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3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具体章节内容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代的生活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阅读更多名著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作品背景介绍:讲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3. 章节内容梳理:逐章讲解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章节,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朝花夕拾》2. 主要内容:章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3. 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批判封建礼教的。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人物形象及其特点: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特点见教材。
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的方式:讽刺、对比、揭露等。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成就。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2. 《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主题思想3.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4. 散文的阅读方法5. 对比分析《朝花夕拾》与其他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掌握《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学会散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运用散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朝花夕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分析与讲解: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4.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篇目。
通过阅读《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目,使学生了解鲁迅童年时代的生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能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阅读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布置阅读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朝花夕拾》内容:童年生活、怀念、向往主题: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方法: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布置如下作业:1.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朝花夕拾》选文,详细内容为《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作品中的隐喻手法。
重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感悟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朝花夕拾》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对《朝花夕拾》的经典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隐喻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狗·猫·鼠》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看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藤野先生》进行文本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朝花夕拾》名著导读2. 板书内容:(1)鲁迅先生简介(2)经典篇目:《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3)文学风格:讽刺、幽默、深刻(4)隐喻手法:象征、借代、讽刺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朝花夕拾》中的某篇目,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欲望。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散文作品。
二、教学重点1.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
2.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散文作品。
2.如何激发学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论鲁迅师: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会想到什么?生:课文中的鲁迅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师:很好,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那么,大家听说过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吗?2.介绍《朝花夕拾》师:《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在1926年至1927年间所写的十篇散文。
这些散文以鲁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对社会、家庭、教育的深刻思考。
二、课文概述1.分析目录师:请大家翻到目录,看看《朝花夕拾》中都收录了哪些文章?生:《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师:这些文章都有各自的主题和特点,我们将逐一学习。
2.梳理文章结构师:我们先来学习《狗·猫·鼠》这篇文章。
请大家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生: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师: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与动物相处的趣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性、社会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三、散文特点分析1.语言风格生:找出并分享语句。
2.内容与形式师: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请大家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分析《朝花夕拾》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生:分析并分享心得。
四、阅读感悟1.个人感悟师:阅读《朝花夕拾》,大家有哪些感悟?生:分享阅读感悟。
2.讨论与交流师:我们分组讨论,分享一下自己对于《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生:分组讨论并分享。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这部作品。
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门径。
2.通过阅读书中精彩片段,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初步了解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2.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教学准备1.《朝花夕拾》读本。
2.浏览目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阅读《小引》,画记有感触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还记得他吗?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明确: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他见多识广,会捕鸟、会刺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伴随着他的成长岁月——多年后,他把其中最有趣的、总让他回忆的人和事写进了一本书——《朝花夕拾》。
