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传播与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119.96 KB
- 文档页数:2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而传播。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和知识,供大家参考:1. 保持个人卫生:- 时常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者使用洗手间之后。
- 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嘴:当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以防止病毒传播。
2.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蚊帐: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 穿长袖和长裤:尽量穿长袖和长裤,减少暴露在蚊虫叮咬的机会。
-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产品,如驱蚊液、驱蚊喷雾等。
3.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者体液,如尿液、唾液等。
-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共用刀具、针头、牙刷等个人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4. 加强环境卫生:- 清洁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 控制蚊虫繁殖:清除积水,避免蚊子繁殖的场所。
5.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疾病防控部门的建议,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6. 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 密切关注疫情:及时关注当地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信息,并按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和知识仅供参考,如果您身处疫情高发地区或者有相关疑问,请及时咨询当地卫生部门或者医疗机构,以获取准确的预防和控制信息。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共同努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1998年 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UPPL EME NT TO T HE JOURN AL OF SUN Y A TSEN U NIVERSIT Y No .4 1998 实验大鼠引发实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分析刘忠华1 张 钰1 熊 远2 邱季春2(1.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广州510000;2.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摘 要 对实验SD 大鼠引实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EHF)进行了诊断分析.从临床表现和血清初步诊断某教研室1名实验人员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 ).在该教研室的实验SD 大鼠中检出EHFV,也从周围捕捉的野鼠中检出EHFV 抗体.初步认为,EHFV 是从野鼠传染实验大鼠再传染给实验人员而引发EHF.关键词 实验动物,SD 大鼠,流行性出血热,实验人员分类号 S 858.32流行性出血热(E 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然疫源疾病.它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大鼠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感染鼠可长期向外排毒,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除此以外,其它实验动物如小鼠、兔、猫和犬亦可感染E HFV .近年来,实验大鼠和接触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情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日本、朝鲜、苏联、比利时、英国和我国都相继报导实验动物发生E HFV 感染,并且从实验大鼠和接触者检出EHFV 抗原和抗体,证实大鼠体内存在E HF 病毒抗原[1~4].1984年南京实验人员发生典型的E HF 症状,并从实验大鼠中检出病毒[5].广州市从1983年首次发现EHF ,同年经调查首次证实广州地区有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E HF 的血清型主要是家鼠型[6,7].1997年某大学发生实验动物SD 大鼠引起实验人员感染E HF.本文重点对此次SD 大鼠引发实验人员感染E HFV 进行了诊断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诊断试剂(1)EHF 抗体诊断试剂盒: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该试剂盒由酶标板、正常抗原和特异抗原、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酶结合物组成;包被液、吐温-20、牛清白蛋白、底物O D 、底物缓冲液、终止液和O 由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提供收稿日期 刘忠华,男,岁,实习研究员P H 22.:1998-07-0128(2)EHF 抗原诊断试剂:E HF 荧光血清,购自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其余常用试剂由广州卫生防疫站提供.(3)鼠类标本:以无菌操作取肺组织块,分别编号,低温保存待检,用眼球采血方法对SD 大鼠进行采血,分离血清并放-20℃冰箱待检.(4)人群血清:用一次性注射器采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送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检验.1.2 诊断方法按实验动物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GB/T14926-94和DB44/63-94进行.(1)EHF 抗体诊断方法:采用间接ELI SA 法,将标准抗原包被于酶标板上37℃作用1h 后,再放4℃过夜,第2天取出洗5次,加待检血清作用1h ,加酶结合物作用1h ,再加底物作用18~20min ,终止反应,用目测法或酶标仪测定样品的吸光度(A ),进行结果判定.(2)抗原诊断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将待检鼠肺组织和人血清在Vero 细胞传代3~4代时,加入EHF 荧光血清,在湿盒中37℃作用30min ,加甘油封片,镜检.EHF 抗原检测工作由广州市卫生防疫站协作完成.1.3 流行病学分析(1)传染源的分析:了解该实验室SD 大鼠的来源及周围的动物饲养条件、个人防护和消毒等方面的情况,并对SD 大鼠进行随机抽样,采集血液标本,剖检并收集鼠肺,检测E HFV 抗原抗体.(2)接触者感染情况分析:对病人、饲养员和实验人员进行EHFV 的血清抗体检测.(3)在实验大鼠饲养房周围捕捉野鼠,收集血液和鼠肺,检测E HFV 抗原抗体.2 结 果(1)现症病人的诊断:1997年4月间,某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发生1例高热病人,将血液标本送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检查,检出了EHFV 抗体.从其临床表现和血清学初步确诊为E HFV 感染.(2)传染源分析:在病人确诊为EHFV 后,与市防疫站一起组织人员立即到E HFV 爆发点的实验室进行调查.据该室负责人介绍,他们饲养的SD 大鼠大部分是从该校实验动物中心和生理生化室购买,小部分属自己繁殖.本研究分别抽检了使用单位和出售单位的SD 大鼠检测EHFV 抗原抗体.结果见表1.