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主义认知理论的根源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358.88 KB
- 文档页数:5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是一种融合了联结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它旨在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并试图解释认知活动是如何通过神经网络的连接来实现的。
本文将介绍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应用。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联结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联结主义强调了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和相互作用,认为认知活动是通过这些神经网络的连接来实现的。
而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分支,探索人类是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的。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旨在深入探究认知活动是如何在神经网络中实现的。
研究方法是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计算模型来模拟和解释人类的认知活动。
这些计算模型通常基于神经网络的连接和活动模式,可以模拟人类的感知、记忆和学习过程。
研究者通过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重和激活函数来模拟不同的认知活动,进而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在认知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解释感知和知觉的过程。
研究者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感知过程,从而解释人类是如何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
其次,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可以用于模拟和解释人类的记忆过程。
研究者可以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记忆存储和检索过程,从而解释人类是如何记住和回忆信息的。
此外,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的学习和决策过程。
研究者可以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决策过程,从而解释人类是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和做出决策的。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将联结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旨在深入探究认知活动是如何在神经网络中实现的。
通过使用计算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活动,研究者可以解释和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过程。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在感知、记忆、学习和决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是什么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桑代克联结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是什么,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
1911年他在《动物智慧》中提出 :动物由多次“尝试错误与偶然成功”形成联结(练习律);一个成功动作得到满意效果印入机体加强联结(效果律)。
桑代克应用联结主义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影响极大,也引起许多批评和争论,促使他提出“相属原则”(意义联系)修订练习律,用奖赏补充效果律。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是指人类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又称平行分布加工,以别于串行加工理论。
A. 培因说过,儿童学说话,散乱动作偶然得到满意结果便被保持,不满意动作中止;重复多次,满意动作便形成有意动作。
动物学家L.摩根曾用培因的联结思想解释动物行为,提出“尝试错误”术语,设想过动物实验。
桑代克在学习方面几乎全用培因的理论而首创迷笼实验,总结出以“试误,偶成”方法和联结概念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
1905年他确定心理学对象为“心理行为”,其基本单位是情境(刺激)或心理状态和反应动作的联结。
4如何做到为迁移而教,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工作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最初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的雏形: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结果。
这种关联或者“习惯”通过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连接的本质和频率而得到加强或者弱化。
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最初模式是试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反应由于得到奖励而处于支配地位。
联结主义的证据是不需要对任何不易观察的内心状态的说明,它就足以解释学习的发生。
桑代克的理论包括三条法则:(1)效果律——对能够带来奖励的条件作出的反应能够得到强化,然后形成对那个条件产生习惯性反应。
(2)准备律一一好几种反应连接在一起以达到某个目标,如果被中断可能导致烦恼。
(3)练习律——联结通过练习得以加强,也会因为练习中断而消退。
效果律的一个推论就是,减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反应(即惩罚、失败),反应的强度将减弱。
联结主义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在最初的和新的学习情境中某些因素的出现情况。
也就是说,迁移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普遍一般性的。
在后来的联结理论中引入了“相属性”的概念。
“相属性”的概念认为如果人感知到刺激或者反应同时出现,那么联结就更容易建立。
(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概述与历史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
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
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
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
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学习的认知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
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
联结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心理过程是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的相互连接和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网络。
该理论强调网络的整体性质和动态过程,而非单个处理单元的特性。
本文将从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探讨。
我们将介绍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其核心概念、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
我们将回顾联结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从诞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
接着,我们将分析联结主义理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如感知、记忆、思维等,并探讨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
我们将展望联结主义理论的未来前景,讨论其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联结主义理论的全面研究,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认知心理学的这一重要理论,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联结主义理论概述联结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心理过程是通过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或称为“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结和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处理单元通过不同的权重和连接方式,形成庞大的网络结构,从而模拟和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行为。
联结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网络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单个神经元的功能相对简单,但当它们以特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并协同工作时,可以产生复杂且多样的行为模式。
这种协同工作的过程是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网络中的连接权重来实现的,这些权重反映了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方向。
联结主义模型通常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负责接收外部信息,隐藏层则进行信息的处理和转换,而输出层则负责生成最终的行为或反应。
在这些层次之间,信息通过神经元的联结进行传递和加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黑箱”的处理过程。
联结主义理论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处理模式识别、语言理解、记忆和学习等复杂认知任务时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