二、课堂活动读前热身:了解“整本书阅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语文课上接触到读“整本书”,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要读哪些整本的书?要怎样来读整本的书呢?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1.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读一篇课文和读整本有什么区别?仅仅是篇幅的差距吗?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
——叶圣陶读整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2.初中时期我们将要读哪些书呢?你了解这些书吗?跟同学简单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
3.了解整本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的“阅读指导”部分,理解归纳精读、略读、浏览各自的特点、具体方法。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深入解读《朝花夕拾》中的重要篇章,领会其思想内涵。
1.2 课程内容《朝花夕拾》简介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解读重要篇章第二章:作者及文学地位2.1 鲁迅简介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社会影响2.2 鲁迅的文学地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3.1 题材特点回忆录的形式真实与虚构的结合3.2 艺术风格幽默与讽刺白话文的运用第四章:重要篇章解读4.1 《狗·猫·鼠》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4.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章主题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第五章:课堂活动与讨论5.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朝花夕拾》中的篇章,分享解读心得。
5.2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篇重要篇章,进行展示,分享解读成果。
第六章: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续)6.1 鲁迅的其他作品回顾鲁迅的其他重要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6.2 鲁迅的思想观念探讨鲁迅作品中的主要思想观念,如反封建、倡导民主等。
分析这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表现。
第七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点(续)7.1 叙事手法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探讨这些叙事手法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7.2 语言艺术研究《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艺术,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第八章:重要篇章解读(续)8.1 《二十四孝图》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孝道观念在文中的表现。
分析鲁迅对传统孝道的批判和反思。
8.2 《五猖会》解读篇章主题,探讨家庭、亲情在文中的描绘。
分析鲁迅对家庭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讨论(续)9.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9.2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朝花夕拾》的主题和情节,创作一篇短文。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一本散文集,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板块。
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看似随意涂鸦其实雕心刻骨的文字,且能通过这些文字来触摸到先生内心真挚的情感?导读课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名著导读,贵在“导”字,要“导”出兴趣;难在“读”上,通过“导”,落实到生的“读”上。
本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导入”和“结束”是师的活动,“走进”和“走出”是生的活动。
教师紧扣“导”字,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落实到“读”上。
【教学目标】1.熟悉内容,认识书中的人,了解书中的事。
2.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3.体味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感受鲁迅先生作为语言大师的一面。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情感。
【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朝花夕拾》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朝花夕拾》写作背景。
3.教师制止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课件(ppt第一张)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的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2.教师之言: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名著导读课——记忆上旧来的意味。
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小引》,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著《朝花夕拾》的10篇文章,全是回忆。
(师朗读这段文字)3.教师之言: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朝花夕拾》中10篇文章的题目名。
(ppt显示)(1)狗·猫·鼠(2)阿长与《山海经》(3)《二十四孝图》(4)五娼会(5)无常(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父亲的病(8)琐记(9)藤野先生(10)范爱农(设计意图:出示鲁迅先生《朝花夕拾·小引》中的片段,一来是紧扣名著,二来也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读书要完整,不放过任何文字。
)二、熟悉内容——走进(读进去)教师引言:被鲁迅先生选入《朝花夕拾》的人和事,一定是留存在他记忆中最难忘的,只有如此,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那么,书中都有哪些难忘的人、难忘的事呢?鲁迅先生说,“带露折花”不能够,老师倒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能够“带露折花”,能捕捉到些许“色香”。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朝花夕拾·小引》1.难忘的事我来讲述……(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必须要让学生读进去。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整体出发,了解、熟悉书中所叙述之事。
)生1:我讲述的是《父亲的病》中所发生的难忘之事。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儿时父亲生病、治病的故事。
当时,父亲患了严重的水肿病,家里请了两位名医为父亲医治。
两位名医诊费昂贵,用了不少药,药引子也是稀奇古怪,却没有治好父亲的病,最终没能挽救父亲的生命。
鲁迅先生回忆这件事,充满了愧疚、自责和对这些唯利是图、草菅人命所谓“名医”的憎恶,从而产生了学医救国的想法。
因此,这件事是鲁迅先生很难忘记的。
生2:我讲述的是范爱农和鲁迅相识、相知的故事。
鲁迅先生和范爱农可谓是“不打不相识”。
最初,鲁迅先生因范爱农几次三番地反对他,而生出厌恶范爱农之心,并说“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