表1 实验大鼠感染E HFV 的调查结果 地 址E HFV 抗原检查数阳性数百分率/%EHFV 抗体检查数阳性数百分率/%人体解剖教研室45920452453.3生理生化教研室10001000实验动物中心60006000从表看出该校人体解剖教研室的SD 大鼠FV 抗原和抗体均为阳性,实验动物中心和生理生化教研室的SD 大鼠FV 抗原抗体为阴性人体解剖教研室的SD 大鼠是饲养员和实验人员感染的传染源67第4期 刘忠华等:实验大鼠引发实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分析1EH EH ..(3)实验SD 大鼠饲养情况分析:人体解剖教研室使用的SD 大鼠约50只,在楼下的一间破旧房子里饲养,房子无通风设备,无防野鼠设备和消毒制度,野鼠能通过房子的门、窗和下水道进出,房子里遍地是野鼠粪便和杂物,鼠笼里垫料潮湿结成块并发出异味,饮水器长满污物,无人清洁,饲养条件极差;生理生化教研室的SD 大鼠饲养室有防野鼠设施,但无通风设备;实验动物中心饲养出售的大鼠饲养条件较好,有通风防鼠等设备.(4)接触者感染情况分析:对该人体解剖教研室接触SD 大鼠的15人进行个案调查,除1人发病外,其余14人采血检查EHFV 抗体,均为阴性.(5)野鼠携带E HFV 抗原和抗体分析:在该校的校园内捕捉到2只褐家鼠、2只小家鼠和2只臭鼯,其中有1只褐家鼠E HFV 抗体阳性,其余为阴性.3 讨 论实验SD 大鼠是实验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本文从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方面对EHF 进行分析,证实实验人员感染EHF 是由携带E HFV 的SD 大鼠传染所致,SD 大鼠感染EHFV 可能来自褐家鼠.欧洲的学者很早就推测,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的尿可将致病因子传播给人而引起E HF 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支持这一学说,认为是带毒鼠的排泄物的尘污所形成的气溶胶,被人吸入而引起感染.另外,接触了带毒鼠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以及被鼠咬伤,这是不能忽视的途径.本次实验人员发生E HFV ,主要因为大鼠饲养室和实验室不符合普通级动物实验设施条件的要求:一是动物房结构简陋,无有效的防鼠装置;二是饲养室无通风设备;另外,动物实验的工作人员也缺乏严格的自身保护措施,并且各实验动物室交换动物时没有严格的检疫制度.因此,实验大鼠排泄的E HF 病原体,在空气流动不良和温度相对低的条件下,很适宜生存,并以气溶胶形式保留于室内.动物实验人员每日接触鼠类,吸入鼠排泄物的气溶胶的机会极多,一旦吸入带有EHF 病原体的气溶胶,就可能引发EHF 感染.一般典型出血热病人的抗体滴度较高,恢复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其抗体水平能维持30年之久.该校感染EFH 的病人由于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没有发生严重的后果.然而,隐性感染者,抗体滴度较低,持续时间不清楚,一次隐性感染后能否抵抗再次E HF 病毒攻击,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除了搞好卫生消毒、防野鼠等措施外,还建议所有饲养人员和实验人员都注射EHF 疫苗,以防止疾病发生.该校的解剖教研室对实验动物工作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多年来未向有关部门申请动物实验环境设施质量监测,未取得广东省动物实验环境条件合格证,在不合格的环境下饲养SD 大鼠又不去进行检验,严重违反了《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此,有关主管部门通报了此事,并责成该室对其实验环境进行彻底整改,责成该校认真检查实验动物工作.此后,该校领导采取了一些措施,也逐步认识到实验动物工作的重要性.参考文献 L W,K W L y q f ,f 68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1ee H Johnson .aborator ac uired in ection with hantaan virw s the etiolo gic agent o korean hem -orrhagic fever.J Infect D is,1982,146(5):6452 Umemai T,Watanabe M,Sekino H ,et al.Korean hemorrhagic fev er among rural residents in Japan.J InfectD is,1981,144(5):4603 D es myter J ,et al.L ancet (8365/6),1983.14454 Graham L,et ncet (8387):1984.11745 李燕婷,等.实验大鼠和接触者流行性出血热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86,6(2):75~786 刘津成,等.广州地区首次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报告.广州市卫生防疫站《预防医学论文选编》.(1980~1985)防疫专辑,121~1237 黄国辉.一次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调查.中国鼠类防制杂志,1986(2):3~4Analysis and Diagnosis of Epizootic Hemorrhagic Fever (EHF)which Infected the Staff from Laboratory RatL iu Zhon ghua Zhang Y u X io ng Y uan Qiu Jichu nA bstract It w as analysed that epiz oo tic hemo rrha gic fev er vir us (E HFV)in fected th e staf f fro m lab o -rator y rats ,the patient which had characteristic sy mpto m w as diagn osed with EHFV sero po sitiv b o -rator y rat SD in th e auto psy laborato ry is E HFV sero po sitiv e and was isolated with E HFV.The wild mouse in the u niv ersity w as detected with EHFV antib od y.Th is result sug gested that E HFV w as infect-ed fro m wild mice and was transferred to labo rator y rat SD and the staff.Key wo rds labo rator y animals ,laboratory rat SD ,ep zo otic hemorrhag ic fev er virus (E HFV ),staff69第4期 刘忠华等:实验大鼠引发实验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分析G L y M I ,G z 5,uangdon g abo rator Animals o nitoring nstitute uang ho u 10000China。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标题: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为了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一、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1.1 接触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1.2 空气传播:病毒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传播。
1.3 病媒传播:流行性出血热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特别是登革热病毒。
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2.1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保持环境清洁。
2.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2.3 防蚊虫叮咬:在蚊虫活动频繁的季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三、加强社区防控3.1 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教育大家如何预防疾病。
3.2 定期消毒: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3.3 做好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传播。
四、医疗机构防控4.1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做好手卫生等措施。
