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题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分析思路

例题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分析思路

例题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分析思路
例题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分析思路

例题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的分析思路

(3)(2016·天津卷)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2015·安徽卷)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一)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例10.(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释运用)表达效果: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明技巧、析作用)

(二)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例11.(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答案] 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明技巧)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析作用)

(四)比兴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兴”就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联想,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比兴手法的作用是为了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例13.(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明技巧)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析作用)②以桃设比,(明技巧)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释运用)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析作用)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析作用)

(五)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例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

贺铸①

雨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无穷

[答案] ①中间两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明技巧)②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释运用)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析作用)

(三)抑扬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例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 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②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飞空作雨之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明技巧,释运用)这样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铺垫。(析作用)

(四)铺垫

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例22.(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

生动隽美谱华章 ——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高考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解题思维 (1)首先找准修辞手法。“山月皎如烛”中有一“如”字,比喻手法明显。“冷晕侵残烛”中,较有特色的字是“晕”和“侵”,“晕”是月色的一部分,此处指月亮,当为借代(或:“晕”为烛光形成的光晕)。“侵”,意为入侵、侵占,有较强的比拟色彩。 (2)其次,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山月皎如烛”,以烛喻月。“冷晕侵残烛”,以“冷晕”代“冷月”。 (3)最后,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烛喻月,突出了月光的温暖明亮,给人温暖,照人无眠。“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或:以冷晕的入侵暗示作者内心的凄凉。)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2分)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分)(或:比拟,以“灯晕”入侵包围“残烛”来反衬天涯孤客满目“雨”“深竹”的单调凄凉,“晕”配以“冷”,突出寒意。)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解题思维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格式(学生用)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一、形象 1、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诗人在诗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题格式:①点明形象特点②分析形象特点③点明形像作用(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例1: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①词中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②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③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例2:分析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长干曲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的情景。(分析)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形象特点+形象作用) 2、景物形象 (1)意象 提问方式:①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意象。②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③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作者的感情?请作分析。 答题格式:①点明意象②概括景象特征或描绘画面或意境。③点明作用(情感或效果)。[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3:下面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答:诗人选取了“江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意境)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情感) (2)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等)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 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攻略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 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最全题型解析(满分答题模板)

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7446771”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领下面余额宝红包才是大红包,一般都是5-10元支付的时候把支付方式转为余额宝就行呢没钱往里冲点每天都可以领取哟! 广告:本教程由购物省钱的淘优券(https://www.doczj.com/doc/3f1799217.html,)整理提供 古诗鉴赏的七种类型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高考必备——古诗词鉴赏及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2021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精讲

2021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精讲 (一)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运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教你分析] [答案]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明技巧)寥寥数语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释运用)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析作用) 2.细节描写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

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絮二阕(其二) 韩琦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这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教你分析] [答案] ①诗歌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明技巧)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成队追逐。(释运用)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析作用) 3.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高考诗歌鉴赏:古诗词35种艺术手法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代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今天,跟大家分享古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了解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古诗词学习还是写作,都大有裨益。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直抒胸臆】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融情于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托物言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 【托物起兴】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巧用衬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周邦彦《春雨》 【联想巧妙】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细节逼真】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欲扬先抑】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以动写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诗歌鉴赏分类习题

古诗鉴赏课堂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 ②本诗描绘了秋天的什么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2.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1)、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2)、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答: 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

5.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哪几种景象? 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6.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答: 7.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描写的是什么事物?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答: (2)这首词除了“用典”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答: 8.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是什么意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 (2)这首词下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一、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

高考常见诗歌表现手法归类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

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九上诗词鉴赏整理后练习题及答案

关雎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3、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三 个部分。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6、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相会, 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 代诗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 蒹葭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的思想感情。 3.《蒹葭》中体现诗的全部旨意,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 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溯游”二字写顺流而 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心情。 6.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7.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到,再到,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9、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10、诗的句式特点: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的作者是朝。 2、这首词写了的景色,抒发了的感情?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3、“无言”“独上”两个词语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4、“月如钩”实在特定条件下的月景,说说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描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画面。 6、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7、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