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后来鲁迅回故乡后,偶然机会两人相遇,得知,范爱农也是“一向就讨厌”鲁迅的。
误会解除后,因境遇相似,二人开始熟识,关系好了起来。
因各自工作,分别,最终因范爱农死去,这段友情终了。
多年后,带给鲁迅先生无尽的怅惘。
2.难忘的人我来讲述……(设计意图:如果说通过熟悉、回顾“难忘之事”能对整本书有所了解,那么,熟识书中的人物,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内心所蕴藏的情感。
)生1: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父亲。
父亲在书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五娼会》中,一次是《父亲的病》。
我首先想说的是《五娼会》中的父亲。
当我兴冲冲地想去看会时,父亲却让我背会《鉴略》中的部分文字,才能去看会。
儿时的鲁迅在专制的家长面前,无奈、委屈,只好背书。
当时想去看会的喜悦一扫而空。
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父亲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小孩子,那个年代的教育并没有关注到儿童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父亲的病》中的“父亲”。
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另一个父亲。
他不再强大,被病魔缠身,有活下去的想法和意志,却又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矛盾、痛苦、无奈的父亲。
鲁迅先生写父亲,是因为难忘,是为了纪念。
生2:我讲述的是长妈妈。
长妈妈在《朝花夕拾》中出现多次,尤其是鲁迅先生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怀念长妈妈,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我先读一下《阿长与山海经》的末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我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少有这样直接抒发内心情感的语句,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长妈妈的感情。
那么,阿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我觉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不识字,粗俗,一肚子的封建礼节,但却真心实意地关爱儿时的鲁迅,尤其是当儿时鲁迅想得到一本《山海经》时,周围的人或不管或不能,这个不识字、粗俗的农村妇女,连书名都叫不准确的长妈妈,却为鲁迅先生购买到。
我想,这也许是鲁迅先生难忘长妈妈的原因,也是对长妈妈怀有深厚情感的原因。
生3:我讲述的难忘之人是衍太太。
衍太太在《朝花夕拾》中出现过两次,一次在《琐记》中,另一次是《父亲的》病中。
《琐记》里的衍太太表面和蔼可亲,其实是虚伪的。
她见风使舵,暗中使坏,让别的孩子做危险的事,却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
她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唆使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首饰。
还有,当看到我们吃冰时,不仅不制止,还鼓励我们多吃。
在《父亲的病》中,衍太太又是封建礼节的代表,她罔顾父亲去世前的痛苦,而是用传统的做法教导少年鲁迅,多年后,鲁迅想起父亲去世的那个时刻,还是愧疚。
三、神来之笔——走出(读出来)教师之言:鲁迅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
在《朝花夕拾》中,多次出现“神来之笔”。
比如:【示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之言:这句话是文中的过渡语。
“我的”点出了儿时鲁迅与百草园的动植物们的关系亲密,尤其是一个“们“字,更是让人意外,点出了在这个乐园中,儿时鲁迅犹如与它们生活在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中。
中间插入德语“Ade”形象地点出了孩子的不舍的心理。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从以下五个角度感悟鲁迅先生的“神来之笔”。
(设计意图:了解了难忘之事,熟识了难忘之人,经典阅读才算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
读书不能仅仅限于读懂文字,还要能欣赏其妙处。
此环节的设置就是引导学生从了解内容中走出来,站到语言的高度重新来欣赏经典。
)1.开头生1:我觉得《五娼会》中的开头是“神来之笔”。
开头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走过去。
于是,完了。
”一个好的开头自然而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伸着颈子”形象具备,把人们翘首期盼的热切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完了“,更是简洁明白,戛然而止,点出了由渴望到愿望落空后的无奈、惋惜之情。
2.结尾生2:我认为《无常》中的结尾是“神来之笔”。
结尾的末两句,“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是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我觉得这个结尾简练但又意蕴十足。
鲁迅先生以反问作结,从中透露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其实也恰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映照了《无常》的主旨。
人本之人,应该具有人气,鲁迅先生却说“入了冥界做了鬼”,才会增加人气,这说明鬼比人有人气,说明现实中的人反而没有鬼有人情味。
“吁”这个感叹词更是把作者的愤慨情感推向一个高度,因此,只有搁置一边,不再谈论。
难道真的是不想谈论吗?恰恰相反,这样的结尾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不知不觉想谈论鬼,谈论人。
3.蓄势(铺垫)生3:语文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娼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试着找一找,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
其实说的就是铺垫,就是蓄势。
我觉得《二十四孝图》中就用了蓄势。
《二十四孝图》共有19个自然段,而到第11自然段时,才提到《二十四孝图》图。
之前一半多的篇幅都是说看似与《二十四孝图》无关的话题,比如,如何对待白话,目前儿童阅读的书籍,与欧、美、日等国比较,自己与同窗小友儿时的读物等等。
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花大篇幅和下大情感写这些,目的是为了更强烈地批判《二十四孝图》对儿童的毒害。
4.幽默生4:我觉得《父亲的病》中有这样一句话属于“幽默”的神来之笔。
文中写道:“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康健”一词,说陈莲河医生身体依然健康,得病的人在治病的人长期压榨和蒙骗中死去,而治病的人依然“康健”。
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调侃,我却读出了辛辣的讽刺。
陈莲河医生没有治好病,却心安理得,依然行医,依然获得高昂诊费,甚至还办学报,与西医抗衡。
如此,陈医生会不会害更多的人?尤其是“奋斗”一词,正意贬用,讽刺、不屑浓厚。
5.批判生5:我觉得在《琐记》中对衍太太的描写,就属于“批判”中的神来之笔。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便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衍太太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害人不浅。
她唆使儿时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却又背后打小报告,令鲁迅厌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其为人的批判。
除此,我还觉得鲁迅先生通过批判衍太太也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像衍太太这种做事圆滑的人,在S城中常见,因此,鲁迅才说:“S城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也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
四、结束——常读常新教师之言:经典名著需要常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
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穷尽《朝花夕拾》的魅力。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两句话:第一读书要“读懂作者”;第二读书要“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