4.2 隔离患者: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4.3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要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废物污染环境。
五、应急响应措施5.1 建立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要建立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做好疫情应对准备。
5.2 加强联防联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疫情。
5.3 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加强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结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出血和器官损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知识和措施: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粪便、呕吐物等传播。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子狸、蝙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食品和水源:食用熟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不洁净的水。
5.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流行情况,接种相关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最新的疫苗信息和接种建议。
6. 注意个人防护:在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
8. 提高公众意识: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加强对症状的认知,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之,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和接种疫苗等。
通过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我们可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正文:----------------------------------------------------------------------------------------------------------------------------------------------------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987年2月4日)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由于病原学研究的进展,特异性实验诊断方法的应用,对非典型病例已可能确诊。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确定了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基本上查清了我国的疫区范围,明确了我国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和家鼠野鼠混合型3种出血热疫区,这些研究进展使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措施更有针对性。
但是,近年来作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类的数量增多,更多的疫区不断被发现,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区、林区和城镇又不时有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经济开发、四化建设和国际交往。
当前,防治本病尚缺乏经济、简便、特效的方法。
但是实践证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有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门的作用,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抓好组织工作,落实防治措施,完全有可能控制本病流行,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部分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一、何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肾综合症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二、出血热的传染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
四、哪些人群易患出血热?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其他人群亦可发病,不同人群发病的多少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少有关。
五、出血热的潜伏期?出血热病毒侵入人体需经一段时间才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该病潜伏期4~46天,一般2周左右。
六、出血热和鼠疫是一回事吗?出血热和鼠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传染病。
鼠疫是由细菌(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野鼠间的烈性传染病,通过染菌的鼠蚤,经人皮肤或呼吸道传入人体后引起鼠疫。
本病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为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我国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而出血热为病毒感染,在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
七、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五期经过。
三种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五期经过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八、出血热的“三红”、“三痛”指的是什么?“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重者呈酒醉貌。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三痛”是出血热的早期(发热期)表现,常做为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九、出血热的出血现象?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常呈条索点状或搔抓样瘀点,粘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鼻衄,黑便、血尿,严重在注射部位出现大量瘀斑和腔道大出血。
十、本病早期诊断要点?1、急性发热,有乏力、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热退后症状加重。
2、“三红”和“三痛”表现。
3、皮肤粘膜有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冬春季多见。
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
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
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
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
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
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