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8)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1)(17)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17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
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二、相关资料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人集中营。
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
他研究古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斗。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理解词义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漠,冷淡。
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9.恪守:严格遵守。
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把弯的弄直。
揉,把直的弄弯。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
五、问题解疑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
“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
这篇文章通过对教养的论述,告诉我们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教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教养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自觉培养良好的教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深入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炼文章主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养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作者:契诃夫观点:教养的重要性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说课稿】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从日常生活入手,讨论了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教养的途径。
文章语言平实,举例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教养的内涵,认识教养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所涉及的教养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养的内涵,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提高自身教养的自觉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教养的内涵,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教养的认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讲解,深入阐述教养的重要性。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养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教养的途径。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文章。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案例收集;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2.呈现(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如:“教养”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论述教养的重要性的?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例如:讨论身边是否有缺乏教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写作或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苏联]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
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和文化活动家萨哈罗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有教养和没有教养的人的行为表现,强调了教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优美,论点明确,适合中学生阅读和讨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论证类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观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对于教养的内涵和外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纠正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难点:深刻理解教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将教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板书。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养的重要性,例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为什么说教养对一个人很重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背景,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论教养》教案及知识点一、学习目标•理解文章《论教养》的主旨和思想;•了解文章中的生词及词组;•掌握如何写好文章,表达好自己的思想。
二、教学准备•课本《论教养》;•PPT课件;•教案;•教学白板。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2.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组正确理解文章所使用的生词及词组,确保文章真正理解。
3. 学习如何写好文章了解文章写作的基本要素及技巧,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更清晰、更精准的思想。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打开PPT,介绍本节课程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你们在家里听到过父母讲故事吗?•你们的父母有时会给你们提出建议,比如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吗?2. 学习环节(40分钟)(1)阅读课文《论教养》(10分钟)请同学们先通读整篇文章,每读完一段就领悟一下主旨和思想。
(2)词汇解释及短语解析(10分钟)请同学们将生词和短语进行标注,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语言现象。
(3)文本分析(15分钟)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原文,分析词语和句子的特点,并阐述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4)写作技巧探究(5分钟)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写好文章?写文章得注意什么?3. 练习环节(15分钟)请同学们在白板上,用自己的想法口述一份自己要写的文章,鼓励让同学们在白板上口述,可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4. 课堂小结(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确认每个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程学习的内容。
五、知识点解析1.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是作者为了表述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通过一些针对性的例子或事例以达成文章的目的。
在这篇《论教养》中,作者研究父母教养子女的问题,并认为应当注重像对待小树苗一样对待孩子,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成长环境。
2.生词及词组•天真烂漫:形容年幼可爱、单纯开朗。
•番茄,托马斯·科恩:语文课做文言文翻译时,网络 slang ,直接解释为“骂人话”。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启发性,又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论教养。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观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