儿子做学问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够明白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要只是纸上谈兵,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宋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标签读书、励志、哲理、早教古诗100首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文学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歌原文2、作者3、创作背景4、诗句翻译5、诗歌赏析要点6、诗歌的艺术特色7、诗歌的思想内涵11 诗歌原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1 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陆游。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
112 创作背景此诗是陆游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读书有感,写给小儿子陆聿的。
旨在教导儿子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12 诗句翻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121 诗歌赏析要点1211 强调学习的态度诗的前两句,诗人赞扬了古人做学问的刻苦精神,指出做学问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从少壮时期开始下功夫,直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
这体现了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1212 重视实践的作用后两句则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和验证所学。
这反映了陆游对于知行合一的深刻认识。
1213 父子之间的教育传承整首诗以父亲对儿子的教导形式呈现,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
13 诗歌的艺术特色131 语言简洁明快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32 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纸上得来”与“躬行”的对比,突出了实践的必要性,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133 韵律和谐在韵律上,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14 诗歌的思想内涵141 激励后人勤奋学习这首诗鼓励人们在学习上要全力以赴,不怕吃苦,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142 倡导学以致用强调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注释及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注释及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宋朝:陆游古人学识无遗力,少壮时刻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简介南宋闻名爱国诗人陆游,终身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歌。
《冬夜读书示子聿》便是这样一首道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维,整首诗只要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译文古人做学识总是尽心竭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干有所成果。
从书本上取得的常识当然重要,但究竟仍是不行的。
想做出一番成果,必定要重视亲自实践。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识:指读书学习,便是学习的意思。
4、遗:保存,存留。
5、无遗力:用出悉数力气,没有一点保存,尽心竭力、尽心竭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时刻:(干事)所耗费了时刻。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究竟,究竟。
11、觉:觉得12、浅:浅陋,浅陋。
13、绝知:深化、透彻的了解。
14、行:实践。
15、实践:亲自实践。
鉴赏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知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吃苦做学识精力的赞扬。
“遗”,即保存。
“无遗力”,毫无保存,尽心竭力。
次句是说做学识的困难。
只要从少年开端,养成杰出学习习气,打好厚实根底,并经过几十年的.尽力,最终才干有所成果。
不然只能是“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吃苦学习的精力及做学识的困难来劝诫自己的儿子:做学识必定要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力。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常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实把握事物的见识。
“实践”,便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做学常识,当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行,由于那只是书本常识,书本常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坐而论道,要“亲自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讲解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一句,强调了古人对学问的重视和追求,他们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过程,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实践。
“少壮工夫老始成”一句,则是指古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直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这表明了学习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句,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有限的,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和内涵。
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的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和体验,很难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
“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则是指要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总的来说,这首诗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要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
陆游词《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赏析引导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是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译文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赏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原文】冬夜读书示子律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赏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和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
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
二)文意赏析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遗:保留,存留。
(4)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5)少壮:青少年时代。
(6)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7)始:才。
(8)纸:书本。
(9)终:到底,毕竟。
(10)觉:觉得
(11)浅:肤浅,浅薄。
(12)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3)行:实践。
(14)躬行:亲身实践。
译文: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
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
鉴赏: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第二句阐
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诗中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三)阅读测验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
育()。
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
(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 诗中和“纸上”意思相对的的词是“”。
3.选词填空:工夫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4.请同学搜集形容学习勤奋的成语和关于实践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