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论教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8课《论教养》一、作者简介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其代表作有《寻常一步》《第三次呼吸》《暗室》《多甫拉托夫》《猛虎之恋》等。
二、写作背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字词(1)字音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ǎo)(2)词义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作家利哈乔夫。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哲理,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教养的内涵,懂得做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人生哲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将文章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深刻理解文章的寓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利哈乔夫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教养的认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教养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观点阐述。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把握程度。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从日常生活入手,讨论了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教养的途径。
文章语言平实,举例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教养的内涵,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所涉及的教养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提高自身教养的自觉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认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深入阐述教养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教养的途径。
《论教养》课文原文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在车厢里,一个人如果大声地和朋友说话,旁若无人,或者在餐厅里,一边吃饭一边大声地打电话,丝毫不顾及其他顾客的感受,那么这样的人是缺乏教养的。
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
它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九年级上册语文8课《论教养》预习+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文明与教养”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教养的定义,探讨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如何提升个人教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养的定义,认识到教养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个人教养,使其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教养的定义和体现,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教养。
难点:通过具体事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教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教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教养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教养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教养的内涵。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并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举例论证教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事例论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6.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升个人教养,分享经验,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教养的定义2. 教养的重要性事例论证日常体现3. 提升教养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教养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2. 答案要点:论述教养的定义、重要性、日常体现和提升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教养的文章,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养观念,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教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于本节课而言:1. 教养的定义和体现:需要详细解释教养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养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收集;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如:“教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养的重要性的?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讨论身边是否有缺乏教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
【导语】《论教养》⼀⽂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教养”的现象,深⼊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觉做⼀个有教养的⼈。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论教养》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快速⾼效的默读中,把握⽂章的结构,理解⽂章的思路,了解议论⽂中常⽤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法。
2.体会本⽂语⾔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活中的重⼤意义,⿎励学⽣争做⼀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紧扣中⼼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事实论证的⽅法。
2.理解观点和⽀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知识”这⼀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具】 教学PPT,朗读⾳频 【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趣味导⼊ 同学们,⼀张⽩纸有四个⾓,假如你把它剪掉⼀个,它还有⼏个⾓?(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法,可能是沿对⾓线剪,可能是只剪⼀个⼩⾓,也可能是弯曲着⼀个⾓剪……)可见,⽣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每⼀种事物从不同的⾓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谈创造性思维》。
⼆、知识卡⽚ 1.作者档案 罗迦·费·因格,1948年⽣,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们是⼉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部分⼈”是他的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苏联]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九年级上册「08论教养」课文批注+字词第08课《论教养》①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②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批注]这就是全文的论题。
③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④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批注]从家庭、亲人关系说起,让人佩服作者的敏锐深刻!的确,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为了“面子”收敛和伪装,表现地很有教养;但家庭最能暴露人的秉性。
⑤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上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⑥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⑦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⑧假如一个人已经进人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⑨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一一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水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愚蠢到了极点![批注]以上列举6种现象,直观生动地表现了人有无教养的真相。
每一种现象,都能引起读者对自己家庭成员或自身的感触。
⑩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和文化活动家萨哈罗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强调了教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论点明确,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讨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论证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观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教养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纠正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板书。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启发性,又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论教养。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观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8课《论教养》。
本篇文章是苏联作家利哈乔夫的散文,主要阐述了好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好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事例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好教养的含义,认识到好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好教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主要观点。
2.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对比等论证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能够深入理解好教养的含义,认识到好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好教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主要观点。
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对比等论证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引入,例如在公共场所遇到不文明行为,引发学生对好教养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主要观点。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好教养的含义。
b. 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事例、对比等论证技巧。
c. 讲解课文第二段,让学生认识到好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d. 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好教养。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好教养的理解和培养好教养的方法。
5. 课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好教养,并将自己的思考写成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好教养的重要性1. 好教养的含义2. 好教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 如何培养好教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好教养的作文。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
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
(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
比喻自我吹嘘。
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
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
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
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
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
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
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
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
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
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